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尿膽紅素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陳琳
目的探討尿膽紅素的檢測及臨床意義。方法對尿膽紅素試驗的方法及臨床意義進行分析。結果通過對尿膽紅素的檢測尿膽紅素定性試驗陰性。結論尿膽紅素陽性肝細胞性黃疸如黃疸性肝炎、肝硬化等。阻塞性黃疸如肝內膽汁淤積和膽管占位性病變。由于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缺陷所致的黃疸。
尿膽紅素;檢測方法;臨床意義
膽紅素是血紅素降解的最終產物。人體每日生成的膽紅素, 有80%~85%是由血中衰老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分解產生。在強酸性介質中, 膽紅素與試帶上的二氯苯胺重氮鹽起偶聯作用, 生成紅色偶氮化合物。尿膽紅素測定有重氮法與氧化法兩大類。
1.1標本采集 住院部患者新鮮尿液標本100例, 采用干化學試帶法和Harrison法。
1.2干化學試帶法 將干化學試紙條完全浸入尿中5 s。拿出試紙條, 將干化學試紙條放到容器邊緣, 把邊緣多余的尿液去掉。放到尿液自動化分析儀上, 按下[start]鍵即可檢測。尿膽紅素定性試驗陰性。
1.3Harrison法 膽紅素與氯化鋇反應, 形成鋇鹽沉淀吸附膽紅素, 滴加酸性三氯化鐵試劑, 使膽紅素氧化為膽綠素顯綠色。由于反應前加入了吸附劑, 提高了反應的敏感度。
通過對尿膽紅素的檢測參考值尿膽紅素定性試驗陰性。
游離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生成結合性膽紅素, 變成水溶性并且易于通過腎臟排泄。尿液中的膽紅素都是結合性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所有引起血漿結合性膽紅素增高的病理因素, 都能使分泌在尿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達到檢測水平。下列情況可以使血漿中膽紅素增加, 如肝外性或肝內性阻塞引起的小血管血壓增高, 門靜脈感染或纖維化, 肝細胞腫脹或壞死。
正常人體衰老的紅細胞, 在網狀內皮系統內被破壞, 釋放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在網狀內皮系統中首先被氧化, 卟啉環裂開, 形成膽綠鐵珠蛋白。最后膽綠鐵珠蛋白又再分離出鐵和珠蛋白, 因而形成膽綠素。后者經還原酶的作用還原成膽紅素。這種膽紅素為間接膽紅素, 呈高度脂溶性, 不溶于水, 不能通過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 不易由腎排出。但它可以與血漿中白蛋白結合并經血液轉運至肝臟, 進入肝臟后, 在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作用下, 葡萄糖醛酸和膽紅素結合成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直接膽紅素), 這種膽紅素是水溶性的, 能通過腎小管毛細血管基底膜, 故易被腎排除, 形成尿膽紅素。腎排泄膽紅素閾值為血清濃度2~4 mg/dl, 陽性時血清膽紅素在2 mg/dl以上, 提示肝細胞損傷或肝內外膽管梗阻, 膽汁淤積。見于毒性肝炎、膽汁淤積性細膽管炎、藥物或化學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或腫瘤、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急性肝炎早期, 臨床黃疸出現之前即可檢出[1,2]。
膽紅素是血紅素降解的最終產物。人體每日生成的膽紅素, 有80%~85%是由血中衰老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分解產生。人體內膽紅素有三種:未結合膽紅素、結合膽紅素和δ-膽紅素, 血漿中常見前兩種。正常人血中結合膽紅素含量很低(<4 μmol/L), 故尿膽紅素為陰性。當血膽紅素>15 mg/L時, 即尿膽紅素陽性(腎閾值10 mg/L)。在臨床上主要用于黃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尿膽紅素陽性見于膽汁淤積性黃疸如膽石癥、硬化性膽管炎、膽管癌、手術創傷所致良性膽管狹窄、胰頭癌以及較少見的因十二指腸和腹膜后疾病所引起的膽總管阻塞(如壺腹癌)性疾病等;藥物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先天性高膽紅素血癥如DubimJohnson綜合征、Roter綜合征。
尿標本應新鮮。患者接受大量氯丙嗪治療和尿中含高濃度的鹽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謝產物可出現假陽性。使尿液顏色變紅或在酸性基質下變成紅色的藥物, 如非那吡啶可出現假陽性[2]。尿中含高濃度維生素C和亞硝酸鹽時可使結果出現假陰性;尿液標本放置時間太長, 特別是光線照射, 導致膽紅素的氧化可使結果出現假陰性。
質量控制, 標本要新鮮、避光, 防止膽紅素被氧化造成假陰性。Harrison法可滴加硫酸銨試劑1~2滴, 以促使沉淀形成, 保證膽紅素最大限度被吸附。注意藥物的干擾, 患者尿中含大量水楊酸和阿司匹林時易產生紫紅色反應而干擾Harrison法的結果觀察。Vit C和亞硝酸鹽能抑制偶氮反應而使試帶法為假陰性;而大劑量氯丙嗪和高濃度的鹽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謝產物在酸性條件下則使試帶法呈假陽性。試帶法結果可疑者, 最好用Harrison法加以驗證。
[1] 虞紅建.尿膽紅素對干化學法檢測尿膽原的影響探討.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29):57-58.
[2] 吳世榮, 劉興彥, 張志輝, 等.膽紅素的臨床評價.中華中西醫雜志, 2005, 9(6):17.
2014-04-04]
150000 哈爾濱紅十字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