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
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及影響因素
趙佳佳
(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
本文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模型,測算了2006年文化體制改革后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相對效率。結果顯示,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的總體水平不高,在2008年—2011年呈衰退趨勢,并且下滑速度很快,技術落后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本文利用受限Tobit隨機效應面板模型,回歸分析了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的影響因素,發現從經濟因素以外的途徑入手,通過調整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和加強公民監督能力能有效提高效率。
文化事業 財政支出 效率 影響因素
當今世界,文化事業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但是我國各省市地區的文化事業財政支出差距較大,效率也存在一定差異,導致了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供給能力參差不齊。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對于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國內外文獻主要從兩個角度對財政支出效率進行研究,一是從整體上研究地方財政支出效率,二是從結構上研究財政支出的效率。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Tobit模型相結合的二階段方法是評價地方公共部門支出效率的主流方法,這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其范式是同時考慮投入和產出,例如將人均財政支出、財政支出比等指標作為投入指標,將財政收入增長率、財政支出彈性等作為產出指標,以此放入DEA模型進行綜合效率評價(汪柱旺和譚安華,2007;陳仲常和張崢,2011;蔡翔,2010)。
為了分析影響效率的因素,在第一階段得出效率評價結果后,往往需要利用回歸模型再進一步分析(Afonso和Fernandes,2008;蔡衛紅和王燕武,2009;Hauner和Kyobe,2010)。已有文獻的研究結果顯示,過高的政府支出不利于支出效率的提升,較高的教育水平則對支出效率有正影響,而針對中國的研究中,發現中西部地區的支出效率往往要低于中部地區。
財政支出構成的優化對于財政支出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財政支出各個部分此消彼長,有限的資金只有在各個方面都得到優化,才能提升財政資金效率(馬進,2008)。很多學者專門研究了具體公共支出構成的效率,如王寶順和劉京煥(2011)、韓華為和苗艷青(2010)研究了衛生支出,張心昌和趙偉(2011)研究了支持農業支出。這些研究也都是先采用DEA方法進行效率評價,然后再進行影響因素分析,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財政分權情況等是學者們最常使用的影響變量。
本文屬于后一種角度的研究,主要關注我國財政支出構成中的文化支出效率。涂斌和王宋濤(2012)曾分析了廣東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支出效率,研究結果顯示廣東各地的文化支出效率間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從國家層面關注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的研究較少,我們的問題是: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如何?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有何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對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效率有影響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方法核算了我國2008年至2011年各省級政府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相對效率,并利用Tobit隨機效應面板模型來進行回歸分析。全文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紹本文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模型;第三部分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第四部分利用隨機效應Tobit模型來回歸分析可能影響我國各地區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差異和變化的因素;最后為結論。
(一)DEA模型
DEA方法使用多組投入產出數據,基于數學規劃的原理求出效率指標。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最早提出了DEA方法用于測度效率,他們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進行效率測度,該測度模式被稱為CCR模式。還有一種經過修正的、更為嚴謹的測度模式,被稱為BCC模式,由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提出,它們摒棄了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使用了可變規模報酬,將BCC模式中的技術效率進一步分解,技術效率等于規模效率與純技術效率的乘積,而總效率等于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乘積。因此BCC模式中的非效率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產規模上的非效率,即沒有處于最佳的生產規模帶來的效率損失;另一個是生產技術上的非效率,它剔除了規模因素的影響,更為準確地反映了所考察對象的技術水平,屬于純的技術非效率。
DEA方法的計算過程如下,假設有n個決策單位DMU(Decision Making Units),每個DMU均使用m種投入、生產s種產出,可通過-求得第k個DMU的投入導向的BCC模式效率值:

式中xik表示第k個DMU的第i項投入量;yik表示第k個DMU的第r項產出量;vi、ur分別表示第i項投入與第r項產出的加權系數;ε為設定的極小正數,保證了所有投入產出項均獲得正的權重;Uk表示規模報酬指標,通過Uk值的大小可判斷各DMU是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還是遞減狀態;hk表示第k個DMU的效率值,介于0與1之間,越接近1表示效率越高,它是一種相對效率,表達的是特定單個決策單位的效率值是相對于該樣本組群體比較而言的概念,hk=1的DMU的效率在該樣本組中最高(黃憲,余丹和楊柳,2008)。
(二)Malmquist指數模型
Malmquist(1953)首次提出了Malmquist指數的概念,它最早被用于分析消費束在不同無差異曲線上的移動,此后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1982)將這一方法引入到生產效率的分析上。F?re和Grosskopf(1992)將其進一步完善,構建了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方法,用來考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他們構建的Malmquist指數實際上是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1982)的兩個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的幾何平均,可以被分解為兩部分,分別用來測度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前沿面的移動,Malmquist指數方法的廣泛使用證明這是一種測度生產率變化的有效工具(孫延明和王建東,2008)。
Malmquist指數方法可以處理面板數據,使用Malmquist指數方法我們既能提供判斷文化事業財政資金是否有效率,又能將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率變化。技術效率變化表示文化事業財政資金在t期至t+1期的技術效率變動程度,主要反映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水平的變化,技術效率變化表明了技術進步或創新的程度。技術效率變化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和配置效率變化,純技術效率變化即指剔除規模效應后完全由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水平變化帶來的變化,配置效率變化則指文化事業財政由于自身投入規模大小的改變對其效率的影響(黃森和蒲勇健,2011)。
假設共有H個主體,其中第h個主體期的投入為Xth,t期的產出為,t+1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Malmquist指數為:

Malmquist指數可以進一步改寫為:

其中T為第h個主體t+1期的技術進步變動指數,E為第h個主體t+1期的綜合技術效率指數。若T>1,則表示相對技術進步,若T<1,則表示相對技術退步;同理,若E>1,則表示效率有所提高,反之則表示效率有所降低。其中,綜合技術效率指數E還可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指數P和規模效率指數S。因此,Malmquist指數可表述為技術進步變動指數、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的乘積(王群偉和周德群,2008)。
由以上公式可知,利用Malmquist指數度量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率變化與技術進步率的關鍵在于估算距離函數利用DEA技術可以求解這些距離函數,DEA是一種通過線性規劃對若干同類型的具有多輸入多輸出的決策單元進行相對效率與效益比較的有效方法。理論上,距離函數的倒數度量了第h個主體在p期位于生產可行集合邊界的投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在q期所能實現的最大產出增量。
(一)基于DEA模型的中國2011年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分析
本文首先運用DEA模型,將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文化事業作為31個決策單元,靜態分析中國2011年的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投入變量為各地區的文化事業費,產出變量為代表地方文化發展情況的變量:公共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具體見表1。本部分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于歷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圖書館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表1 文化事業的投入產出指標
我們選擇了考慮規模報酬情況的BCC模型,利用軟件DEAP2.1,可得到我國31個省市2011年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相對效率值(見表2)。
由表2可知,2011年我國各地區文化財政支出的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得分為0.77,文化財政支出的純技術效率平均得分為0.83,文化財政支出規模效率平均得分為0.92。文化財政支出DEA有效的省份有8個,在所有的省份中約占到1/4。其余省份文化財政支出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

表2 2011年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相對效率值
1.從綜合效率的層面看,全國有8個省份(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和新疆)達到了DEA有效,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為1,即投入產出達到了有效狀態。其他23個省份的綜合效率在0.383—0.927之間波動。其中,內蒙古的文化財政支出效率最低,僅為0.383。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青海、寧夏6個省份的綜合效率低于0.5,黑龍江、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7個省份的綜合效率在0.5—0.8之間,山西、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西、四川8個省份的綜合效率在0.8—1之間。
2.從技術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全國31個省市的平均值為0.83,略高于綜合效率的平均值。全國有13個省份(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西藏、新疆)的技術效率值為1,表明這些省份財政資源配置效率處于合理狀態。內蒙古的技術效率最低,為0.401。有12個省份(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海南、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的技術效率在0.5—0.8之間,5個省份(山西、遼寧、上海、福建和廣西)的技術效率在0.8—1之間。
3.從規模效率的角度看,除了達到DEA有效的8個省份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之外,10個省份(北京、內蒙古、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貴州、云南、陜西)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表明要素投入配置結構處于不合理的狀態。其余13個省份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表明文化財政支出的增加會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并且文化事業發展的增長比會大于投入的增長比。
(二)基于Malmquist指數的中國文化財政支出動態效率分析
表3和表4為我國2008年至2011年間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從表3中可以看到:(1)中國文化財政支出效率的總體水平呈衰退趨勢,并且下滑速度很快,2008年—2011年間的全要素生產率(TFP指數)平均為0.786,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約70%。這表明文化財政資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2)從綜合技術效率變動角度看,2008年—2011年以4%的平均速度下降。由于綜合技術效率等于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可以看到綜合技術效率變動主要是由純技術效率變動引起的。純技術效率從2008年的1.027下降到2011年的0.941,說明我國文化財政支出的管理力度逐年下降。從規模效率來看,各年均大于1,說明我國文化財政支出效率呈規模遞增趨勢,需要繼續擴大文化財政支出;(3)從技術進步變動角度看,2008年—2011年的均值為0.8,2011年的技術進步變動值為0.453,比2010年降低了69.3%,技術進步變動是影響TFP衰退趨勢的主要因素,這表明技術要素是我國文化財政支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表3 2008年-2011年中國文化財政支出的Malmquist指數
從表4中可以看到:(1)2008年—2011年間各省份的全要素生產率處于較低的水平上,均值為0.792,且差距較大,寧夏最高為0.952,北京次之,為0.948,西藏最低,為0.569,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的差距為1.67∶1;(2)從各省份來看,全要素生產率變動主要受技術進步變動的影響,河北、安徽、河南、湖南和新疆5個省份的綜合技術效率變動為1,這些省份的技術進步變動值即為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值。因此,要想提高文化財政支出的效率,需要注重技術進步要素,提升技術效率。
上文對我國2008年—2011年的文化財政支出進行了非參數的效率評價,接下來,本文把這些效率評價作為被解釋變量,利用Tobit隨機效應面板數據模型對影響文化財政支出效率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根據文獻里通常選擇的影響公共支出效率的因素,以及文化事業的屬性和發展特性,我們建立以下初始模型:

表42008 年-2011年中國各地區文化財政支出的Malmquist指數均值

式中,Y為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效率評價得分,Incom、Econ、Edu和Peo為影響效率的解釋變量,ui為隨個體變化而變化、但不隨時間變化且與解釋變量不相關的隨機變量,c為常數項,β、γ、δ、η和φ為各個解釋變量的相對應系數,εit是隨時間和個體而獨立變化的隨機干擾項。其中,Incom為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標來代表。Econ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用地方人均GDP指標來代表。Edu1為當地居民對政府的監督能力,用當地普通本、專科畢業生數指標來代表。Peo為人口統計特征,用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指標來代表。Edu2為當地居民教育水平,用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來代表。進一步地,對Icom、Econ和Edu1取對數。表5給出了回歸模型的計量結果,結果顯示:
1.經濟發展水平對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在10%的水平上顯著。人均GDP增加1%,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評價得分會下降0.171。這說明地方經濟的高速增長對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并沒有促進作用。這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在以經濟指標來考核官員政績的制度下,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經濟增長,往往會忽略文化事業的發展。
2.居民監督能力的回歸系數顯示為正,在5%的水平上顯著。從回歸系數來看,當地普通本、專科畢業生數增加1%,相對效率就會增加0.055,這表明當地居民對地方政府的監督能力越高,地方政府在文化事業支出上的效率也就越高。這一結果表明,公民監督是一個比較好的外部監督機制,能夠提高政府執行公共政策的效率和效力。
3.人口密度的回歸系數顯示為正,在5%的水平上顯著。每平方公里增加1人,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就會增加0.973,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文化事業財政支出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人口越多,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網絡效應和組織效應都能得到發揮。
4.居民教育水平的回歸系數為負,在10%的水平上顯著。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1%,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反而會下降1.22。這表明我國當前文化事業的發展明顯滯后,為居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存在短缺和不足。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越高,意味著對于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越多,此時如果文化事業發展水平不足以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就會凸顯相對效率低下。
5.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這表明文化事業財政支出與城鎮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不確定。居民收入增加,會產生更高的文化消費需求,錢納里也指出了這一點。錢納里理論認為,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應該占到總支出比重的23%。這意味著,一方面,高收入群體會對當地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迫使政府提高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效率;另一方面,收入高的地區會導致政府養閑人,以至于失去進一步控制成本的動力,效率反而惡化(陳詩一和張軍,2008)。

表5 中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的決定因素分析(Tobit隨機效應面板模型)
文化事業發展是我國文化建設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財政支出效率對于文化事業的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對文化財政支出進行了靜態和動態效率評價,并采用Tobit隨機效應面板模型回歸和解釋了我國各地區文化事業財政支出的效率差異。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的結論:(1)從靜態時間來看,2011年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平均水平較低,且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最大差距可達到2.61倍。(2)從動態效率來看,2008年—2011年間,我國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在2010年大幅上升后,2011年又大幅衰退,且衰退的程度大于上升的程度。全要素生產力指數的變動主要依賴于技術變動,這表明技術落后是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加大文化科技投入是改善和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徑。技術效率變化呈微弱下滑趨勢,但與技術變動相比,變化較小,這表明管理水平在2008年—2011年雖然變化不大,并不是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不高的主要動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化財政資源的內部管理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3)從各省份的動態效率來看,2008年到2011年之間,技術變動仍然是全要素生產力指數的變動的主要驅動因素,文化科技的進步仍然是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徑。(4)文化事業財政支出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人口密度越大,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越高。這意味著,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共享圖書館、藝術館等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效率。(5)經濟發展水平并不能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提高效率。這意味著從經濟因素以外的途徑入手,例如文化事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一起納入到官員考核指標中,能更有效地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回歸系數在統計上的不顯著,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這一觀點。(6)建立健全政府外部監督機制是提高文化事業財政支出效率的有力途徑。居民監督能夠顯著提高效率,這意味著從外部監督來提高公共政策執行力是可行有效的手段。
〔1〕汪柱旺,譚安華.基于DEA的財政支出效率評價研究[J].當代財經,2007(10).
〔2〕Afonso A,Fernandes S.Assessing and explainingthe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J].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8,37(5):1946-1979.
〔3〕蔡衛紅,王燕武.地方政府財政支出效率與影響因素分析——以福建省為例的實證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4〕Hauner D,Kyobe A.Determinants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J].World Development,2010,38(11):1527-1542.
〔5〕蔡翔.中國省級政府的財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6〕陳仲常,張崢.我國公共財政支出效率及地區差異性分析——基于1995年-2008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8).
〔7〕王寶順,劉京煥.中國地方公共衛生財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數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1(6).
〔8〕馬進.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的財政支出相對效率實證分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
〔9〕張心昌,趙偉.我國農村公共投資績效評價——基于三階段DEA[J].技術經濟,2011(9).
〔10〕韓華為,苗艷青.地方政府衛生支出效率核算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中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為依據的DEA-Tobit分析[J].財經研究,2010(5).
〔11〕涂斌,王宋濤.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支出效率及影響因素——基于廣東21個地級市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2(3).
〔12〕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444.
〔13〕Banker R D,Charnes A,Cooper W 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9):1078-1092.
〔14〕黃憲,余丹,楊柳.我國商業銀行X效率研究——基于DEA三階段模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7).
【責任編輯 郭艷嬌】
F812.45
A
1672-9544(2014)08-0054-07
2014-03-24
趙佳佳,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
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批準號:L11DWJ017);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專項項目(批準號:ZJ201303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