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健 李 曉
(華中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中學地理教材“二次開發”探究
——以人教版“自然界的水循環”為例
宋 健 李 曉
(華中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現在的地理教材已呈現出“一標多本”的多樣化現象,教材內容較以往更加簡明扼要,欄目類型更加豐富多樣,這也給地理教師在教材使用上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目前仍有許多地理教師無法適應地理教材的新變化,更無法用新的理念去接納這種變化,這也讓新地理課程標準和新地理教材之間出現了一片不確定的寬闊地帶[1]。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打破原有的課程觀、教材觀和教學觀,克服對教材的盲目依賴,重新認識地理教材,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教學不能作為簡單的書本知識傳授與灌輸,而應結合具體教學情境和學生學情批判性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的過程,這就要對地理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開發與利用[2]。因此,地理教師必須具備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意識,掌握“二次開發”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提升教材重構與創造能力。
1.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概念解讀
地理教材的“二次開發”是相對于“一次開發”而言的。地理教材的“一次開發”是地理學科課程專家與出版單位共同編寫、設計地理教材的過程,而地理教材的“二次開發”則是教師和學生在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對使用的地理教材進行增刪、調整與重構,從而使之更適合具體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的過程[3]。它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既有地理教材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對地理教材進行靈活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運用,對其它地理教學資源進行選擇、整合和優化,以服務于地理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需要,體現地理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詮釋;同時也能夠服務于學生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將教材內容內化為自己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
地理教材的“二次開發”并不是教材內容簡單的加工與調整,而是基于地理新課程標準和實際教學情境的“課堂重構”。而且學生也應該是教材“二次開發”的主體,他們不應該被動接受教師對教材“二次開發”的“成果”。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生一起進行地理教材的“二次開發”。
2.地理教材“二次開發”呈現的特點
地理教材是地理課程的載體,是地理課程標準的物化,它承載著改革者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思想,能夠激發教師的創造力。通過對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概念解讀,我們可以了解到它具有以下特點:
(1)從教材看:地理教材功能發生了轉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的進行教學。”因此,地理新課程教材在功能上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為進行“二次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4](如表1所示)。

表1 地理新課程教材的功能轉變
(2)從教師看: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要求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實現教科書的多樣化,使教科書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5]。教學內容的組織要為教學提供必要的空間,充分開發和利用校內外的各類地理課程資源。這意味著教師要超越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實現多重角色的轉變(如表2所示)。

表2 地理教師進行教材“二次開發”的角色轉變
(3)從學生看:學生身份發生了轉變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是地理課程實施的主體,地理教材“二次開發”是學生參與課程實施最現實的平臺。在這里,他們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傾訴自己的情感。教材不再是學生直接掌握的對象,而是師生交往、對話的媒介。也就是說學生也可以以多種身份參與教材的“二次開發”(如表 3 所示)。

表3 學生參與教材“二次開發”的多重身份
通過對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解讀分析可知:地理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是教材的重建者和開發者。地理教材的“二次開發”并不是地理教師的主觀臆想行為,也不是將地理教材簡單的“加減”,它要求地理教師要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現實教學條件出發,對地理教材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分析,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充分挖掘地理課程資源進行地理教材的重新開發與設計。以下將以人教版“自然界的水循環”為例探討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1.對“自然界的水循環”進行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解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對這一節要求為:“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同時給出了活動建議:“用計算機設計水循環動畫”。通過對該標準的解讀分析,可以了解到它主要包括以下要求:第一,學生能夠以示意圖的形式,通過主要環節的相互聯系,說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第二,該標準不要求將三種水循環解釋到位,但應以海陸間水循環為主;第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第四,本標準將落腳點放在陸地上,所以要對陸地各水體之間的關系、水資源及其更新以及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的影響給予關注。同時,教師應該學會設計水循環動畫輔助教學。
(2)教材內容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環”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第一節內容,水循環作為地球上能量和物質運動的重要過程之一,與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和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聯系密切,在全書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本節作為第三章第一節,為后兩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相互聯系的水體”和“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部分(如圖1所示)。第一框題簡要介紹了各種相互聯系的水體,并指出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系,為學習水循環做鋪墊。第二框題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主要通過水循環示意圖,詳細介紹了三種水循環,其中以海陸間水循環為主,然后以活動形式說明人類對水循環過程所產生的影響,最后說明了水循環主要具有以下地理意義:第一,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促進陸地水體更新;第二,調節緯度間熱量收支平衡;第三,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第四,塑造地表形態。

圖1 “自然界的水循環”知識結構圖
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搜集材料,學會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資源觀,認識自然界的水循環的動態平衡,進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材存在不足
本節教材從整體上很好地契合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敘述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的緊密結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教材對于“相互聯系的水體”闡述篇幅過多,而對本節的重點知識“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闡述較少;第二,教材中設置的讀圖思考中的“圖3.2 陸地上的水體及其相互聯系”與所設置問題關系不夠緊密,且問題設置也不能反映出課程標準的要求;第三,對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僅以文本敘述的形式呈現,不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且設置的黃河下游斷流有關的活動欄目與學生生活聯系不夠密切。
2.對“自然界的水循環”進行“二次開發”
(1)添加
地理教材的編寫不僅要“利教”,也要“樂學”。人教版對于本節知識的新課導入方面沒有作任何設置,雖然方便教師進行靈活的教學設計,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教師在設計教案和學案時應將這一部分進行補充。筆者在對比參考了四個版本的地理教材之后,認為教師可以采納中圖版關于水循環這一節的教材內容導入,即讓學生課前自主進行“模擬水循環”實驗。而在講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時可以結合所學習的“地球上的大氣”以及生活中的案例,比如搜集長江東流入海、黃土高原地貌等圖文資料來分析水循環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另外,也可在教材中添加黃河下游出現的“地上河”剖面圖(如圖2所示)以及黃河下游斷流的真實圖片,這不僅直觀形象,還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圖2 黃河“地上河”剖面示意圖
(2)替換
在講述水循環的過程時,教材呈現了一種彩色水循環示意圖,但是圖中對水循環的三種類型表述不明確,且不利于學生進行繪制,建議將“圖3.3 水循環的示意”替換成圖3。這樣不僅將海陸間水循環、陸地內水循環、海上內水循環的各主要環節表達清楚,而且便于學生繪制。
在教材“活動”設置中提到的第二、三問可以直接將問題換為“濟南素有泉城之稱,但近幾十年來泉水經常斷流。請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因為這類問題貼近生活,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3)刪除
為了滿足學生學習需要,保證教學效果。教師應將本節教材內容中讀圖思考的第二問“河流與湖泊的關系十分密切。假設河流水位與湖泊水位有差異,分析它們之間的補給關系。”刪除。因為這一問題并不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而且這一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容易理解,教師還需借助河湖水補給關系圖才可以解釋明白,會影響教學進度。
(4)調整
教材在“相互聯系的水體”中多次提到淡水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這一部分內容與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建議調整到第三節進行學習。關于黃河下游斷流的原因與措施分析也可以調整到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進行學習。將這兩部分內容進行調整,不僅有利于保證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內容的步步遞進,也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突出教材內容的重點。
3.反思升華
地理教師在完成地理教材“二次開發”之后,還需要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去,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總結,在參考主要地理教育期刊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將自己所做的教材“二次開發”實踐研究上升為理論研究,并進行成果表達。同時,地理教師也要積極參與校本地理教材的編制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建設,加強與其他地理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以促進地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在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師要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對地理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這就要求地理教師要提升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掌握“二次開發”的方法與技巧。在地理教材“二次開發”過程中,地理教師必須考慮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文本教材、學生學習發展需求和實際教學情境等因素,認真解讀地理課程標準,并在分析地理教材的基礎上對地理教材進行加工處理,主要是進行添加、刪減、替換和調整,以滿足地理教師實際教學和學生實際學習的需求,從而培養地理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智慧和教材重構能力。總之,對中學地理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是解決地理教材內容局限性與學生學習需求多樣性矛盾的有力措施,是促進地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激活課堂使其煥發出生命活力的關鍵所在。
[1] 沈健美,王祖浩.教師“教材二次開發”的現狀透視[J].現代教育論壇,2013(4):24-28.
[2] 李家清,陳實.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71-90.
[3] 俞紅珍.教材的“二次開發”:涵義與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12):9-13.
[4] 朱學堯.地理教材“二次開發”的策略——以人教版“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8):29-30.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23-34.
[6] 俞紅珍.教材“二次開發”的教師角色期待[J].中國教育學刊,2010,0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