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張濤 關嵩 唐亞剛 惠興晨 周海平

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國為爭奪太空優勢紛紛加大了對空間探索的投入,這些日益頻繁的空間活動為運載火箭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加激烈的競爭。近年來,美國私營商業航天企業的運載火箭以新穎的理念和迅猛的發展,給國際航天業界帶來了大幅的沖擊和震動。因此,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提升運載火箭的市場競爭力,已成為航天企業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運載火箭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在國內外發射服務市場上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且潛在實力和外部環境均較為特殊。潛在實力的內在表現是產品的性能,即用戶對有效載荷(衛星、飛船等)發射的滿意程度,以及對后續用戶的吸引力;外在可延伸到企業的能力,企業在運載火箭型號立項、產品研制、新技術開發、質量保障等一系列研制生產管理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經驗和規范,并通過項目實施、市場開拓、新型號研制等活動對各方面資源進行整合與協調,使企業擁有較好的聲譽、任務(合同)履約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等。
運載火箭的外部環境則更為復雜,既面臨國內外同行的競爭,又受工業基礎和行業發展協調性的影響。從廣義上講,產業鏈的上游供應企業、分系統承包單位、基礎原材料元器件水平等因素,都影響著運載火箭的整體性能及研制周期。
可以看出,運載火箭的市場競爭力是個綜合性概念,其市場競爭力表現為在國家政策、同行競爭的大環境下,在行業發展協調性的限制下,為占據更多的發射市場份額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實力。它產生于企業內部的資源和效率,由企業和運載火箭的自身能力所決定,同時又受到競爭環境和行業發展協調性的影響,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研究市場競爭力的目的是為了有針對性地制定競爭策略,在廣泛調研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市場競爭力分析結果,明確運載火箭的市場定位,制定競爭應對策略以及火箭的發展規劃,從而提高運載火箭的市場占據能力,以保持長久的市場競爭力。
根據運載火箭市場競爭力的內涵和構成,建立運載火箭市場競爭力分析模型(LCAM),如圖1 所示。
運載火箭的市場競爭力受火箭能力、企業能力、行業發展協調性以及競爭環境的綜合影響,它們之間的作用關系如圖2 所示。
基于LCAM 對運載火箭市場競爭力影響要素展開分析,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找出對競爭力影響最重要、最直接、最科學的因素,從而為競爭力的提升措施提供依據。
運載火箭的能力是決定其市場競爭力的最直接因素。評價火箭能力的指標有很多,從市場角度來看主要包括火箭的運載能力、發射服務質量、可靠性與安全性、使用維護性等。
火箭的運載能力是指根據目標軌道、發射場地理位置所確定的能夠發射的有效載荷質量,是用戶選擇運載火箭的首要指標。

發射服務質量是指運載火箭對有效載荷設計所提約束條件高低的直接反映,主要體現在入軌精度、入軌姿態精度、整流罩靜空間、有效載荷環境條件(過載、沖擊、振動、噪聲、熱、電磁)、發射場適應能力、測控能力等。
作為一種高風險產品,用戶十分關注運載火箭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高,圓滿完成任務的概率就越大。就商業衛星而言,可靠性指標直接影響到了保險費率的高低。該指標一般也可用火箭的成功飛行次數來代替。
使用維護性包括發射場流程和測試發射控制模式,這2 項指標會對用戶的間接成本產生影響。

圖1 運載火箭市場競爭力影響要素分析模型

圖2 運載火箭市場競爭力影響要素關系示意圖
從市場競爭力角度來說,企業能力包括任務(合同)的履約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技術水平及創新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等。
履約能力體現的是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在規定進度內按要求完成任務的能力,主要由企業的質量控制、人力資源水平、調度及計劃實施、物資保障、經費管理等經營能力所決定,是一個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的體現。
成本控制能力是企業對運載火箭設計加工過程中各項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的控制能力,其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火箭的價格水平。

技術水平及創新能力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驅動因素,是保持長久市場競爭力的動力。
隨著我國運載火箭制造企業的市場化轉型,其所具備的市場營銷能力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企業市場營銷能力除了包括市場分析、客戶管理、信息溝通、價格制定等方面的要求,還包括如何將市場需求轉化為企業內部的發展方向,即產品規劃能力。
行業發展協調性取決于國家的航天發展規劃、產業鏈的配套是否合理、基礎原材料元器件及工藝水平等因素。
國家的航天發展規劃對運載火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因素,包括重大專項對運載火箭的牽引、發射場的選址及改造、各大系統之間的經費管控模式等。
產業鏈的配套情況影響了運載火箭生產的供應條件和價格。例如,火箭發動機能否按時交付將影響到火箭總裝企業的整箭交付進度,而火箭發動機的整體性能又直接影響到火箭的運載能力和性能。
同樣,我國基礎原材料元器件、工藝、制造等基礎工業水平決定了我國運載火箭的性能,進而影響到了我國運載火箭在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力。

競爭環境是市場競爭力的外部作用因素。適度競爭可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使企業更加適應市場變化。競爭環境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市場來分析,重點關注政策限制以及競爭對手。
國內市場主要需考慮政府(含軍方用戶等)對企業發展的規劃和限制、產業內部的有效競爭;國際市場應關注在世界貿易組織條件下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貿易保護主義,以及美國《國際武器貿易條例(ITAR)》對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國外衛星的限制。競爭對手則應重點關注歐洲Ariane 5 運載火箭,以及蓬勃發展的美國私營航天企業。
運載火箭的市場占據能力一方面由火箭自身固有的競爭實力決定,另一方面受到競爭策略的影響。制定競爭策略,首先要對市場需求進行詳細調研,結合運載火箭的市場競爭力分析,明確該型火箭在市場上的定位;其次,根據市場需求、競爭力分析及市場定位提出市場應對策略以及客戶管理措施,并規劃后續產品的發展思路,其流程如圖3所示。
需求管理包括市場細分及用戶管理。市場細分是指對不同軌道、重量、類型、用戶的發射需求進行匯總和預測,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用戶管理包括對用戶信息的動態管理,建立交流機制,培育潛在客戶,開展產品推介等。

市場定位是對整個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客觀審視,是制定競爭策略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競爭環境不同和分析的重點不同,一是明確現有市場的發展現狀,自身的市場占有率情況;二是分析競爭環境及競爭對手的發展現狀;三是根據火箭能力和企業能力確定產品的市場定位,為制定競爭策略提供目標及依據。

基于運載火箭的需求分析、市場競爭力分析及市場定位制定競爭策略。通常使用SWOT 分析法,以LCAM模型所含內容為評價要素,識別出運載火箭的競爭優勢及劣勢,尋求外部機會,規避威脅及風險,制定最適宜的競爭策略。通常來說,可從運載火箭定價、服務、技術先進性等方面制定相應的競爭策略。
若經過市場競爭力分析,發現現有的火箭能力不足,通過制定應對策略仍不能滿足后續市場發展需要的,則應及時規劃后續產品。產品規劃通常是指通過收集、分析市場信息和用戶需求,結合財務目標要求及內部能力,制定運載火箭后續綜合發展規劃,包括現有火箭的改進或研制新型的火箭。目的是指出正確的產品開發導向、做好產品研發與市場的銜接,通過建立滾動更新的機制,以確保產品持續保持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圖3 運載火箭競爭策略制定流程圖
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經過長期發展和培育所形成的獨特內涵,它在與環境的整合中不斷創新和拓展,并持續獲得競爭優勢。運載火箭的市場競爭力也是經過長期磨礪,并在不斷的失敗和總結中探索形成的。筆者通過探索建立運載火箭的市場競爭力要素分析模型以及開展初步的競爭策略研究,以期為我國處于市場化轉型中的航天企業開展市場競爭力分析和競爭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