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徐 蕊
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位列北宋十大金曲之一,經久不衰,堪稱描寫“離別”的絕唱,也是當下“人教版”“蘇教版”等高中階段必背的經典詩詞之一,我們通過互聯網搜索并整理了關于《雨霖鈴·寒蟬凄切》的32篇教學設計,從中可以窺探當下執教者對該詞的教學關注點,現選取不同地域的兩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并整理出異同點,以察教學關注的焦點。

教學案例一 教學案例二教學目標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體會該詞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4.體會欣賞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盡情鋪寫的表現手法。5.品味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感情詞中所體現的離別情緒。1.感知作品內容,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作手法。3.通過鑒賞意象,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難點1.重點:理解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2.難點:理解詞中所體現的理解情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交流預習成果(離別詩詞收集;有關詞的知識;作者、背景介紹)-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意讀(理清脈絡,整體感知)-情讀(體會詩詞意境,鑒賞藝術手法)-合作探究-小結-布置作業導入-作者簡介-詞牌介紹-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品讀鑒賞(串講)-歸納藝術特色-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 品讀法1.了解掌握該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2.分析重難點句,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3.通過分析所用意象來體會作者的感情不同點 設計一:側重細節品讀,是“點-面”的結構;設計二:側重整體感知,是“面-點”的結構。相同點
上表所選教學案例均是非常優秀的一線課堂教學設計,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當下一線教師對該詞的執教中存在以下幾點或是經驗或是遺憾的地方:一是知人論世與文本的解讀是構成一節詩詞鑒賞課的重頭戲,但對該詩詞的品讀與鑒賞也有些微忽略;二是如何在一節課結束后還能讓學生對古詩詞保持熱情,上述案例均沒提到。對于這些,我們將在下文進行展開。
“新課標”對高中語文學習提出:“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他知識及其他文學知識,能用于分析作品,幫助對作品的理解。”“對于傳統的經典作品,要注意引導學生能用現代的觀念,在歷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
事實上,早在《孟子·萬章下》中就提出了“知人論世”是古詩詞欣賞的前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也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明確地表明了作家的生平思想、時代背景與其作品之間的密切關系。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生長于一個傳統讀書奉儒以科舉進取的仕宦之家,父親柳宜、叔父柳宣都讀書為官,長兄柳三復、次兄柳三接也皆中進士。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柳永時年三十五歲,在第三次落榜的憤怒感慨之下寫下《鶴沖天》,更因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葬送了功名前程。柳永屢試不第,便流連于“煙花巷陌”中,寫了大量詠妓詞,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盡管柳永的詞作廣受歡迎,坊間也以得“柳永詞” 為榮,但柳永一生都沒有走出封建文人的桎梏,他理想的仕途生活從未向他伸出幸運之手。仁宗景祐元年,為了延攬聲譽,籠絡人才,朝廷決定增加開科取士名額,且又特開“恩科”,澤惠歷屆科場沉淪之士。柳永借此機會終于踏入仕途,官至屯田員外郎。按宋代官制,朝廷命官不許出入歌樓舞榭,于是柳永和曾經流連于“煙花巷陌”中的自己告別。但即使這樣,他的仕途依然十分坎坷,不得重用,抑郁悲憤,窮困潦倒,《雨霖鈴·寒蟬凄切》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但是大多數學生對柳永的了解僅限于其所處時代與代表作品,知道一些名句,僅為應試所需,應引起反思。在上述兩篇教學案例中,兩位教師或是自己細細道來該詞的作者、寫作背景,或是由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這都值得我們肯定,但要注意學生的實際了解情況,不能大而化之。
文本如何解讀歷來是一個爭論的話題,我國著名學者王季思曾說過,“正確理解一首詞是欣賞一首詞的基礎”。這里所謂“理解”等同于我們說的“解讀”,也就是說,解讀與欣賞是有聯系但屬于不同層面的兩種文本鑒定方法,要達到欣賞的高度,必然要先正確地解讀。
在我們整理的32篇關于《雨霖鈴·寒蟬凄切》的教學設計案例中,教師都能很好地帶領學生品讀該詞,但縱觀這些教學設計,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都或少或多地遺漏了該文本的兩種內在之美,即邏輯美與聲律美。
前文說到《雨霖鈴·寒蟬凄切》是作者在仕途坎坷、心情沉悶落寞的背景下所作,心情低沉僅是該詞的基調,是一個切入點。在解讀這首傾訴“離別”之情的作品時,我們不能不關注另外一個切入點——詞中所暗含的邏輯,環環相扣,步步緊逼,真是令人拍案叫絕。我們來逐一分析:
1.詞的上闋,景——事——景,虛實結合。首句直接點出離別的時間與地點。“寒蟬凄切”四字讓秋天的蕭瑟之意撲面而來,“寒蟬”二字不僅點明是秋末,而且暗含下闋中“柳”。“凄切”二字更讓人有秋涼之意,離別的地點在長亭,而且下了一陣的小雨也才剛剛停歇,一場秋雨一場寒,想象一下秋雨過后,滿地落葉,四周還圍繞著凄切的蟬叫聲,一幅凄涼寒秋離別圖由此產生,句句寫景,卻句句暗含別離之情。在凄涼的背景下,詞中的主人公出現了,“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兩句寫事,“都門” 這里指汴梁,作者柳永仕途坎坷,憤然離去,卻只有戀人相送,縱容自己喝幾杯酒,卻愁上加愁,所以說“無緒”,正戀戀不舍,卻被船家催促開船。一邊是“留戀”,一邊是“催發”,形成強烈的對比,時間緊迫。鏡頭拉近,“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兩人執手淚眼蒙眬,時間好似在這一刻凝固,千言萬語在喉間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忍不住抽咽。下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去去”與“千里”表明作者此次離開之遠,而“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既是寫實景,又交待了作者南下路線,但又在前面加上“念去去”,表明這是作者在推想,為虛寫,虛景與實景糅合,更能表現此去前途漫漫,孤身一人的凄涼之感。
2.詞的下闋,事——景——事,時空交感。首句點出“離別”主題,自古以來離愁別恨都是我國文人墨客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筆。楚辭中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江淹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都是著名的離別詩。但在柳永的筆下,這些都不夠表達自己心中的情緒,因為“更那堪” 表示自己的情緒在清秋時節比自古以來離別的人更勝一層。“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本詞中的千古名句。以設問展開,自問自答,“今宵”寫時間,“楊柳岸”寫空間,還伴隨著陣陣“曉風”,一彎朦朧的“殘月”,還有幾棵枯萎垂敗的楊柳,讀來讓人感到悲涼凄清。該句景中含情,耐人尋味,“酒醒”對應上闋中的“帳飲”,也同時對應“無緒”,作者還是醉了,獨醒之后,戀人遠去,前途渺茫,而人呢?“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此去”對應上闋的“念去去”,“經年”對應“今宵”,層次分明,而再美好的時光,再美好的景致缺少心上人的陪伴,也只是形同虛設。即使有“千種風情”,卻無人訴說,“千種風情”對應“千里煙波”,“更與何人說”對應“無語凝噎”,此間也是層次漸進,作者最后一句終于落筆于“人”,天大地大,卻沒人訴說,由離別的地點擴展到整個世界,這種時間與空間的交織,讀來使人倍增寂寞之感。
“音樂化的語言未必是詩,但詩必是音樂化的語言。誦時金聲玉振,聽時抑揚悅耳,聲調悠揚,余音不絕,才是詩的佳境。”在上述所選教學案例中,兩位教師都在誦讀上加以注意,要求學生有節奏有韻律地讀,但按照什么樣的節奏讀卻都沒有明白地向學生介紹,僅是籠統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雨霖鈴》的詞調相傳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避難入蜀時,在雨中聞鈴聲思念楊貴妃而作,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的特點,寫委婉凄惻的離情,讀來如泣如訴,且作者精通聲律,平仄、四聲以及用韻都很講究。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全詞共103個字,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寒蟬凄切”與“蘭舟催發”發平平平仄音,“對長亭晚”與“曉風殘月”發仄平平仄音,而“驟雨初歇”“酒醒何處”“好景虛設”發仄仄平仄音,且為拗句。細分析之,詞中領字“對”“念”“更”“應”“便”都為去聲字。自古以來平音的發音差別不大,而仄音差別很大,是上去入三種不平穩聲調的總稱。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教師如果覺得給學生分析聲律太過學術化,可簡單地教給其區別平仄之音,其辦法是“不平則仄”,避免讓學生產生困惑之感。
許多學生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在今天現代化的社會里,學習這些離生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詩詞到底有何用處?是彰顯自己的才華還是給作文加分?還是僅僅為了高考中那幾分的詩詞默寫?恐怕都不是。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說過:“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我國文化源遠流長,被稱為“詩的國度”。“詩言志”“詩緣情” 的說法由來已久,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在課堂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模板化機械化地記憶相關知識考點,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的心靈與詩詞的思想內容產生共鳴,以期達到通過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完善人格的目的,這也是我們進行詩詞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從2001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古文《赤兔之死》的橫空出世,到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古體長詩《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每次出現都轟動一時。而在2010年江蘇高考以《綠色生活》命題的作文中,一名考生以通篇駢體古文的方式完成,文章在網絡上傳開后,更是引起熱評如潮。近年來,古體作文屢被推崇,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我國傳統文化需要繼承,迫在眉睫。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詩詞開始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如果教師引領得當,不僅會使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樂趣,還會培養學生熱愛古詩詞的興趣。如當下流行的《甄嬛傳》一劇,臺詞、插曲古香古色,在網絡上引起模仿熱潮,而其中的插曲多原封不動地采用古詩詞,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采蓮曲》《驚鴻舞》等,可謂是古為今用的典范。較早如梅艷芳的《床前明月光》、王菲的《幽蘭操》等都讓人稱贊,而像深受學生喜愛的周杰倫的歌詞被引入語文考卷早已不新鮮,如2008年山東高考語文卷曾引《青花瓷》歌詞作為考題當時便引起轟動。這些例子都說明詩詞早已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如果這些能被教師恰當地引進課堂,呈現的必定是既讓學生喜愛又別開生面的藝術化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學習古詩詞,最終的歸宿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朱自清先生的這番話或許能給當下對古詩詞欣賞性教學感到迷茫的教師們一絲啟示。
[1]王輝斌.柳永生平訂正[J].南昌大學學報,2004,(5).
[2]王明孝.說柳永《雨霖鈴》[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3).
[3]陶文鵬.點染結合情景相生[J].古典文學知識,2003,(6).
[4]姚玉光.別有一番滋味是離情——柳永《雨霖鈴》藝術新解[J].名作欣賞,2010,(13).
[5]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