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的分析
劉春梅
目的分析本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及相關因素。方法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各臨床科室醫務人員上報的所有藥品不良反應報表500份, 數據完整、準確、可靠。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 將藥品不良反應報表所涉及的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可疑藥物品種及臨床表現錄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并進行分類統計,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統計結果進行評價分析。結果500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中, 男性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女性。>41歲為藥品不良反應的高發人群,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其他年齡段組。靜脈用藥危險性高, 其引發的不良反應高達90.6%;藥物外用相對安全性較高, 不良反應發生率只有0.2%。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主要是抗菌藥物輸液劑及中藥注射劑。累及的器官/系統主要有皮膚及附件318例, 消化系統79例, 呼吸系統38例, 免疫系統10例,內分泌系統6例, 神經系統5例。結論應加強抗菌藥物和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監測, 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 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 保證用藥安全。
藥品不良反應;抗菌藥物;合理用藥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是加強藥品管理、提高用藥質量和醫療水平、確保人們用藥安全的重要手段[1]。本研究探討本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及相關因素, 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指導。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各臨床科室醫務人員上報的所有藥品不良反應報表, 數據完整、準確、可靠。
1.2分析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 將500份藥品不良反應報表所涉及的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可疑藥物品種及臨床表現錄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并進行分類統計,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統計結果進行評價分析。
2.1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布 500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中, 男性266例, 女性234例, 男性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女性。<20歲的有98例, 20~40歲的有146例, >41歲的有256例, 為藥品不良反應的高發人群,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其他年齡段組。
2.2藥品不良反應與給藥途徑的關系 500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中, 靜脈滴注443例, 口服給藥32例, 靜脈注射10例, 皮內注射5例, 肌內注射5例, 外用給藥1例, 其他4例。靜脈用藥危險性高, 其引發的不良反應高達90.6%;藥物外用相對安全性較高, 不良反應發生率只有0.2%。
2.3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排名前十名的藥品品種 500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中, 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前10種藥品有注射用頭孢呋辛鈉53例,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44例,鹽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36例, 參麥注射液25例, 注射用雙黃連(凍干)16例, 紅花注射液15例, 注射用阿莫西林鈉15例, 注射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15例, 注射用頭孢曲松鈉14例, 清開靈注射液13例。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主要是抗菌藥物輸液劑及中藥注射劑。
2.4藥品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系統及臨床表現 500例藥品不良反應病例中, 累及的器官/系統主要有皮膚及附件318例, 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蕁麻疹、紅腫、眼瞼水腫、紅斑、注射部位疼痛;消化系統79例, 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胃腸不適、肝損害;心血管系統44例,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悸、心慌、血壓異常、靜脈炎;呼吸系統38例, 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氣喘、呼吸困難;免疫系統10例, 主要表現為發熱、寒戰;內分泌系統6例, 主要表現為咽干、口干;神經系統5例, 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抽搐、肢體麻木、失眠、癲癇。
50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多;>41歲的患者是不良反應發生較集中的一類人群, 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 主要原因可能是中老年肝腎功能減退[2], 對藥物的代謝和排泄功能降低,而易發生藥物蓄積所致。
本次調查中發現靜脈滴注是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 表明靜脈給藥相對于其他給藥方式更易引起藥品不良反應, 與以往報道相符[3]。這可能是因為靜脈注射液對制劑質量、使用過程有更高的要求, 靜脈給藥的方式使得藥物直接進入人體循環, 作用迅速而強烈, 使得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大大增加[4]。
50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涉及多種藥物, 其中抗菌藥物居首位, 其次是中藥注射劑, 與既往報道相符[5]。抗菌藥物以頭孢類抗菌藥物引發的藥品不良反應最多見, 其次是喹諾酮類和林可霉素類, 原因可能是這些抗菌藥物存在濫用現象、合用頻率高、臨床應用廣泛、藥物活性強、抗菌譜廣等特點[6]。中藥注射劑以參麥注射液、注射用雙黃連(凍干)、紅花注射液及清開靈注射液引發的藥品不良反應最多見, 原因可能是中成藥成分復雜, 人們尚未能完全闡明其有效成分的藥理、毒理等方面的機制, 缺乏科學、有效的質量標準控制使其極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7];此外, 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 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過敏反應。我國現在約70%的中藥都是由西醫醫師開出, 他們缺少對中醫藥理論的學習, 通常只按藥物適應證選擇用藥, 而中醫中藥講究辨證論治, 不同的病證, 選用不同藥物治療, 做到有的放矢, 若用藥不對證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可能還會引起不良反應[8]。
藥品不良反應累及多個器官/系統。本次調查的500例藥品不良反應中, 最常見的是皮膚及附件損害, 這可能與皮膚及附件的損害在臨床上的表現較其他系統、器官的損害易于觀察和診斷有關。
總之, 應加強抗菌藥物和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監測,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 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保證用藥安全。
[1] 孫燕, 姬長存.我院2012年14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23):172-173.
[2] 袁珍娥, 梁傳軍, 廖潔琴, 等.藥品不良反應150例回顧性分析.臨床合理用藥, 2013, 6(10):84-85.
[3] 楊紅艷.19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3, 27(4):347-349.
[4] 李瑜, 郭澤莉, 吳妙燕.我院10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4):7-8.
[5] 王長江, 徐厲標, 王真.我院36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及其發生率分析.海峽藥學, 2011, 23(12):249-251.
[6] 王曉梅, 張倩, 趙靜, 等.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3, 36(9):1315-1317, 1322.
[7] 蘇雪芳, 張玉娥.我院2009-2012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分析.北方藥學, 2013, 10(9):114-115.
[8] 任新鳳.348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醫藥導報, 2012, 31(5):685-687.
2014-02-08]
477150 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