任亮寶,劉勝利
(河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擴招,畢業人數逐年增加。然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企業不斷縮小開支,減少人才招聘數量,致使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因此,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
就業能力是指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個體能夠滿足組織需要,并且始終勝任工作的能力和特質。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發展狀態,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性[1]。柯江林等[2]的研究將心理資本劃為事務型心理資本與人際型心理資本。關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關系,已有研究發現通過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可以明顯提高其學習成績,改善學習態度,提高自我認知、自我激勵、自我管理等與就業能力有關的素質。勵驊等[3]提出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應通過積極認知就業形勢、規劃職業生涯、給予人生經驗、完善人生價值信念等途徑提升學生心理資本,提高就業能力。王鑒忠等[4]認為心理資本有助于大學生最終贏得職場競爭。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心理資本、就業狀況的基礎上,探討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關系,以期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尤其是為高校開展就業指導提供依據,從而使學生全面了解就業現狀,重視對自身心理資本的提升,以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和提高就業質量。
隨機抽取某高校160名一至四年級大學生進行測試。共發放16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回收率為93.75%。
1.2.1 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 本研究采用肖雯等[5]編制的問卷,該問卷包括9個維度:分別為自我效能因子(1、2、3、4、5、6、15項),自尊希望因子(8、9、10、11、12、13、14、23、43、45、46、47、49項),樂觀幸福因子(16、17、18、19、25、26、27、28、29、33項),堅韌自強因子(7、21、22、24、42、44項),情緒智力因子(30、31、32、34、35、36項),包容寬恕因子(37、38、39、40、41項),責任意識因子(48、50、51、52、53、54、55、56項),成就動機因子(20、57、58、59、60、61、62、63、64、65、66、68項),創新能力因子(67、69、70、71項)共71個項目。
1.2.2 大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 大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為自編測量工具,是編者在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及訪談結果后,自己設計編寫的問卷[1]。
隨機抽取160名學生為被試,按統一的指導語一次性完成兩份,對有效數據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為(248.56±32.55)分,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為(89.13±11.20)分。
2.2.1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性別上的差異(見表1) 表1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性別上差異不顯著(P>0.05),但男生高于女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性別維度上差異也不顯著(P>0.05),男生高于女生。

表1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性別變量上的差異(分)

表2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生源地變量上的差異(分)
2.2.2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生源地上的差異(見表2)表2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生源地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男生高于女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生源地上差異不顯著(P>0.05),男生高于女生。
2.2.3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經濟狀況上的差異(見表3) 表3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經濟狀況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較富裕學生的得分最高,其次是較貧窮學生,最后是一般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經濟狀況上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較富裕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較貧窮學生,最后是一般學生。

表3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經濟狀況變量上的差異比較(分)
2.2.4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見表4) 表4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獨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是否獨生子女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獨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

表4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是否獨生子女變量上的差異(分)
2.2.5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是否單親上的差異(見表5) 表5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是否單親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但單親學生得分高于非單親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是否單親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非單親學生得分高于單親學生。

表5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是否單親變量上的差異(分)
2.2.6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學習成績上的差異(見表6) 表6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學習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成績中上的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成績上、中、下、中下的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學習成績上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中成績中上的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中、上、下、中下的學生。

表6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學習成績變量上的差異(分)
2.2.7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人際關系上的差異(見表7) 表7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總分在人際關系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人際關系較好的學生得分高于人際關系一般的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總分在經濟狀況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人際關系較好的學生得分高于人際關系一般的學生。

表7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在人際關系變量上的差異比較(分)

表8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相關性分析
表8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呈顯著正相關(t=0.775,P<0.01)。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在經濟狀況、是否獨生子女、學習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性別、生源地、是否單親、人際關系狀況上無顯著性差異。其中,經濟較富裕學生心理資本問卷得分最高,其次是較貧窮學生,最后是一般學生;學習成績中上的學生心理資本自評量表得分最高,其次是成績上、中、下、中下的學生;獨生子女的心理資本問卷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與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曹銳[6]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人際型心理資本在性別和年級上有顯著性差異;學生干部經歷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勵驊等[3]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馬躍如等[7]的研究表明:人力資本、社會所屬階層、性格外傾性分別與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呈顯著正相關,并對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有良好的預測作用;而家庭經濟狀況與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無相關性,對其也沒有預測作用;同時,地區、學歷、專業、政治面貌對大學生就業資本存在影響,來自城市、學歷較高、專業為社科類、具有黨員身份的大學生,就業資本更加豐富,且性別差異影響較小[7]。
本研究表明,就業能力在經濟狀況、學習成績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人際關系狀況上無顯著性差異。
曹銳[6]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就業能力在性別和年級上有顯著性差異;學生干部經歷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勵驊等[3]的研究也表明,就業能力量表總分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就業能力的各個維度中,自我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年級學生就業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高年級學生就業能力強于低年級學生。進一步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大一學生的心理資本和就業能力與其他年級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高年級學生在心理資本和就業能力方面優于大一學生,而其他3個年級學生之間差異無顯著性。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即心理資本問卷得分越高,就業能力越強;心理資本問卷得分越低,就業能力越弱。勵驊等[3]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自我管理能力、團結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計劃組織能力等呈顯著正相關,也與就業能力呈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心理資本對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團結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計劃組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也意味著心理資本的培育有利于就業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心理資本對就業能力的改變有很好的正向預測作用,對就業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資本對于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傳統的大學教育時,不能忽視對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有效開發。對于高校來說,首先應重視教育教學和實踐環節中心理資本的開發;加強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將心理資本開發融入傳統教育管理中,從而全面、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更好地體現高等教育的價值。對于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提升自我效能感;其次是制訂合理的目標,提高個人期望水平;同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困境,增強心理韌性,掌握有效開發心理資本的方法,深刻認識到心理資本對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性,最終提升自身就業能力。
[1]趙東.大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的初步編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6.
[2]柯江林,孫健敏,李永瑞.心理資本本土量表的開發及中西比較[J].心理學報,2009(9):875-888.
[3]勵驊,曹杏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54-56.
[4]王鑒忠,宋君卿.心理資本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作用機理[J].遼寧大學學報,2011,39(2):116-121.
[5]肖雯,李林英.大學生心理資本問卷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6):691-693.
[6]曹銳.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7]馬躍如,李樹.大學生就業社會資本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創新與就業教育,20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