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進 李 力
(1.重慶市實驗中學,重慶 401320;2.重慶清華中學,重慶 400054)
2013年是重慶進入新課改后按照新課標高考的第一年.其中的物理試題精彩之處很多,例如 1、4、7、8(2)、9、10(2)等題都很值得回味,全卷有力地體現了“以知識為載體、從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題原則.

圖1
題目.在一種新的“子母球”表演中,讓同一豎直線上的小球A和小球B,從距水平地面的高度為ph(p>1)和h的地方同時由靜止釋放,如圖1所示.球A的質量為m,球B的質量為3m.設所有碰撞都是彈性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忽略球的直徑、空氣阻力及碰撞時間.
(1)求球B第1次落地時球A的速度大小;(2)若球B在第1次上升過程中就能與球A相碰,求p的取值范圍;(3)在(2)情形下,要使球A第1次碰后能到達比其釋放點更高的位置,求p應滿足的條件.
此題以“子母球碰撞”(也稱“彈弓效應”)演示實驗為背景,通過彈性碰撞和追及相遇所涉及的能量守恒、動量守恒、勻變速運動學公式等重要知識點,著重考查了閱讀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第(3)小題有相當難度,不少師生反映高考評分答案的解法和通常的解答均顯得過于繁瑣.鑒于此,本文給出一種直觀簡捷的巧解.為方便計,以下直接探討第(2)、(3)小題.
解析:(2)顯然,p=1時,球B在反彈離地瞬間與球A相碰.

(3)仍取向下為速度正向,考慮碰后A球正好返回原處的臨界情況,此時要求vA'=-vA,代入動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得

圖2


圖3
由后式得vB'=-vB(vB'=vB舍去),代入前式有vA=3vB,可知在圖2中的t1=1.5t0時刻碰撞,由圖得xA+xB=(h+3h/4+2h/4)+3h/4=ph,故p=3.從圖3還看出,若碰撞時刻t1從1.5t0起越靠近t0,則越有vA<3vB,這時碰后|vA'|>|-vA|,從而球A碰后能到達比其釋放點更高的位置,而t1→t0時顯然有p=1.
綜上所述,當1<p<3時,球A第1次碰后能到達比其釋放點更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