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海
結腸、直腸息肉結腸鏡切除術46例臨床體會
王文海
目的探討結腸、直腸息肉結腸鏡治療療效。方法選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結腸、直腸息肉患者46例臨床結腸鏡手術治療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內鏡下行高頻電凝電切術切除息肉54例, 單發息肉30例, 多發息肉16例, 均為一次性切除。術中出血50~230 ml, 平均120 ml,手術時間120~260 min, 平均160 min。結論高頻電刀, 激光或微波摘除或凝除腸息肉, 這樣使腸息肉患者避免了住院開腹手術的痛苦, 又可一次性摘除多處息肉。此術式較安全、方便、痛苦較小, 易被患者接受。
結腸、直腸息肉;結腸鏡切除術
結腸、直腸息肉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在結腸、直腸黏膜表面任何突出到腸腔內的實質性隆起狀病變稱為腸息肉。一般的大腸息肉不導致明顯的體征。體積較大、數目較多或位置特殊的息肉易出現癥狀[1]。選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結腸、直腸息肉患者46例臨床結腸鏡手術治療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結腸、直腸息肉患者46例, 其中男31例, 女15例。年齡18~82歲, 平均56歲。檢出息肉54例, 單發息肉30例, 多發息肉16例, 息肉位于直腸19例,乙狀結腸15例, 降結腸7例, 橫結腸8例, 升結腸3例, 回盲部2例, 以直乙狀結腸為主;息肉直徑在0.18~2.0 cm。
1.2方法
1.2.1圈套摘除息肉法 清潔息肉周圍腸壁, 如糞水、黏液等, 防止因其導電而擊傷腸壁。充分顯露息肉, 利于圈套,可變換病人體位, 使息肉位于3、6、9點處(肘膝位)。抽換腸內氣體2~3次, 減少腸內可燃氣體的濃度。圈套絲盡量套在息肉頸部。較小息肉可提起, 較大息肉應盡量使息肉頭部較大面積接觸腸壁, 這樣會減小因電流密度過大而損傷腸壁。巨大分葉狀息肉(>3.0 cm)應從息肉周邊分葉向息肉蒂部燒除, 這樣可使蒂內較大血管因多次受電熱而凝血。注意不要在視野不清時盲目套入息肉蒂致蒂凝固不全而發生出血等并發癥[1]。
1.2.2熱活檢鉗切除息肉法 適用于0.5 cm左右的息肉。凝固電流放在2.5~3檔。鉗住息肉頭部提起, 使息肉基底部人為形成一假長蒂。通電后鉗內的息肉受電流影響小, 組織學改變小可行病理學檢查。電凝器凝除息肉法 凝固電流放2~3檔。電凝器對準息肉頭部, 凝除息肉2/3即可, 如凝除過深易發生穿孔。
內鏡下行高頻電凝電切術切除息肉54例, 單發息肉30例, 多發息肉16例, 均為一次性切除。術中出血50~230 ml,平均120 ml, 手術時間120~260 min, 平均160 min。息肉均成功切除, 術中術后無1例發生出血或穿孔等并發癥。住院6~15 d, 平均8 d。
結腸直腸息肉或大腸息肉泛指發生于結腸和直腸黏膜的隆起性病變, 是結腸、直腸最常見的疾病。大腸息肉可以是單發性或多發性, 可為廣基或有蒂息肉。從男女發生率上看,一般男性息肉的發生率高于女性。在息肉發生位置上看, 男性息肉位于左側結腸的比例高, 女性位于右側的比例高。
結腸、直腸息肉發生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與環境毒素、遺傳因素等有關。從息肉發生的遺傳學背景上看, 絕大多數患者的息肉沒有明顯的遺傳背景, 屬于散發性發病,在腸道內呈單發或散在多發生長, 這些患者的息肉隨年齡的增加發生率逐漸升高;少數多發性大腸息肉是全身性遺傳疾病的腸道表現, 其息肉在腸道內多呈密集多發, 數目較多,比較常見的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病。
治療高位結腸息肉最常用的方法。在電灼切除前, 應盡可能明確息肉的病理性質。對有蒂息肉可用套圈器套住息肉蒂部, 進行電灼切除。對廣基息肉, 可以分次電灼切除。對帶蒂息肉, 文獻中還有通過在息肉蒂部留置鈦夾進行切除的方法。對較大的息肉、廣基息肉和早期癌, 還可以經內鏡行黏膜切除或黏膜下注射息肉切除術。Brooker以及Brandimarte等分別報告用雙內鏡結腸黏膜切除治療息肉的方法, 可單次切除直徑3~5 cm的息肉。對位于乙狀結腸直腸曲或脾曲有明顯黏膜皺褶難以切除的息肉, 可用腹腔鏡輔助纖維結腸鏡進行息肉切除, 可以避免開腹手術。結腸鏡內直視觀察或X線鋇灌腸所顯示的充盈缺損形態, 對結腸黏膜表面隆起病變的臨床診斷, 它不說明隆起病變的性質, 它可以是腺瘤, 可以是炎癥修復的后果, 可以是局部黏膜增生肥厚,也可以是息肉狀的癌。術中術者和助手在圈套器使用與通電時間要配合默契。如通電時間過短或圈套器收緊過快易使蒂部出血。如通電時間過長或圈套器收緊過慢易過度燒傷發生腸穿孔。
[1] 劉振鵬.大腸息肉高頻電切后的術后隨訪.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8, 7(9):45, 47.
158100 黑龍江省雞西礦業集團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