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132012)
寰樞關節偏位是骨傷科一種多發病、常見病,通過藥物治療效果不甚理想。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運用定位旋轉復位法和仰頭搖正復位法治療寰樞關節偏位,收到滿意療效。
本組100例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60歲;病程最短6d,最長2年。
診斷要點:①患者有明顯的頭痛,旋轉受限,并伴有頭暈、惡心、視物不清、聽力、視力下降等癥狀。②患側頸部上段有明顯肌肉緊張,橫突處有明顯壓痛,并可觸及偏位的棘突及橫突。③開口位X線攝片,提示齒狀突兩側間距不等寬。④經腦血管彩超檢查,提示為腦血管患側血管血流量減少及不同程度的充盈度偏低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低頭位,充分暴露后項部。確定枕外粗隆為中點,在上頂線上向兩側旁開2.5cm為兩個點,再向外旁開2.5cm為兩個點。這5點為項韌帶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及頭上斜肌的止點。再分別確定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及頭下斜肌的起點。常規術前準備,選用朱氏4號小針刀在所選部位施術,將粘連、攣縮的軟組織進行剝離松解,直至針下有松動感,出針。針刀進針時,針體向頭側傾斜45°,與環椎棘突呈60°,以免刺到延髓、脊髓。
2.正脊手法:患者取仰臥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并握住對側肩部。術者站在患者一側,用靠近患者一側的手作為托墊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呈握拳狀,置于患者棘突的下方,使患者棘突落在大魚際肌與屈曲的四指之間,術者另一只手及胸部將患者雙肘抱壓于前,囑患者深吸氣,屏住呼吸,用適當力度向下沖壓,可聽到“咔嚓”的響聲。同時,第一助手站在患者頭側,雙手托住患者枕部,用適當力量牽引頭部,用力方向與患者身體水平。整復頸椎椎體時,沖壓力的方向應該斜向頸椎;整復胸椎椎體時,沖壓力的方向應該指向胸椎;整復腰椎椎體時,沖壓力的方向應該斜向腰椎。手法術畢后,術者一手托患者下頜,另一手托枕部,大拇指定壓在患側寰樞椎處,令其作頭上仰(仰頭可使頸2~7椎后關節緊閉成“定點”)、側轉動作,緩慢搖動2~3次,囑患者放松頸部后,將頭轉至較大幅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多可聽到關節復位時“咔嚓”聲。
本組100例均獲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寰樞椎開口位X線片可顯示齒狀突兩側間距等寬;腦彩超檢查:患側椎動脈、椎-基底動脈血流量基本正常)。其中經1~3次治療痊愈者60例,4~6次痊愈者30例,7次以上痊愈者10例。
寰樞關節的位置及結構復雜,寰枕關節以屈伸運動為主,其活動范圍可占頭頸屈伸的50%,寰椎及樞椎兩椎體之間無椎間盤,樞椎具有介于動靜性支持的特點,主要以旋轉運動為主,故寰樞椎關節構成頸部多方位運動的特殊結構。
樞椎是應力較大的部位,是頸部伸肌群的主要肌覆蓋的部位,同時伸肌體積也最大。頸上段深層肌肉中,以頭后長直肌、頸半棘肌、頭下斜肌最為強壯,左右各3塊,均附著在樞椎的棘突上,使樞椎成為頸部旋轉的應力中心,頭后長直肌,頭下斜肌的單側收縮使頭部向同側旋轉,頸半棘肌的單側收縮使頭頸部向對側旋轉,雙側同時收縮使頭頸部后伸,所以頭頸兩側肌肉的相互協調是保證頸部旋轉的必要條件。
長期屈頸低頭、受到外部力量、體位不正確、過久維持一種姿勢、長期側臥位睡眠等可引起單側肌肉緊張、痙攣、勞損,使寰樞關節平衡失調,導致關節偏位,不僅直接刺激頸部神經引起疼痛,還可壓迫椎動脈,影響血液循環引起疼痛,并且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受刺激時,亦使椎動脈痙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本方法治療寰樞關節偏位能直接糾正關節偏位,消除病因,治愈率高,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簡便省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