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皓
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周冰皓
目的探討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方法30例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的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為對照組, 30例采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的患者為觀察組, 治療后, 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消失時間構成、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的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4周消失者比例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效果較好, 且安全性也值得肯定。
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應用價值
隨著剖宮產率的升高, 與剖宮產相關的不良情況發生率也不斷升高, 其中子宮切口瘢痕妊娠即是其中并不少見的一類不良情況, 臨床對于本病的診治研究較多, 其中米非司酮與甲氨蝶呤是常用的治療藥物, 但是效果研究卻相對缺乏[1],因此進一步探討的價值較高。本文中作者就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于本院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的30例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患者為對照組, 30例采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的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 年齡23~42歲, 平均年齡(28.8±5.1)歲, 距離前次剖宮產時間10.0~85.0個月, 平均間隔時間(21.2±5.0)個月, 其中1次剖宮產者19例, 2次剖宮產者11例。觀察組患者中, 年齡22~42歲, 平均年齡(28.9±5.0)歲, 距離前次剖宮產時間10.0~83.0個月, 平均間隔時間(21.4±4.9)個月,其中1次剖宮產者18例, 2次剖宮產者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距離前次剖宮產時間及剖宮產次數構成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對照組以米非司酮進行治療, 口服, 25 mg/次, 2次/d, 連續服用6 d。觀察組則以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 米非司酮用法及用量與對照組一致, 在此基礎上以甲氨蝶呤50 mg經陰道注入。然后將兩組患者的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消失時間構成、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分別統計及比較。
1. 3統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SPSS16.0數據處理軟件包。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4周消失時者分別為12例和10例, 占40.00%和33.33%;觀察組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4周消失者分別為17例和16例,占56.67%和53.33%。
對照組中發生白細胞降低14例, 占46.67%;消化道不適10例, 占33.33%;其他9例, 占30.00%。觀察組中發生白細胞降低15例, 占50.00%;消化道不適10例, 占33.33%;其他9例, 占30.00%。
觀察組的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4周消失者比例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危害程度較高, 臨床對于本病的治療重視程度較高, 臨床對于本類情況的治療相關研究也較多, 其中關于藥物治療的相關研究亦較多[2,3]。其中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即是臨床常見且常用于本病治療的藥物, 關于兩種藥物中一類單用或聯合應用效果的研究均不少見, 但是肯定性及一致性研究仍相對不足[4], 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探討的價值較高, 本文中作者就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探討, 結果顯示, 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較單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的患者表現出更好的治療效果, 不僅僅血清β-HCG轉陰時間及包塊≤4周消失者比例明顯增高, 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未見明顯升高, 因此認為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效果較好, 且安全性也值得肯定。
[1] 李素紅, 王鋒, 張清偉.宮腔鏡聯合甲氨蝶呤在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引產中的應用研究.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5): 158-159.
[2] 劉士梅, 史琳, 王飛.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在中期剖宮產瘢痕妊娠的應用.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4, 35(2):226-227.
[3] 圖娜拉, 戴曉怡, 劉芳.口服米非司酮聯合單次注射甲氨蝶呤治療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的臨床分析.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3, 45(12):1458-1460.
[4] 趙真, 董白樺, 蘇士利. 102例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治療效果評價.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52(1):75-78.
2014-07-23]
112000 鐵嶺市婦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