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莉
語言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失語癥的效果探討
鄭莉莉
目的探討語言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失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23例失語癥患兒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分析語言康復訓練的效果。結果23例失語癥患兒治療2個療程后, 18例顯效, 4例好轉, 1例無效, 總有效率為95.65%。結論語言康復訓練能夠促進兒童失語癥患兒的恢復, 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能力, 值得臨床繼續探討。
語言康復訓練;兒童失語癥;療效
兒童失語癥是一種復雜的語言障礙疾病, 指已獲得或部分獲得語言能力兒童所發生的失語癥狀。目前藥物或常規治療能夠改善言語表達能力, 但效果并不理想。作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給予語言康復訓練改善兒童失語癥效果確切,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診治的23例失語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經頭顱CT掃描和MRI掃描確診為失語癥, 其中男14例, 女9例;年齡2~8歲, 平均年齡(3.4±0.5)歲;其中13例為腦外傷, 10例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1. 2方法 選擇安靜、光線充足, 最好具有隔音效果的訓練室進行訓練, 避免干擾患兒聽覺和視覺, 主要為一對一訓練, 適當進行集體訓練以提高患兒訓練興趣和信心, 1個月為1個療程。①聽覺訓練:讓患兒聽廣播、音樂、故事等聽覺刺激內容, 通過激發思維, 提高患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每次聽10~20 min, 每天聽5次;②手勢訓練:讓患兒模仿訓練者做刷牙、梳頭、吃飯等動作, 通過熟悉的手勢刺激患兒,增加理解能力;③實物刺激:擺放患兒熟悉的實物, 如蘋果、玩具等, 讓患兒說出其名稱, 改變位置反復進行練習;④圖片刺激:根據訓練者指令, 患兒指認圖片, 逐漸增加圖片數量, 并變換順序重復練習;⑤命名訓練:讓患兒命名擺放的圖片及實物名稱, 可給予適當提示;⑥復述訓練:從單詞開始, 依次短句、長句、兒歌、故事增加難度, 讓患兒跟讀復述, 注意觀察訓練者口形和音準;⑦書寫訓練:讓患兒抄寫卡片上文字, 根據圖片寫單詞, 進行單詞聽寫, 可以完成的,繼續進行短句、長句的聽寫, 在此基礎上, 進行看圖寫短文的訓練;⑧實用交流能力訓練:采用提問方式, 以日常生活內容為主題進行交流, 并結合畫圖、游戲等形式提高患兒興趣, 還可組織表達能力相近的患兒進行日常生活場景模擬等;發音器官訓練:指導患兒面對鏡子進行唇部運動訓練, 如撅嘴、抿嘴、呲牙、伸舌、鼓腮、張口等, 模仿的同時糾正不準確動作, 指導患兒進行舌部伸縮運動及舔左右上下唇角,順逆向舔全唇運動, 逐漸加快速度;發音訓練:首先進行無聲構音訓練, 待能輕聲引出靶音后, 先進行元音發聲訓練,然后進行輔音發聲訓練, 之后將元音與輔音結合訓練, 最后進行單詞和句子的發音訓練;辨音訓練:分辨正確與錯誤發音對患兒語音訓練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口述或聽錄音的方式讓患兒掌握正確發音, 向患兒講解發音的部位、機制和方法, 讓患兒通過視覺及觸覺感受正確發音方法;音調音量訓練:部分失語癥患兒為單一音調或音調太低, 在訓練的過程中, 提出患兒音調問題, 利用樂器音階指導患兒訓練,音調由低到高, 對于存在音量問題的失語癥患兒, 主要通過調節呼吸改善患兒音量, 可采用吹哨、吹氣球等方法增加患兒的發音動力。
1. 3療效標準 治療2個療程后, 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均正常, 能自主交流為顯效;聽力理解能力正常, 能夠表達簡單的詞組, 但是清晰度欠佳為好轉;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均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23例失語癥患兒治療2個療程后, 18例顯效(78.26%), 4例好轉(17.39%), 1例無效(4.35%), 總有效率為95.65%。
兒童失語癥是已習得語言功能發生缺失的一種語言障礙綜合征。腦外傷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臨床表現為聽力理解障礙和語言表達障礙, 即患兒的語言理解能力下降或喪失, 說話速度減慢、聲音變低、節奏失常且費力,閱讀書寫能力也發生不同程度障礙[1]。
語言康復訓練通過刺激患兒語言中樞, 使其殘存的語言功能得到充分利用, 并使失去的語言功能得到恢復。唇舌運動訓練結合聽覺、視覺刺激、發音復述訓練及閱讀書寫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語言功能。訓練內容從患兒熟悉的圖片、動作、場景著手, 采用患兒喜歡的方式進行引導, 增加趣味性,提高患兒的訓練信心。本研究顯示23例失語癥患兒治療2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95.65%, 證實了以上理論。
綜上所述, 語言康復訓練能夠促進失語癥患兒的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能力, 值得臨床對語言康復訓練方法繼續探討。
[1] 劉柏秋. 語言康復訓練治療兒童失語癥9例臨床觀察. 吉林醫學, 2009, 30(24):3141-3143.
2014-07-28]
450012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