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波 代鐵柱
自擬健脾湯配合穴位敷貼治療小兒秋季腹瀉76例臨床觀察
王傳波 代鐵柱
目的觀察自擬健脾湯內服配合云南白藥膏肚臍敷貼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通過隨機對照法, 治療組42例自擬健脾湯內服配合云南白藥膏肚臍敷貼治療, 對照組34例口服思密達、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副作用少, 癥狀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自擬健脾湯內服配合云南白藥膏肚臍敷貼對小兒秋季腹瀉療效肯定, 改善癥狀明顯。
自擬健脾湯;穴位敷貼;小兒;秋季腹瀉
小兒秋季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主要是指6個月~3歲嬰幼兒發生在秋季(10~11月份多見)的腹瀉。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 便質清稀, 便次頻多, 嚴重者有口渴及煩躁等脫水癥狀。在我國小兒秋季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感染所致[1]。作者自2012年9月~2013年11月采用自擬健脾湯內服配合云南白藥膏肚臍敷貼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76例, 均為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本院住院和門診就診患兒, 其診斷均符合秋季腹瀉診斷標準[2]。秋冬季流行的腹瀉, 起病急, 大便水樣或蛋花樣,無腥臭味, 日行數次;常伴有食欲不振, 口干喜飲, 小便量或減少, 或正常;舌淡苔自膩, 指紋色淡;大便常規可見少許白細胞或雜菌, 可見脂肪球及未消化食物。其中治療組42例,男20例, 女22例;最小年齡6個月, 最大32個月;對照組34例, 男14例, 女20例;最小年齡7個月, 最大27個月。兩組患兒均在3 d內就診, 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腹瀉性質及程度無明顯差異, 大便常規檢查, 提示白細胞3~12個不等。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自擬健脾方:太子參12 g、炒白術9 g、炒薏苡仁15 g、焦山楂10 g、木香6 g、益智仁6 g、炙甘草10 g, 6劑, 1劑/d, 頻服, 5~10 ml/次, 另行云南白藥膏2.0 cm×2.0 cm外敷患兒肚臍神闕穴, 并順時針按摩36次,局部皮膚微微泛紅, 1次/d, 貼敷4~6 h/次。對照組:口服思密達1袋/d, 分3次服用,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或研粉對水沖服)0.5 g, 2次/d, 2片/次。兩組均控制飲食, 適當減少乳食,隨病情好轉, 逐漸恢復少量易消化的食物。
1.3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治療72 h內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 全身癥狀消失;好轉:治療72 h內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 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大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未改善, 甚至加重。
76例患兒中, 治療組42例, 治愈17例, 好轉22, 無效3例, 6 d后癥狀明顯好轉, 有效率92.9%。對照組34例, 治愈12例, 好轉18例, 無效4例, 6 d后加服中藥及穴位敷貼而愈,有效率88.2%。
小兒秋季腹瀉中醫屬“小兒泄瀉”范疇, 多為外感時邪,內傷乳食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脾、胃及大小腸, 但多與濕有關,小兒脾常不足, 脾為濕困, 運化失司, 脾胃虛弱, 升降失司,發而為泄瀉, 治宜健脾益氣, 燥濕止瀉。自擬健脾方:太子參12 g、炒白術9 g、炒薏苡仁15 g、焦山楂10 g、木香6 g、益智仁6 g、炙甘草10 g, 健脾益氣, 利濕和胃, 兼以止瀉。配合神闕外治, 神闕行任脈。任脈為陰經之海, 分經分部均有治胃腸之效, 調理腸胃, 直達病所。小兒臟腑嬌嫩不耐重創, 易虛易實用量宜輕, 且對手法外治敏感, 加之服藥困難,故內外兼治, 共奏療效。
觀察發現, 自擬健脾湯內服配合云南白藥膏肚臍敷貼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簡便易行, 效果顯著。此外, 治療3 d后大便性質明顯改善, 無便秘, 納呆, 大便更稀等副作用, 較對照組更加安全穩定。提示臨床療效顯著,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 沈曉明, 王衛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248.
[2] 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1998, 13(6):384.
442700 湖北省丹江口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