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軍 李 珍
(內蒙古準格爾旗中蒙醫院,010300)
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是臨床常見的手部慢性損傷性疾病[1],女性多于男性,在哺乳期婦女中發病率較高,稱之為“媽咪腕”。治療方法頗多,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現對我院門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患者的發病和治療情況,總結如下。
2008~2013年我科診治的狹窄性腱鞘炎患者共計236例,男38例,女198例;其中哺乳期婦女及保姆166例;單側196例,雙側40例;年齡20~71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7d。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診斷標準擬定。主要表現為橈骨莖突處的疼痛不適,腕部用力時疼痛加重,拇指活動受限,芬克斯坦握拳試驗(Finkelstein)陽性。局部壓痛、腫脹或橈骨莖突高突,疼痛劇烈,影響工作生活。
治療方法選小針刀配合局部封閉,常用藥物是曲安奈德加入2%利多卡因[2],哺乳期婦女不用曲安奈德。患者坐立床旁,前臂中立位,患手輕握拳,腕下墊一軟枕,作拇指外展和背伸動作,捫及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在兩肌間靠近莖突尖部,用甲紫藍溶液定位。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取0.2 ml曲安奈德加2%利多卡因1.8ml混合液麻醉后,術者左手拇指切壓壓痛點,固定肌腱,右手持4號針刀在標記點處進針,刀口線與肌腱走行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膚,到達骨面,將腱鞘切開2~3刀,并行縱橫疏通剝離,刀下有松動感后出刀。按壓傷口片刻,無血滲出時,外敷創可貼,術畢。
護理方式:術后傷口禁水2d。針刀后令患者作握拳姿勢,術者協助做腕過度尺側屈曲動作,反復2~3次,告知患者第2天起早、中、晚各做1~2次。隨著癥狀的減輕,以后逐漸增加活動的次數。術中針刀切勿滑進鼻煙窩內,以免造成血管損傷,出現腫脹,影響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治愈:局部疼痛消失,功能恢復,腕關節活動自如;好轉:疼痛明顯消失,握力增強,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無緩解。
結果:經1~2次治療,治愈206例,其中1次治愈166例,2次治愈40例。好轉27例,無效3例。
發病特點及病因分析: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好發于從事腕部工作的人。本組資料中尤以哺乳期女性和保姆為高發人群。可能由于女性經常需要抱寶寶,寶寶的頭不好控制,常用手來支撐嬰兒的頭,使肌腱的折角加大,且以此處為支點,從而更增加管壁對肌腱的壓迫和摩擦,久之局部發生炎性反應,手腕附近疼痛腫脹,肌腱變粗,管壁變厚狹窄,產生壓迫癥狀。而產后哺乳期的媽咪體質虛弱,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可能誘發本病。
Josz認為本病是由肌腱和腱鞘的慢性損傷引起的一種無菌性炎癥病變[3]。拇短伸肌肌腱及拇長展肌肌腱共同經過橈骨莖突部表淺狹窄、凹凸不平的骨溝,溝面緊緊覆蓋腕背韌帶,形成狹窄性骨性纖維管。肌腱出鞘管后折成105°,女性此角更大。當拇指和腕關節屈伸活動時,此折角加大,從而增加了肌腱與腱鞘的磨損,當頻繁的外展、背伸腕部和外展拇指及腕部向尺側屈曲,容易形成橈骨莖突腱鞘炎,表現為橈骨莖突纖維—骨性鞘管壁增厚2~3倍(正常約1.0 mm),管壁滑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滑液增加呈黃色,肌腱與鞘管之間可有索條狀粘連帶[4],患者在伸拇指、伸腕等活動時有明顯疼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療方法選擇:本病治療方法多,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適用于早期或癥狀較輕的患者,而對于病程較長、局部癥狀明顯、長期反復發作、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采用手術治療。我們采用小針刀配合局部封閉治療,局部封閉被公認為是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是首選方法[5]。小針刀治療狹窄性腱鞘炎簡單安全,只需要簡單的器械,可在基層醫院開展,比直視下切開腱鞘手術創傷小,手術費用低,無并發癥且療效好。在治療過程中,還要協助患者完成功能鍛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達到治療目的,減少患者的痛苦。
[1]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44.
[2]曲巍,陳賽,張衛國,等.局部封閉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療效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30(8):39.
[3]Josz J,Kannus P.Overuse ininuries of tengons.//umastendongs[M].New York:human kineties,1997:161.
[4]王澍寰.手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96.
[5]謝中靈.小針刀加封閉治療狹窄性腱鞘炎108例[J].江蘇中醫藥,2002,23(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