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銥璟
近日,全球領先的食品加工和包裝解決方案供應商利樂公司發布第四期《利樂乳業指數》報告。報告預測,在2010至2020年間,亞洲市場消費量將增長45%,占據全球半壁江山,而中國將成為未來十年世界增長最快的乳制品市場之一。
在歐美市場趨于飽和的背景下,迅速增長的中國乳制品市場吸引了世界乳業巨頭的目光,他們或直接投資,或尋找中國合伙人,競爭和機會同時涌來。
正如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所說:“中國乳業是世界乳業地球村的一員,正在實現也必須實現全球戰略資源一體化,即加入全球產業鏈整合,用全球的資源為全球消費者服務。”由于很早就認識整合全球戰略資源的重要性,伊利多年前就著手謀劃全球布局。
以2007年向埃及出口28.8噸黃油為開端,伊利開始了國際化探索。伊利嘗試構建一系列國際平臺,打造全球化品牌。目前,伊利是唯一一家同時服務于奧運會、世博會兩大世界頂級盛會的中國乳品企業。此外,牽手美國MLB最著名的洋基隊、借勢倫敦奧運會……伊利迅速積累起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
接下來,伊利的全球戰略逐漸顯山露水,并在2013年形成全面爆發之勢。
4月,伊利在新西蘭投資建設的年產4.7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項目獲得批準。這是伊利首次海外投資,此舉不僅使伊利獲得奶源優勢,還擴大了奶粉產能。
7月,伊利與美國DFA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上游產業鏈的戰略共建為主,涉及長期戰略采購、牧場服務和其他乳品項目的戰略優先權關系等。DFA公司是美國最大的乳制品公司,占美國乳品供應的34%,出口全球市場。
11月,伊利宣布與意大利最大的乳品生產商斯嘉達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內容涉及奶源、生產技術等領域。這是一次“以點帶面”式的合作,伊利借此與整個歐洲市場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系,實現標準、技術、品質控制等全面對接。
短短半年時間,伊利在“全球乳業傳統勢力區域”進行戰略布局,是我國唯一一家同時進軍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乳品企業。
如果單純謀求奶源或者技術,完全可以集中在一個地區,這樣融合成本要低很多。很顯然,伊利的目標不僅僅在此。
對于伊利的戰略布局,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形象地稱之為“先打樁,后織網”。他表示,伊利在洞察全球乳業市場變化,了解世界各地的乳業發展模式和條件后,認為只有在全球范圍提前“布樁”,才有可能最終在全世界織起一張大網,網羅全球資源,為自己的產業鏈服務。
從“全國織網”上升為“全球織網”,可以看出伊利的戰略始終有著清晰的內在邏輯。眾所周知,通過實施2006年開始的國內“五年三步走”規劃,伊利已做到“上控優質奶源、下掌全國渠道、中建奶源樞紐,將最優質的產品在最短的時間內送至全國消費者身邊”。與國內市場戰略布局相對應,伊利的全球戰略布局同樣是“三步走”:第一步,積聚全球品牌能量;第二步,建設全球化的產業鏈體系;第三步,進行全球化渠道建設,最終實現市場全球化。伊利的戰略目標是融入世界乳品生產大鏈條,用全球資源服務全球消費者,實現“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的愿景。
如果說伊利的國內戰略核心是產業鏈上、中、下游平衡穩健發展,那么伊利全球戰略的實質就是全球產業鏈一體化。事實上,這是中國乳企的必然選擇。
伊利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織一張全球大網。棋子已經布下,一盤更大的中國乳業國際化棋局正在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