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玲 陳淑敏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應用效果
武慧玲 陳淑敏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療效的作用。方法回顧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臨床資料, 將92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比較兩組肘關節功能恢復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度95.6%, 對照組滿意度76.1%;術后6個月觀察組肘關節功能優良率91.3%, 對照組優良率73.9%,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肱骨髁上骨折患兒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恢復肘關節功能, 減少并發癥發生,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肱骨髁上骨折;兒童;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肱骨髁上骨折多發于6~7歲兒童, 約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 處理不當可引起Wolk-mann缺血攣縮、肘內翻等并發癥, 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可減少術后并發癥, 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2011年3月~2013年5月本科對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效果較好, 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中男58例, 女34例,年齡5~10歲, 平均年齡(6.4±1.8)歲, 均為閉合性骨折, 骨折分型:伸直型78例, 屈曲型14例, 左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右側26例, 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28例, 透視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64例, 排除合并血管、神經損傷, 先天性肘內外翻畸形, 治療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康復訓練以及難以隨訪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方知情同意, 隨機將92例患兒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各46例, 對照組患兒常規護理, 干預組常規護理同時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兩組患兒性別構成、年齡、骨折分型、治療方式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兒按肱骨髁上骨折常規護理,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
1.2.1護理人員營造舒適、溫馨的環境, 多與患兒交流, 關愛、鼓勵患兒, 利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 取得信任, 同時對患兒家長做好解釋工作, 耐心宣教, 使其理解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肘關節功能恢復, 減少并發癥發生, 消除顧慮, 增加信心, 建立協調、融洽的關系, 采用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 共同給患兒以積極的心理支持, 提高患兒康復鍛煉的主動性。
1.2.2根據患兒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護理干預計劃。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患兒術后1~7 d行指、腕關節屈伸以及拇指外展、對掌聯系, 6~10 s/次, 10次/組, 3組/d;8 d起健手托患肘行肩關節屈伸、展收以及腕關節掌屈、背伸訓練, 并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 10次/組, 3組/d, 至石膏拆除。
1.2.3克氏針內固定患兒術后2周拆線后, 患肘改用三角巾兜托, 護理人員協助行肘關節被動屈伸, 動作輕柔、適度,活動幅度以引起輕度疼痛為宜, 5次/組, 3組/d, 訓練結束后局部冷敷10 min, 同時鼓勵患兒健手托患肘主動屈伸訓練,以無痛為度。
1.2.4術后4周復查X線片, 骨折處骨癡包裹者拔除克氏針、拆除石膏外固定, 護理人員協助肘關節被動屈伸訓練,鼓勵患兒主動屈伸;依骨折愈合情況逐漸增加肌力訓練、日常生活動作及抗阻力練習, 同時指導患兒遞進增重牽引下屈伸肘關節訓練, 屈伸范圍以患兒耐受為限, 5~10次/組, 3組/d;訓練次數可依患兒恢復情況適度加減。
1.3評定標準 肘關節功能恢復按Flynn評定標準, 優:提攜角及伸屈功能丟失0~5°;良:提攜角及伸屈功能丟失6~10°;可:提攜角及伸屈功能丟失10~15°;差:提攜角及伸屈功能丟失>15°[1];同時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 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6個月觀察組肘關節功能優29例, 良13例, 可4例, 優良率91.3%;對照組優15例, 良19例, 可8例, 差4例, 優良率73.9%;組間比較優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克氏針脫出及骨不連發生。
2.2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6%(44/46),對照組滿意度76.1%(35/46),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肘關節創傷易并發功能障礙, 早期適度肘關節主、被動運動能牽伸關節囊、韌帶、肌腱及關節周圍軟組織, 防止痙攣,促進關節內滑液分泌及循環, 防止或減輕關節內粘連[2], 在保持骨折端穩定前提下, 肱骨髁上骨折患兒早期康復鍛煉有助于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減少并發癥發生。因患兒耐受力及自制力差, 骨折恢復需時較長, 傷后患兒多存在畏懼、焦慮等不良情緒, 有效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可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及主動性。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康復訓練應注意循序漸進, 對手法復位石膏固定者先行指、腕關節屈伸練習, 患肢水腫消退后進行肩關節收展、屈伸訓練;對克氏針內固定者拆線后改用三角巾懸吊患肢, 行肘關節屈伸練習, 由被動逐漸過渡至主動, 以免肘關節粘連形成[3]。康復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骨折固定及愈合情況, 適時評估患兒接受能力、心理反應及訓練效果, 鼓勵、督促患兒, 反復示范并講解動作要領,關注患兒情緒變化及患肢情況, 對患肢突然腫、痛應高度重視, 及時告知醫生, 減少活動量或暫停功能鍛煉, 同時復查骨折對位情況。
康復鍛煉中被動活動不增加手術切口張力, 利于切口愈合[4], 可減少術后制動所致關節粘連、僵硬、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 促進骨折愈合。活動幅度以患兒輕度疼痛為宜, 以免因明顯疼痛引發肌肉保護性痙攣, 訓練后局部冷敷, 以防骨化性肌炎發生。骨折端骨癡包裹后可行患肢肌力、日常生活及肘關節屈伸訓練, 恢復關節靈敏性、活動度及本體感覺, 減少并發癥發生。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6%, 對照組滿意度76.1%;術后6個月觀察組肘關節功能優良率91.3%, 對照組優良率73.9%;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肱骨髁上骨折患兒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恢復肘關節功能, 減少并發癥發生,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1] 朱超, 沈海琦, 侯明夫, 等.預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的康復鍛煉.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7, 15(14):1105-1106.
[2] 畢霞, 許莉莎, 孫丹, 等.創傷后肘關節僵硬的綜合康復治療.中華康復醫學雜志, 2008, 23(3):266-267.
[3] 別明波.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中華康復醫學雜志, 2008, 23(9):834-835.
[4] 伍麗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術后并發癥與護理.浙江預防醫學, 2010, 17(5):54-56.
2014-03-17]
450052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