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霞
41例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的臨床觀察
劉云霞
目的探析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41例宮腔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診治過程、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行宮腔鏡診斷結果為14例子宮內膜息肉、25例子宮黏膜下肌瘤, 而術后病理結果顯示15例子宮內膜息肉、26例子宮黏膜下肌瘤, 檢出率分別為93.3%、96.2%。40例手術成功, 1例出現子宮穿孔。術后隨訪未見子宮異常出血以及復發等情況。結論宮腔鏡診斷宮腔占位性病變準確、直觀, 在診斷宮腔占位性病變方面有重要價值。
宮腔鏡;宮腔占位性病變;診斷;臨床價值
宮腔占位性病變是臨床常見病癥, 最為常見的有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其中, 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是子宮內膜長期遭受雌激素作用而引發局灶性增生后發生的良性病變[1]。而雌激素長期持續刺激黏膜下肌瘤, 而導致接近宮腔的肌壁間肌瘤朝著宮腔的方向生長, 進而將子宮的內膜表面覆蓋。而宮腔占位性病變一般極少發生子宮內膜癌。發生宮腔占位性病變臨床多表現為繼發性貧血、子宮異常出血等, 有些還會導致不孕不育癥, 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近年來, 隨著宮腔鏡檢查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成為臨床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的重要手段。廣東省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采取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取得了滿意效果, 現對本院41例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41例使用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的年齡為25~63歲, 平均年齡(42.6±5.7)歲;手術前對患者的盆腔行B超檢查均提示為宮腔占位。其中, 有5例患者于B超檢查前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經B超檢查后方發現, 并有3例有生育要求。患者中有11例繼發性貧血、30例子宮異常出血。術后經病理檢查結果顯示15例子宮內膜息肉、26例子宮黏膜下肌瘤。其中, 9例為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6例為單發性子宮內膜息肉。根據國際宮腔鏡中心對宮腔占位性病變中子宮黏膜下肌瘤的分類標準, 15例0型, 8例I型, 3例Ⅱ型。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手術均選擇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的5~7d進行, 患者有不規則出血癥狀的應在抗感染治療后再行手術。術前行常規檢查, 以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評估。通過評估了解患者對手術的耐受程度、貧血情況(根據患者的貧血情況在術前糾正貧血癥狀, 使血紅蛋白>8 g/L)等[2]。術前一晚于患者的陰道后穹窿處置入400 μg米索前列醇, 以軟化宮頸。對于患有青光眼、高血壓的患者則視具體情況給予靜脈注射50~70 mg苯三酚。
1.2.2手術方法 于腰硬或硬膜外進行聯合麻醉, 取患者膀胱截石位, 并常規消毒和鋪巾。暴露宮頸, 擴張宮頸管至10~12號。采用葡萄糖(5%)或者甘露醇(5%)作為膨宮液。設置宮腔壓力為85~95 mmHg、凝固功率為60 W、切割功率為80 W[3]。置入宮腔鏡后, 注意觀察子宮內膜、雙側宮角、宮頸管、官腔病灶的情況(包括大小、數量、顏色、位置等)、蒂的寬度與肌壁之間的關系、宮腔等。根據術中的不同情況進行有差別的手術方法。對于0型子宮黏膜下肌瘤, 則直接將蒂根部切斷并取出瘤體, 若瘤體較大難以直接夾出時, 則可分次切割瘤體將其取出。對于I型子宮黏膜下肌瘤, 可在接近宮壁處使用電切使瘤根變細, 將瘤體切割成溝槽樣結構, 再用鉗夾旋轉瘤體, 使之斷離宮壁, 然后使用電凝止血。對于II型子宮黏膜下肌瘤則可自瘤體最為突出處將被覆內膜劃開, 再將凸現宮腔的瘤體切削掉, 切削方法與I型相同。在手術過程中, 應注意識別子宮肌壁和肌瘤包膜的分界線, 為了便于進行切割操作, 可使用縮宮素, 以促使肌瘤突向宮腔。同時,完全切除子宮內膜息肉, 并酌情將息肉旁內膜組織切除。
1.2.3術后處理 術后給予患者縮宮素以及抗生素治療以預防感染。對于創面較大的患者則給予雌激素治療, 可修復子宮內膜。同時, 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等情況。制定隨訪計劃表, 于術后第1、6、12、18、24個月進行隨訪, 以了解患者的預后情況, 并對來院隨訪者行盆腔B超檢查。
2.1手術結果 41例手術中, 40例順利完成手術, 僅有1例出現子宮穿孔現象, 主要是由于活動性出血開腹而進行子宮修補術造成。手術時間最短10 min, 最長90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28.5±9.8) min;術中出血15~120 ml, 平均出血量為(33.1±7.2) ml。其中, 子宮內膜息肉、0型子宮黏膜下肌瘤的手術時間均在30 min內完成。經術后病理證實, 有15例子宮內膜息肉、26例子宮黏膜下肌瘤, 而經宮腔鏡診治的結果為14例子宮內膜息肉、25例子宮黏膜下肌瘤, 檢出率分別為93.3%、96.2%。
2.2隨訪結果 進行的隨訪結果顯示, 患者均未發生宮腔粘連和感染等并發癥, 貧血的癥狀也得到很大改善, 并未發現有子宮異常出血和復發病例。
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屬于宮腔占位性病變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與B超技術相比, 宮腔鏡技術的診斷價值更高。采用宮腔鏡能夠直視病變組織, 同時準確定位病變組織, 其檢出準確率很高。在本研究中, 使用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息肉的檢出率為93.3%、子宮黏膜下肌瘤為96.2%, 可見, 宮腔鏡檢出率很高。另外, 使用宮腔鏡進行手術, 具有手術時間短、子宮無切口、出血量少、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勢, 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今后子宮在妊娠時發生破裂的概率。
另外, 使用宮腔鏡電切術對于治療0型和I型子宮黏膜下肌瘤效果顯著, 其安全性很高, 但用于Ⅱ型子宮黏膜下肌瘤則有一定的限制, 子宮漿膜層與肌瘤的距離必須超過5 mm, 肌瘤在5 cm以下方可采用該手術[4]。而對于蒂寬和多發肌瘤,且直徑>15 cm的肌瘤則應在術前做好縮小子宮體積和肌瘤的預處理工作, 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手術的難度和并發癥的發生, 從而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而針對深埋于肌層的肌瘤, 在進行初次手術時應將周圍肌壁和肌瘤切除, 其他剩余部分則可在再次手術時清除。采用宮腔鏡進行子宮黏膜下肌瘤手術時的適應證應注意結合手術者的臨床經驗、技術操作水平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確定。
但使用宮腔鏡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即不能發現子宮肌層的受累情況。作為形態學檢查手段, 即使組織被放大很多倍也無法替代組織病理學檢查。為此臨床上多采取宮腔鏡與彩陰超聯合檢查的手段, 這對降低誤診率, 提升診斷的準確性有很大意義。綜上所述, 使用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值得臨床推廣。
[1] 黃小芬.宮腔鏡診治宮腔占位性病變的臨床分析.安徽醫學, 2013, 34(06):79-780.
[2] 孟君, 馬琳.宮腔聲學造影、宮腔鏡與組織病理學對子宮內膜息肉診斷的一致性研究.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0, 20(10):1553-1555.
[3] 婁玉芹, 郭清, 張銘娜, 等.宮腔鏡結合宮腔超聲診治子宮腔內占位性病變的臨床研究.河北醫藥, 2012, 34(23):3593-3594.[4] 韋紅蘭, 李忻琳.不孕和不良孕產史者子宮腔病變分析.中國生育健康雜志, 2013, 24(05):414-415.
528425 廣東省中山市東鳳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