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411)
現狀中存在的問題:當下的中國志愿活動,很多還是政府機關等公共單位牽頭組織的,很多時候就是形式主義的、任務完事兒,基本沒有正面效益。這樣的現狀需要扭轉。組織者應該在理清社會需要與志愿活動的關系的基礎上,有效開展志愿活動,通過志愿服務,來培養參與者的責任心、自信心、奉獻精神。
(一)在宏觀方向上,志愿活動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引導青年個體接受和融入主流思想價值觀,幫助青年個體在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構建起完整的人格和心理質素。
(二)在微觀細節上,志愿者活動對青年個體的益處
1.志愿活動幫助青年充實生活理念。當代中國的教育體制影響下,在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下,很多青年一代的成長經歷大致是這樣的特征:“沒有生活壓力,只有升學壓力。”進入大學后,往往覺得,大學生活很空虛、無聊。當然實際上,大學是“因無知而無聊。”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基本沒有生活技能、社交技巧,不用說是,個人信仰了。要在進社會前逆轉這樣的劣勢,最后的機會就是大學了。
2.志愿活動幫助青年增強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主流意識中一定會強調責任感。古語有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應當永勇于承貸起社會責任。在當下的中國,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中大多數人都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習慣獨處,大都缺乏團隊精神,如果不去主動改變這樣的現狀,時間久了就變成一種缺乏信念的孤立和空虛。
(一)志愿服務有助于深入基層,倡新啟蒙:志愿者組織能夠切實地將實用先進的技術帶到困難地區幫助提高當地的生產能力。特別是一些懂得農林業生產知識技術的親青年志愿者,他們跋山涉水地進入到生產力落后的邊遠山區,手把手地將先進的技術教授給當地人。當地的生產力切實地得到了提高,產生熱情也得到了鼓舞,思想與眼界也因此得到了啟蒙和拓展,希望被真正帶到了邊遠山區弱勢群體身邊。另一方面,志愿者們在一個組織形式的基礎上,團結在一起形成一股社會力量,使得原本微弱零散的弱勢群體的呼聲匯聚在一起。面對不公平的社會可以發出自己維權聲音。
(二)志愿服務有助于縱向橫向上的溝通與應變:志愿者可以有組織性地進入一個個社區,甚至從民政局查閱低保家庭信息,挨家挨戶第進行普法宣傳、衛生知識講演等等,教育和動員群眾幫助他們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一方面,志愿者可以將走訪中的所見所聞收集匯總后,將最真實的民情民意及時地反映給政府,使得政府出臺的政策更加貼切民眾的需要與愿望。
(三)志愿服務為政府職能提供了可能:信息流與物質流的大小決定了一個社會質量的高低。社會質量是良好政績的前提基礎,所以在確定的社會質量條件下,一個政府的職能力量是被限定的。志愿者組織的發展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是有助于社會質量提高的重要指標。一方面,志愿者組織開展的關懷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各類活動,可以起到緩和政府與民眾之間在很多領域的緊張關系。另一方面,志愿者組織以及相關的非盈利性組織凝聚起社會上的零散力量進行自我管理與自我救助。
在中國,志愿隊已經迅速壯大,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志愿服務教育也被越來越重但是還沒有被定在學校的教育培養方向中,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第一,引導和培養人們參加志愿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志愿服務動力是源于對他人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心,志愿服務應該是自覺主動的,發自內心的,這同時也是志愿精神的關鍵。讓青年志愿者了解志愿精神的本質,這是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的大前提。
第二、培訓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務技能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各個領域需要的服務是不同的,對志愿者具備的技能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從事福利事業的志愿者需要學習盲文和手語。另外,志愿服務與公共政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社會形式的變化,公共政策也會變化。所以,青年志愿者應該具備相應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李文英,日本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教育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1999.
[2]杜文燕,中國社會志愿者組織的政治功能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