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芳 指導老師:仝小林
(1.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045000 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仝小林教授學驗俱豐,提倡運用經方,重視經方本源劑量[1,2],在臨床實踐中,不僅擅長治療糖尿病、腎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對于各種危重疑難雜病亦療效卓著。筆者有幸隨師學習,現采擷驗案三則介紹分析如下,以饗同道。
患者某,男,45歲。2007年9月17日初診。患皮膚黃色瘤3年。患者于2004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左眼外側眼瞼點狀深黃色斑塊,隆起高于正常皮膚,不規則形狀,表面光滑,在某院診為黃色瘤,未予治療。3年來,皮膚病變范圍在顏面不斷擴散增大,同時伴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波動于6.7~7.7mmol/L。就診時癥見:雙眼眼瞼四周及口唇四周皮膚大面積多發增生樣黃斑狀改變,高于正常皮膚,不規則形狀,表面光滑,伴皮膚瘙癢,黃斑按之發硬,視力模糊,雙腳底發涼發麻,納食正常,口淡無味,夜寐多夢,二便自調。舌質淡暗,苔薄白,舌下靜脈增粗,脈沉細數。雙下肢動脈彩超示:雙下肢動脈硬化。血脂未見異常。西醫診斷:黃色瘤;中醫診斷:睥生痰核(濕熱內蘊,痰瘀阻絡)。
方藥:黃芩30g,黃連30g,生大黃3g,干姜15g,苦參15g,苦丁茶9g,茯苓120g,黨參30g,黃芪20g,生薏苡仁60g,莪術20g。28劑。水煎服,日1劑。
2007年10月11日二診:上方調整,黃芪45g,生薏苡仁120g,莪術30g。去黨參,加全蝎9g,僵蠶9g。28劑,水煎服,日1劑。
2007年11月8日三診:面部黃色瘤皮損減輕約50%,皮膚由粗硬逐漸變平變軟,瘙癢癥狀消失,皮損顏色由黃色變為淺黃,療效顯著。續前方加減,以收全功,調整方藥:生黃芪30g,黨參30g,生薏苡仁120g,莪術30g,骨碎補30g,肉蓯蓉30g,雞血藤30g,夜交藤30g,潼蒺藜、白蒺藜各20g,谷精草30g,密蒙花15g,蟬蛻6g,僵蠶6g,制川烏、制草烏各15g,川桂枝30g。30劑,水煎服,日1劑。
按:黃色瘤又稱黃瘤,是一種少見的脂類代謝性疾病,由于含有脂類的細胞在真皮或皮下組織內聚集,常在皮膚表面形成黃色的瘤狀損壞,該病的皮疹形態和分布多種多樣,以眼瞼黃色瘤最為多見,病程大多進展緩慢,一般不能消退。部分病人伴全身代謝障礙,如血脂紊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小面積者西醫采用手術切除、激光、化學燒灼治療。
本例患者,病程3年,病情發展較快,黃瘤彌漫于顏面,實屬少見,且伴隨空腹血糖受損及動脈粥樣硬化改變,不便手術、激光等治療,西醫無特殊療法。仝小林教授認為,患者病情初發于眼瞼,是生于眼瞼皮內外的柱狀硬結,病屬“睥生痰核”,此病名首見于《原機啟微》,在《證治準繩》《審視瑤函》《張氏醫通》《醫宗金鑒》中均有記載。責其病機,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過食肥甘,傷及中焦脾胃,脾虛則水濕運化不利,日久生痰,痰濕混結,郁久化火,病久則成瘀,為郁、熱、痰、瘀合而為病。方解:以瀉心湯加苦丁茶和苦參清瀉中焦郁熱;重用薏苡仁和茯苓利濕化痰,酌配莪術化瘀散結,三者合而治標;以黨參、黃芪、干姜健脾溫陽是以治本。全方藥簡力宏,標本兼顧,故服藥僅2月而取效神速,后期調整方藥,以顧及動脈硬化之癥,可謂防患于未然,深謀遠慮。
患者某,女,55歲。2006年10月12日初診。患者于2006年9月行腸梗阻部分腸管切除術及斷端吻合術,術后出現嘔吐,并隨時間的推移癥狀加重,體重明顯減輕,近2日食入即吐,神疲乏力,嗜臥,不伴腹痛,大便量少,數日一行,小便可,復查無再梗阻,舌胖大齒痕,苔薄白,脈沉細。西醫診斷:腸梗阻術后腸粘連;中醫診斷:嘔吐(腑氣不通、胃氣上逆)。方藥:杏仁9g,白豆蔻9g,生薏苡仁30g,清半夏6g,厚樸9g,生大黃6g,檳榔片9g,二丑各6g,公丁香6g,川楝子12g。14劑,日1劑,分次頻飲。
2006年11月2日二診:病情明顯緩解,嘔吐次數減少,能少量進食,舌質淡,舌苔根部白厚,脈沉細。調整方藥:黨參15g,茯苓15g,白術9g,生大黃3g,檳榔片9g,二丑各3g,公丁香6g,炙甘草6g,土鱉蟲6g,水蛭6g,桃仁9g,紅花9g,焦三仙各9g。30劑,日1劑,水煎服。
2006年12月7日三診:嘔吐已止,飲食基本正常,以前方加沉香改配水丸,9g/次,2次/d,口服。丸藥緩圖,預防嘔吐復發同時治療腸粘連。
2007年11月8日四診:精神佳,無明顯不適,自訴一年來體重增加8kg。舌淡紫,舌下靜脈增粗,脈沉細。仍以丸藥緩圖。方藥:黃連150g,干姜60g,枳實150g,檳榔150g,二丑各60g,生大黃120g,桃仁120g,血竭60g,公丁香90g,沉香30g,紅參90g,肉桂90g。制水丸,9g/次,2次/d,口服。
按:腹腔手術后一旦形成腸粘連,往往容易造成反復梗阻,需多次手術,十分痛苦。本例患者雖無再梗阻發生,但由于術中傷氣傷血,氣血郁結,腑氣不通,胃氣上逆,造成重度嘔吐,其治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初診14劑和胃降逆、化濕行氣、降氣通腑,以三仁湯化濕和胃;生大黃、檳榔、二丑降氣通腑;丁香、川楝子辛香走竄通結,以收速效。二診以上方基礎加四君子湯及桃仁、紅花、土鱉蟲、水蛭,為緩則健脾以固本,兼顧化瘀以通絡,加速腸粘連的松解。三診以后丸藥緩圖,病愈且體重增加,療效卓然。
患者某,男,76歲。2007年11月15日初診。患者患2型糖尿病25年,患帕金森病2年,現僅口服拜糖平片50mg,每日3次;格列苯脲2mg,每日1次,血糖控制尚可。癥見:半年來行走邁步困難,雙下肢無力,步態拖拽,步距縮小,全身疼痛,氣短,言語不流利,大便三日一行,時干時黏,臨廁努責費力,夜尿每晚3次,眠可。舌質紅絳而干,舌上無苔,滿布小裂紋,狀如牛肉,脈沉弦細澀。西醫診斷:①2型糖尿病;②帕金森病。中醫診斷:①顫證;②便秘。證屬髓海不足,腎陽虛衰。治以強腎壯骨。地黃飲子加減。方藥:干地黃60g,山萸肉15g,官桂9g,巴戟天15g,肉蓯蓉30g,五味子9g,麥冬90g,當歸30g,制首烏30g,鎖陽30g,懷牛膝30g,雞血藤30g,龜板膠9g,阿膠9g。30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7年12月17日。服上方僅1個月,諸癥大減,氣短、雙下肢無力減輕,行走改善,言語明顯轉流利,大便正常,臨廁努責癥狀消失,大便每日1次,舌脈同前。前方去首烏,減懷牛膝為15g,干地黃30g,加黃芪30g,首烏藤30g,骨碎補30g,桑寄生30g。
按:帕金森病屬中醫“顫證”范疇,為緩慢進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西藥不能根治,僅能延緩疾病進程。本例顫證,證屬髓海不足,腎陽虛衰,以地黃引子加減治療為常規思路,然仝小林教授應用該方,妙在用藥劑量加減之上,故此年高之患者收效甚捷。地黃飲子多認為出自《宣明論方·卷二》,然據學者考證,此方實際源自《備急千金要方》“內補散”,仝小林教授宗《備急千金要方》原意,干地黃用量達60g之多,同時重用麥冬達90g。生地黃、麥冬《神農本草經》中均列為上品,干地黃即生地黃,宋朝以后始有生熟之分,生地黃有“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之功。麥冬為甘寒養陰潤燥之品,治虛勞、心煩、津枯、腸燥、大便秘結之要藥,現代研究有降糖、促發胰島細胞功能恢復之作用,但用藥量需大,誠如《本草新編》所言“麥門冬……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真可待之為君,而又可借之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麥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為可惜也,不知麥冬必須多用,力量始大”。患者舌干紅無苔、裂紋,故去掉原方之防風、菖蒲、茯苓、遠志,方中加用血肉有情之品龜板膠、阿膠二味,與生地黃、麥冬合用,走督脈益腎精,取效尤速。地黃飲子經如此加減,藥證合拍,效若桴鼓。
筆者在隨師學習中,切身感受到老師臨證出神入化的功力。分析上述病例,仝小林教授對于疑難雜癥,精于辨證,善用經方,劑量得當,效專力宏,充分體現了其學術特色。總結介紹如上,與同道共享。
[1]劉文科.仝小林經典名方實踐錄[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75.
[2]仝小林.重劑起沉疴[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