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銥璟
在當今這個豐富多彩、光怪陸離的物質世界里,人們常常面對的不是選擇太少,而是選擇太多,以至于“選擇障礙”幾乎成為一種時髦的癥候,選擇則成為一種暴力。同時,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使得有限的消費者心智更加擁擠。選擇太多和心智有限導致品牌競爭異常激烈,企業必須讓自己的品牌在顧客心中占據有利的位置。
任何在顧客心智中沒有位置的品牌,終將被市場淘汰,而品牌消失意味著品牌背后企業的消失。因此,如何在競爭中贏得顧客心智從而贏得顧客選擇,就成為企業生存的前提。
然而,品牌并不是僅靠投入大量金錢與傳播就能進入顧客心智的,而是要以準確定位為前提。完美的定位促使品牌成為某個品類或某種特性的代表,當消費者一想到要消費某個品類的產品時,立即想到這個品牌,這才是真正建立了品牌。例如,可口可樂、吉列、蘋果就是典型的定位成功者,依靠定位準確的產品,創造了巨大的品牌價值。
其實,這就是經典的市場營銷理論——定位理論所表述的核心理念。定位理論不僅適用于大企業,也給中小企業指明了生存之道。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某個細分行業做到第一,成為某個細分品類的主導者,同樣能夠打造出有價值的品牌。
哈爾濱森鷹窗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森鷹)董事長邊書平,就是定位理論的忠實擁躉和踐行者。在國內木窗行業,森鷹是一家只專注于木窗的企業。目前,森鷹占有的國內木窗市場份額排名第一,2013年森鷹依靠鋁包木窗單一產品銷售額突破6億元,是行業排名第二位企業的6倍,甚至遠遠超過歐洲最大的同類企業。
森鷹能夠脫穎而出,正是得益于邊書平對定位的理解:只有找到正確的定位,成為某個品類的代表才能真正建立品牌,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聚焦。邊書平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而是經過十幾年的摸索與試錯,在成功與挫折的交替中,在加加減減的反復中,逐漸體悟出這個道理,并且用實踐證明了其正確性。
做加法的十年
1988年,邊書平碩士畢業于哈工大管理學院,未經分配就被“全民經商”的浪潮卷入商海。當時的他屬于典型的“四無”創業者:無資金、無技術、無經驗、無背景,有的只是八個字:“百折不撓,愈挫愈奮。”
1991年,邊書平創辦了一家電子散熱器工廠,取名亞泰。當時中國市場處處商品短缺,到處是機會。工廠雖小,獲利頗豐,邊書平賺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多元化、集團化是那個時期中國企業家共同的夢,邊書平也不例外。于是,從電子工廠起步,邊書平一發而不可收:他做過給水工程,安裝過空調,干過裝修,修過路橋,涉獵過外貿,開發過房地產,還賣過汽車,最多的時候他同時擁有十幾家公司。
攤子過大,每天平均分配給各個公司的時間不足兩小時。白天不斷變換思維角度,絞盡腦汁研究不同行業的問題,卻浮于表面難以深刻;夜間還要靠喝酒搞營銷、拉關系、做生意,半夜三更到家是常態。結果邊書平的身體多項指標出現警示信號,醫生說他是30歲的年齡60歲的身體。
錢越賺越多,邊書平卻陷入身心疲憊的無奈和痛苦之中。他厭倦了這樣的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內心開始涌動一個想法:自己可不可以專注下來,只做好一個產品,樹一個好品牌?
專注一個行業
1998年,一次歐洲旅行,邊書平偶然間發現德國制作的木窗非常精美,而中國市場上沒有這種產品,憑多年練就的敏銳商業直覺,他認為有商機,于是沒經過什么論證便決意拿回中國生產。從此,中國有了森鷹,有了木窗業。
森鷹從起步起即確立“三不”原則:“不做鋁窗,不做塑窗、不做門”,專做木窗。這是森鷹早期的聚焦戰略。
從1999年到2003年的5年間,邊書平帶領自己的團隊走遍歐洲和北美,遍訪天下做木窗者。從德式木窗起步,邊書平相繼引進意式、美式、澳式等各類風格的產品。當時他覺得,森鷹只做木窗已經夠專了,要把森鷹做成世界木窗博物館,推出各種各樣的木窗滿足各種各樣的消費需求。
現在回憶起當初的想法,邊書平說:“貪多求全就像魔鬼一樣,再一次誤導了我的心。”
其實,德式、意式、美式、澳式雖同為木窗,但其結構、用材、設備、工藝不同。定位為木窗博物館的森鷹,由于產品線太寬,造成技術不精、物流混亂、配套不足、交貨不準、成本高企、工人不熟練、質量波動大等諸多問題。此外,不單是多產品的工廠難于管理,多項目的現場則更難協調。當時森鷹在全國各地的項目同時有上百個,有收尾的,有正在執行的,還有剛啟動的,管理起來邊書平分身乏術,導致森鷹項目混亂。
直到2003年,在投資了2億元、苦心經營了5年后,森鷹的銷售額才勉強達到7000萬元。不單是森鷹,當時中國3萬多家窗廠清一色的都是小微企業,這似乎成了行業定律,與中國龐大的房地產業極不相稱。
一方面是管理上的焦頭爛額,一方面是產品銷售遲遲沒有起色,起初的美好憧憬非但沒有成為現實,反而讓邊書平心力憔悴,甚至失去盼頭。他終于不堪忍受,于是把森鷹交給一位空降的職業經理人,自己去做國企并購。結果,3年下來,并購國企獲利頗豐,森鷹卻瀕臨崩潰的邊緣,其他公司也出現了危機。
2006年年底,經過深刻的反思以及人生信仰的變化,邊書平意識到,自己再次被貪多求大的野心蒙蔽,反而忘記了追求專注的初心。于是,他痛下決心,開始做減法。
以退為進的森鷹減法
邊書平相繼賣掉、關掉其他公司,重新披掛上陣,操盤森鷹。由此,邊書平啟動了森鷹歷史上兩次銘心刻骨的放棄與聚焦。
首先,邊書平認識到,單憑森鷹一家公司、自己一個老板,不可能同時做好工廠和現場,更談不上做出規模。于是,他采取“代理”制度,把服務交給代理商,森鷹只管制造--放棄現場,聚焦工廠。
這項看似簡單的制造與服務專業化分工的分割手術,邊書平用了整整6年時間。分割手術不難,難在利益分配。代理商提供服務是要付出努力和承擔風險的,必須以利益激勵代理商,這就意味著森鷹的鍋里平添了許多雙筷子,原本就不多的利潤頓時顯得僧多粥少。
解決的方法有兩個:降低成本和提高價格。面對抉擇,邊書平說:“‘偷工我不干,因為員工收入是創新與責任的基本動力;‘減料更不干,行業內無人不知森鷹只使用世界上最好的設備與材料。那么我別無選擇:只能提高價格。”
令人驚異的是,價格上漲了,銷售額卻飆升了。2009年,森鷹銷售額首次突破3億元,2010年突破4億元。代理商樂了,顧客投訴也不見了。實踐證明,專業化分工帶來效率和質量的提升,而顧客對于好的服務是肯買單的!
有了這次放棄與聚焦,森鷹經歷了一次蛻變:費用下降,服務上升,實力增強。這讓邊書平對森鷹信心重燃,仿佛找回了當初“做好一個產品,樹立一個品牌”的強烈愿望,他開始放膽謀劃進一步聚焦,針對公司多樣化的產品線動手術。
當時森鷹主要有兩大產品系統,一是德式鋁包木窗,二是意式木鋁復合窗。此外,森鷹還有美式、澳式等非主流產品。在2010年4億元的銷售構成中,意式木鋁復合窗占2億多元,而德式鋁包木窗不到2億元。但是,賺錢的意式木鋁復合窗卻讓邊書平一直心存顧慮。2001年,由于德式鋁包木窗價格高、國內市場認知低、銷售困難,森鷹不得已才引進意式木鋁復合窗以求生存。但在他看來,這種產品根本不是木窗,而是一款內掛裝飾木板的鋁合金窗,在技術上存在著先天不足且無法做成節能環保型產品。
德式產品的優勢卻是不言而喻的:科學的外鋁內木包覆結構不但使其美麗大方,而且在節能環保方面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2010年起,德式鋁包木窗已明顯被中國市場接受和認同,邊書平相信其將成為未來主流。
于是,在森鷹一個放棄假木窗聚焦真木窗的“瘋狂”決策出爐了。
砍掉最賺錢的產品線,這一舉動不出所料地遭遇到巨大阻力。代理商反對,森鷹內部人員也不理解,行業內傳言四起,都在說“森鷹完了”。但邊書平堅信,放棄高耗能的假木窗,聚焦節能環保的真木窗,這一戰略決策從長期看一定是正確的,而追求卓越首先就要選擇正確。
2011年,森鷹開始拒接木鋁復合窗訂單,邊書平做好了經受風浪打擊的準備。然而,市場給了他一個驚喜,2011年森鷹銷售額竟然不降反升,從2010年的4億元增長到5億元。2012年是中國房地產最糟糕的一年,森鷹的銷售額仍仍然保持小幅上升。這進一步驗證了邊書平的判斷:顧客不但對優質服務買賬,更對專家型產品青睞有加。
放棄現場,聚焦工廠;放棄假木窗,聚焦真木窗——這就是森鷹成長史上的兩次減法,戰略上以退為進。兩次減法帶來的結果是:質量快速上升,成本明顯下降,價格穩中有漲,品牌逐漸樹立,銷量額提高。
總結這些年的經驗,邊書平頗有感觸地說:“中國企業大多信奉‘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很多基業長青的歐美企業則堅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后精心呵護。做企業要懂得小就是大、少就是多的‘悖論。聚焦是一種力量,就像激光,雖只有幾瓦的能量卻能擊穿堅硬的鉆石。今天,聚焦對于許多中國企業家來說,正成為極大的挑戰與生死考驗!我想用這樣一句話與大家共勉,那就是:舍得放棄,受得誘惑,耐得寂寞,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其實,類似森鷹通過聚焦把品牌逐漸做大、做強的案例,在中外企業發展史上并不少見。GE同樣經歷了杰克·韋爾奇把153個事業部砍到13個事業部的陣痛,才成長為今天的巨無霸型企業集團,“數一數二市場原則”也成為韋爾奇的核心經營理念。相反,通用汽車曾是世界頭號汽車大王,但由于其9個品牌無一能夠主導其所在的品類,幾乎瀕臨破產。
選擇正確的品牌定位,聚焦,走一條窄而深的路。在這條窄路上,不斷創新,持續漸進式改進,做好產品和服務,最終打造一個細分行業的強勢品牌。這就是森鷹將經典定位理論運用于實踐,并一步步向自己的品牌夢想穩步邁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