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堅
木偶戲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中國鄉土藝術的瑰寶。中國的布袋木偶戲漢朝時期就在民間出現,到了唐宋時代,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如今,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尤其是逢年過節時,木偶戲仍然是主要的觀賞娛樂項目之一。而此文則通過對各個角色的分析來體現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技巧與角色塑造之間的關系。
現代木偶戲的品種主要有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三種。布袋木偶戲因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頭、手掌和腳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縫制而成的,形狀酷似布袋,所以被稱為"布袋木偶戲"。布袋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動來操作的,所以又被稱為"掌中戲"。和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兩種木偶戲相比,布袋木偶戲中木偶的動作更加節奏明快,迅捷有力。表演時,一個人可以同時演兩個木偶,左手一個右手一個,食指套在木偶頭套上來表演頭部,另外三個指頭是套一個手,大拇指則套另外一個手,同時大拇指還要管頭部的一些轉動。腿的動作基本上也是靠手去操作,而手掌的腕就是木偶的腰部,手的上臂就形成了一個木偶表演完整的造型,如若要使木偶一個腳動起來,只需要用手輕輕的抬動木偶的腳掌使其在觀眾眼中走起路來。
木偶是沒有生命的,而木偶表演者要通過各種表演技巧,另沒有生命的木偶“活”起來。在木偶表演中,各種角色的塑造有其相應的技巧,以下以旦角、丑角、以及武生的塑造為例作出簡要的分析。
旦角:旦角又分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且旦角全為女性。旦角走路步伐多數皆為輕盈,故木偶表演者在表演時,也要通過對旦角走路的模仿,使得角色的婀娜風姿能夠活靈活現,結合表演者假聲的唱腔,再借助道具的幫忙,就可以塑造出一個完整的旦角形象。
丑角:丑角又分為武丑和文丑,丑角的性格較為滑稽,在京劇的演繹中多為表情夸張,而木偶是死的,其表情和五官都是由雕刻師雕刻完成的,那木偶表演者又如何能將丑角的個性展現給觀眾看呢?這時就要運用頭部的不同角度來表現出各種夸張表情,例如笑時,會令其俯頭嬉笑;傷心難過時,會低頭以手掩面,身體微微抖動似啜泣;害怕以及驚恐,則用手腕的力道使木偶的頭與身體一起抖動來體現等。丑角走路的樣子也是體現其性格一項極為重要的細節,故表演藝術家會通過研究京劇丑角走路的樣子,模仿并鉆研將其體現在角色中,使丑角更為鮮活。
武生:這個角色走邊的特點是要求身手輕捷矯健,突出在曲折小徑上疾走,夜行時腳下崎嶇不平,以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嚴密注意周圍環境的感覺。在木偶表演時,表演者會先操縱角色其中一只腳使其先以大踏步的形式邁出,而后跟隨音樂的節奏疾走體現出其身手的矯健。武生在表演中常常伴有飛腳,舞棍,翻跟斗等高難度動作,體現翻跟斗以及飛腿時,表演者則會通過將木偶拋向空中,用另一只將其接住來體現角色身手矯健;舞棍時,因表演者后三只手指插在木偶的一只手臂,大拇指插在木偶的另外一只手臂,故棍棒插在兩手間,觀眾視覺上則為木偶兩只手臂抓著棍棒,表演者利用四只手指將棍棒轉起,使棍棒靈活地在角色身上盤旋。
大師楊勝曾經說過一句話:“演木偶有點像玩魔術,明明是死的,要把他演活,明明是假的,要把它演真。”單純的使用表演技巧并不能真正的使角色“活”起來,鮮活的角色塑造還要通過表演者對劇情的了解以及對角色的解讀。現在的漳州人提起對布袋木偶戲的普遍印象,已經不再是過去搬張小板凳到廟口搭設的木制彩樓下,引頸翹首看著演員們拿著手掌般大小的布袋戲偶,上演著三國演義等傳統劇目。如今的布袋木偶戲,不僅題材更加寬廣,形式也更加多樣,所以對表演者的要求也不斷在提高,未來的日子里,將會不斷的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