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平莉
【摘 要】經濟社會的正確決策依賴于統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直接決定著統計信息編制的質量。由于現行統計管理體制的不完善以及現行政績評價體系的不合理使得統計信息編制質量較低, 加強統計職業道德,提升統計人員的素質,特別是加強統計職業道德教育,充分發揮統計職業道德在統計信息編制中的作用, 杜絕統計信息編制過程中因統計職業道德缺失而產生的不良問題,確保統計信息“真實可信”。
【關鍵詞】統計;職業道德;信息編制;作用
統計職業道德是指在統計職業活動中 , 應當遵守的體現統計職業道德特征與調整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它是統計人員在進行統計處理關系時所形成的職業規律,職業觀念和職業原則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作為一個統計工作者, 必須以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高度負責的精神, 把實事求是作為履行職業責任和義務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堅持不唯書、不唯上, 只唯實。
一、影響統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因素
(一)價值取向的誘導。
我國一直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統計部門業務上受上級統計部門管理和領導, 而統計部門和統計人員編制、工資、職務的任命以及統計事業經費都是由地方各級政府或單位主管, 也就是說地方各級政府或單位對統計的人財物有絕對的掌控權。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運行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人們的職業道德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利益主體亦呈多元化趨勢,經濟利益的驅動與法律和道德之間發生著巨大的撞擊, 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人際關系復雜化,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二律悖反”, 影響在統計信息編制時有的不能夠嚴格按照統計的技術規范進行操作。
(二)社會矛盾的撞擊。
隨著我國統計法制工作的不斷完善和加強, 統計部門和統計人員編制的統計信息經過各級科學評估, 從總體上看,統計信息基本上能夠反映和接近經濟運行趨勢。但由于現行有的地方各級政績評價體系以統計部門提供的各項統計數據來反映各級領導的政績, 統計數據由統計部門搜集、匯總上報和對外提供, 而現行的“二元化”統計管理體制使統計部門處于尷尬的境地: 在處理這樣的現實社會矛盾時, 保證統計工作的獨立性受到了挑戰, 統計職業道德在社會現實矛盾中撞擊。
(三)工作條件的影響。
一個人的統計業務水平再高, 但如果不具有很好的統計職業道德修養, 也提供不了真實可信的統計數據, 這一點在基層統計工作中可以得到充分驗證。隨著鄉鎮費稅改革和機構改革的逐步深入, 鄉鎮財力和人員不斷變化, 鄉鎮統計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矛盾和困難。鄉鎮是統計數據的源頭, 面對這樣的工作環境, 如果沒文有較高的統計職業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 很難保證統計信息的高質量。
二、統計職業道德在統計信息編制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一)調節統計職業行為和指導統計信息編制活動。
對于統計職業道德而言, 求真務實是其基本職能, 它通過調節統計人員及與統計相關人員的統計職業行為來實現。就是在職業道德規范和人的欲求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目前,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統計工作仍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和矛盾, 集中體現在統計人員之間、統計人員與其他人員之間, 統計人員與單位、國家之間的關系上。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對外開放的擴大, 統計職業活動中的相互關系更加多樣化、復雜化, 統計工作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如此眾多的關系和矛盾,除了按國家的政策、統計法規處理之外, 還必須依靠統計職業道德的調節, 從而理順統計職業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建立良好的統計工作程序。
(二)提高對統計及其統計信息質量的正確認識。
統計職業道德能夠通過統計職業道德判斷、統計職業道德標準和統計職業道德理論等形式, 反映統計人員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 向人們指明諸如統計的生存價值在于統計信息的客觀、公正等; 并同時提供如何進行統計職業道德選擇的知識, 如統計信息質量特征等。統計職業道德認識所獲得的這些知識, 通常會轉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 成為人們從情感上處理好統計職業道德關系和統計職業道德行為的動力。統計職業道德能夠通過特定的方式推動人們的統計職業行為, 從“現有行為”向“應有行為”轉化, 把握統計職業活動的客觀必然性和統計信息的真實性。這種“轉化”和“把握”, 既是人們對統計活動以及統計信息質量認識的提高過程, 也是對統計信息質量的一種無形保證, 更是統計職業道德發揮作用的直接結果。
(三)成為統計職業行為方向的“向導”。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 統計職業道德指導著人們統計職業行為的方向, 表現出統計職業道德的導向功能。由于統計工作中客觀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系和矛盾。為了正確處理統計領域內外的各種關系, 合理解決各種矛盾, 必須明確正確的統計職業行為方向并接受正確的指導。統計職業道德, 可以指導著人們在實施統計職業行為時自愿地選擇有利于消除各種矛盾、調整相互關系的統計職業道德行為, 主要體現在固守統計職業道德基本概念、堅持統計職業道德一般原則, 從而能夠避免上述各種矛盾的產生和擴大, 緩和與解決已產生的矛盾, 改善統計職業領域內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促進人們和諧協調地實施統計職業行為, 保質保量, 及時地收集、整理、加工并提供真實的統計信息。
(四)培養統計職業道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統計職業道德通過形成統計職業道德風尚、樹立統計職業道德榜樣等形式來深刻影響人們的統計職業道德觀念, 以啟迪人們的統計職業道德自覺性, 并以此培養人們的統計職業道德習慣和統計職業道德品質。由于統計職業道德品質是統計職業道德行為的結果, 統計職業道德習慣是逐漸形成的、較穩定的、自覺自愿的統計職業道德行為。因而, 統計職業道德可以通過其教育職能培養人們對統計職業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從而預防偏離職業道德的現象發生。
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直接決定著統計信息編制的質量。加強統計職業道德建設,加強對統計人員的素質教育,尤其是要深入進行統計職業道德教育,充分發揮統計職業道德在統計信息編制中的作用,努力提高統計信息質量,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建英.“淺談統計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2004.第 3 卷(3) , 290.
[2]孟凡利.“會計職業道德”[M].遼寧: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8~10, 31~38.
[3]葉陳鋼.“會計道德研究”[M].遼寧: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