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王 巖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132012)
寰樞關節紊亂指由于外傷、勞損、炎癥、退行性病變、先天發育畸形等因素造成寰樞關節正常解剖改變,如關節松動與移位,并產生以眩暈、頭痛、耳鳴、惡心嘔吐為主癥的特發性病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筆者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正脊手法配合針刀療法治療環寰關節紊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病例來源于我院骨傷科門診及住院患者。選擇符合納入標準者12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查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共120例。治療組采用正脊手法配合針刀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及推拿手法治療。
1.治療組:采用正脊手法配合針刀治療。
(1)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低頭位,充分暴露后項部。確定枕外粗隆為中點,在上頂線上向兩側旁開2.5cm為兩個點,再向外旁開2.5cm為兩個點。這5點為項韌帶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及頭上斜肌的止點。再分別取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及頭下斜肌的起點。常規術前準備,選用朱氏4號小針刀在所選病變部位施術,將粘連、攣縮的軟組織進行剝離松解,直致針下有松動感、出針。針刀進針時,針體向頭側傾斜45°,與環椎棘突呈60°,以免刺到延髓、脊髓。
(2)正脊手法:患者取仰臥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并握住對側肩部。術者站在患者一側,用靠近患者一側的手作為托墊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呈握拳狀,置于患者棘突的下方,使患者棘突落在大魚際肌與屈曲的四指之間,術者另一只手及胸部將患者雙肘抱壓于前,囑患者深吸氣,屏住呼吸,用適當力度向下沖壓,可聽到“咔嚓”的響聲。同時,第一助手站在患者頭側,用雙手托住患者枕部,用適當力量牽引頭部,用力方向與患者身體水平。整復頸椎椎體時,沖壓力的方向應該斜向頸椎。手法術畢,術者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大拇指定壓在患側寰樞椎處,其頭作上仰(仰頭可使頸2~7椎后關節緊閉成“定點”),側轉緩慢搖動2~3次,囑患者放松頸部后,將頭轉至較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可聽到關節復位“咔嚓”聲。術畢用頸托進行固定。
治療組正脊手法及小針刀治療每周1次,治療3周后評定療效。
2.對照組:采用無菌針灸針模擬針刀操作方法及頸部斜扳法。
(1)模擬針刀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同治療組,只是選用50mm×0.35mm無菌針灸針代替針刀。
(2)頸部斜扳法: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一手托其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大拇指定壓在患側寰樞椎處,其頭作上仰,(仰頭可使頸2~7椎后關節緊閉成“定點”),側轉緩慢搖動2~3次,囑患者放松頸部后,將頭轉至較大幅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可聽到關節復位時“咔嚓”聲。
對照組每周治療1次,治療3周后評定療效。
評分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版)的診斷標準擬定癥狀體征量化分值。①頸部疼痛:0分:無疼痛;2分:輕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6分:重度疼痛。②頭痛:0分:無疼痛;2分:輕度疼痛;4分:中度疼痛;6分:重度疼痛。③眩暈:0分:無眩暈;2分:輕度眩暈;4分:中度眩暈;6分:重度眩暈。④頸部壓痛:0分:無壓痛;2分:棘突偏歪,有壓痛。⑤頸部活動:0分:正常;2分:偶有頸部僵硬,僅有屈伸、旋轉和側彎兩組以上活動受限者;4分:頸部僵硬,屈伸、旋轉和側彎兩組以上活動受限者。⑥頸椎橫突壓痛:0分:正常;2分:可觸及頸1、2關節突和橫突凹凸不平,有壓痛。⑦感覺障礙:0分:無肢體感覺異常者;2分:有肢體感覺異常者。⑧上肢肌力:0分:肌力5級;2分:肌力3~4級;4分:肌力0~2級。⑨肌腱反射:0分:正常;2分:腱反射減弱;4分:腱反射消失。
療效評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臨床控制: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頸椎活動正常,療效指數>90%。顯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椎活動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70%<療效指數≤90%。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頸椎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能力改善,30%<療效指數≤70%。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
治療組60例中臨床控制18例,顯效25例,有效1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60例中臨床控制10例,顯效21例,有效1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1.6%。兩組比較,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寰樞椎的結構非常獨特,寰樞關節為一復合關節,是脊柱中活動度最大,也是最不穩定的關節,具有旋轉不穩定趨勢。寰樞關節走向是內高外低,無椎間盤,為磨動關節,關節囊松弛,工作和生活中活動頻繁,寰樞椎獨特的結構是寰樞關節發生紊亂的基礎。
現代生物力學理論[1]認為,骨骼和韌帶維持關節穩定和平衡作用為靜力平衡,肌肉維護關節穩定和平衡作用為動力平衡。枕-寰-樞復合體(C0-C1-C2)作為一個解剖范疇已廣泛應用于實驗和臨床。有學者認為[2,3],由于寰枕關節和寰樞關節解剖結構的差異,使寰枕關節與寰樞關節之間有力學差異。
筆者認為,椎動脈供血不足常因寰樞椎之間的運動過度或頸伸肌群痙攣使寰樞椎發生平衡失調,導致骨錯縫,相繼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如頸痛、頭痛、頭暈、頭皮發麻、困倦、視物模糊,面部萎黃、耳鳴、失眠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重者惡心、嘔吐,心慌氣短、四肢麻木無力等。
寰枕關節以屈伸運動為主,寰樞關節主要是旋轉運動,并有非常大的中性區,占其運動范圍的75.99%。盧一生等[4]研究發現寰樞關節在進行屈伸和側屈運動時伴有耦合的軸向旋轉運動,說明正常的寰樞關節具有相當的穩定功能,同時也存在潛在旋轉不穩的趨勢。正脊手法可使頸部軟組織炎癥消退,肌肉痙攣緩解,恢復了頸椎的力學平衡,消除了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的壓迫,使寰樞椎旁筋結、筋索樣改變逐漸消失,頭痛、耳鳴及眩暈等癥狀隨之緩解直至消失。
針刀醫學[5]認為,造成寰樞關節紊亂的原因是頸部的動態平衡失調及力平衡失調。在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不良姿勢、勞累、感受風寒等外界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引起頸肩部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勞損,繼而出現無菌性炎癥,在代償性復修過程中,形成粘連、疤痕、攣縮、堵塞等新的病理變化,造成頸椎的動態平衡失調。長期、慢性的軟組織損傷進一步影響頸椎的靜力平衡,造成頸椎的寰樞關節紊亂,使頸段脊柱處于失穩狀態,而又形成力平衡失調,久而久之引起患椎骨質增生。
針刀醫學認為,動態平衡失調和力平衡失調才是頸椎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療頸椎病也應該從重新建立頸椎生物力學平衡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治療,通過針刀松解術對椎周軟組織進行治療,重新恢復頸椎動態平衡;通過針刀醫學手法對紊亂的寰樞關節進行復位,來恢復力平衡狀態,達到治愈的目的。
針刀治療寰樞關節紊亂在臨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寰樞關節周圍的解剖結構復雜,神經、血管豐富,應對局部解剖非常了解并嚴格按照《針刀醫學原理》中敘述的方法進行操作,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此外,頸圍的固定及后期功能鍛煉也將對頸部針刀松解復位后的正常修復及鞏固療效、預防復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王擁軍,施杞.關于頸椎病理論與臨床的探討[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1997,5(3):60.
[2]PANJABI M M,DVORAK J,DURANCEAN J,et al.threedimensional movements of upper arvical spine[J].Spine,1988,13(7):726.
[3]OXLAND T R,LIN R M,PANJABI M M.Three-dimensionalmo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oraceolumber juncation[J].J OrthopRes,1992,10(4):573.
[4]盧一生,賈連順,丁祖泉,等.寰樞關節的三維運動規律及其測量[J].中華創傷雜志,1995,11(1):1.
[5]朱漢章 .針刀醫學原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69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