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生 肖海霞
(1.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430400 2.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人民醫院)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個主要癥狀,又是獨立的一種疾患,在呼吸內科較為常見。是以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出咳聲或咳吐痰液的一種病癥。筆者運用院內經驗方貝蔞桑杏湯治療感冒后咳嗽120例,療效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選擇2013年1~12月我院門診就診患者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齡4~75歲,平均36.7歲;咳嗽時間最短4d,最長2個月;屬風熱咳嗽33例,風寒咳嗽11例,燥邪致咳21例,痰熱咳嗽13例,肝火致咳5例,痰濕咳嗽16例,陰虛咳嗽9例,氣虛咳嗽8例,腎虛致咳4例。新感咳嗽86例,久咳34例。
診斷依據:本組患者發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涼、感冒,或因呼吸系統炎癥,經治療或休息后,其他癥狀和體征消失,但見臨床咳逆有聲,以咽喉部作癢致咳,多呈陣發性咳嗽。血常規、胸部X線檢查可正常或肺紋有所增粗,少數患者肺部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偶見干濕性啰音;咽喉部可有充血或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也可有腫大;剔除有其他嚴重并發癥或疾病患者。本組120例患者均符合上述診斷。
貝蔞桑杏湯組成:瓜蔞皮15g,川貝母、桑葉、苦杏仁、桔梗、前胡、薄荷(后下)各10g,僵蠶、蟬蛻、甘草各6g。隨癥加減: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痰熱加天竺黃、黃芩、地龍;風寒者加麻黃、蘇子、荊芥、生姜;痰濕者加半夏、茯苓、陳皮;痰多難咯者加白芥子、桑白皮;燥咳痰少者加知母、生地黃、天花粉;氣虛體倦者酌加黨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陰虛者酌加麥冬、沙參、五味子、玄參;腎虛加附片、肉桂、菟絲子;痰聚于咽,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者加香附、枳殼、郁金;咽喉紅腫疼痛甚者加山豆根、金銀花;咽喉部脈絡曲張、舌有瘀點、久病血瘀者加郁金、川芎、赤芍、丹參。每日1劑,水煎分3次餐后口服,小兒用量酌減。用藥期間慎避辛辣刺激、肥甘厚膩飲食。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1]。治愈:咳嗽及臨床兼癥消失,體征、血常規、胸部X線檢查未見異常,2周以上未見咳嗽;好轉:咳嗽及臨床兼癥、體征明顯減輕,血常規、胸部X線檢查未見異常;無效:治療1周,咳嗽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或病情有加重。
經治療治愈10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治愈率為86.67%,總有效率為96.67%。其中,患者最少服藥3劑,最多服藥16劑,平均7劑。患者治療過程中未發生明顯藥物不良反應。
患者某,男,15歲,2013年12月11日初診。主訴:感冒后咳嗽7d,伴高熱2d,經某醫院抗炎、抗病毒及激素等綜合輸液治療2d后咳嗽無明顯好轉,伴低熱37.9℃。查胸片示:左心膈角變鈍,心緣處見片狀模糊陰影;胸部CT示:左肺舌葉見3cm×4cm片狀陰影,診為左肺部感染;查血常規正常,血沉29mm/h。繼予頭孢二代、抗病毒及化痰等門診綜合治療2周。復查胸部CT示:左肺感染病灶基本吸收,余無陽性發現;查血常規正常,血沉11mm/h。但見咳嗽較前有所加重,痰少而黏,喉癢呈陣發性咳嗽,咳嗽時可見面紅,胸滿不舒,便秘。西醫建議使用中藥治療,遂來我院。查體:T 37.4℃,BP 110/72mmHg,P 86次/min,R 22次/min,心律齊,兩肺呼吸音粗,偶聞左肺干性啰音。咽部充血、雙扁桃體Ⅱ度腫大,唇紅、舌赤、苔薄黃、脈微數。中醫證屬風熱咳嗽。治以貝蔞桑杏湯加金銀花、連翹、天竺黃、玄參各10g。連服3劑后,咳嗽、喉癢明顯減輕,效不更方,續服3劑咳止癥消而病愈。
咳嗽病位在肺,可與咽喉有關,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的病癥。患者咳嗽往往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并經醫生或患者經驗性治療后,急性感染癥狀基本消失,但見咳嗽仍遷延難愈。本病多因外感風熱、燥邪,耗傷津液,或痰熱久戀于咽喉和肺、汗出過多等導致肺陰被傷,喉失濡養,或外感風寒,失于溫宣,或風邪滯于咽而咽喉部作癢。臨證以風熱咳嗽、風燥咳嗽、痰熱咳嗽、風寒咳嗽等證多見。筆者認為,肺氣失宣,風襲喉癢為本病的重要特征,宣肺化痰、祛風利咽為本病治則。
筆者所擬貝蔞桑杏湯方中川貝母味甘苦,性涼,甘以潤燥、苦以化痰、涼以清熱,以化痰為主,可開痰氣之郁結;苦杏仁辛苦微溫而潤,辛可散邪、苦能下氣、溫能宣滯、潤可滋陰通便,以宣降肺氣為要,氣降而咳喘自平。二藥伍用,一溫一涼,一潤一降,痰氣并治,則氣暢痰消,咳喘自平。瓜蔞皮味甘性寒,功專清熱化痰、寬胸行氣而散結。桑葉味甘苦而性寒,入肺肝經,質輕氣寒,輕清發散,能散風熱,清肝熱,瀉肺熱,滋肺燥。桔梗辛開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開宣肺氣,瀉火散寒,利肺清咽祛痰,乃為舟楫之劑,有載藥上行之功,與杏仁為伍,桔梗升散,杏仁潤降,一宣一降,調和氣機,疏風宣肺,止咳祛痰。前胡宣散風熱,降氣消痰,重于宣肺。薄荷散邪利咽,清利頭目,搜風散熱。僵蠶辛咸而平,能疏風邪、消腫痛、利咽喉、平喘咳,為疏風止癢之要藥。蟬蛻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具有鎮靜作用。甘草補益生津、和中緩急、清熱解毒,還能調和諸藥,與桔梗相配,苦辛散寒,甘平除熱。全方寒溫并用、甘苦相配、辛咸而合、宣降適宜,具有性輕味薄、組方平和、苦而不峻、溫而不燥、潤而不滯、祛邪而不傷正之特點,共奏宣肺化痰、疏風利咽、清熱潤燥之效,使得肺清氣暢、風疏痰消、咳停癢止、咽利喉潤而病獲痊愈[2]。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2]胡永峰,肖海霞.僵玄蒡桔湯治療喉源性咳嗽112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