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鄧建萍
(山東省青州市東夏中心衛生院,262501)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常見的革蘭陰性螺旋桿菌,常規抗生素治療能夠降低其感染,但耐藥菌株和藥物副作用越來越引起臨床的關注[1]。筆者運用桃園胃病丸加味治療HP相關性胃炎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所取病例均為我院中醫科2011年7月~2013年12月門診患者,經電子胃鏡、胃活檢病理學檢查和HP快速尿素酶檢查確診,符合HP相關性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2]。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10例HP相關性胃炎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齡21~65歲,平均(43.4±8.7)歲;病程0.5~16年,平均(5.3±2.6)年。治療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齡21~66歲,平均(43.5±8.7)歲;病程0.5~19年,平均(5.4±2.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桃園胃病丸加味(黑礬、核桃仁、大棗、生栗子、黨參、白術、砂仁、吳茱萸、木香、黃連、蒲公英、延胡索,經炮制后按比例粉碎,煉蜜為丸,一次3g,一日3次,飯前服。
對照組應用標準三聯療法方案(枸櫞酸鉍鉀+阿莫西林+甲硝唑)。
兩組均于治療后和停藥4周后做胃鏡、快速尿素酶和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兩組均治療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對比臨床療效。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HP轉陰、胃黏膜炎癥及臨床癥狀消失者為臨床治愈;HP轉陰、胃黏膜炎癥基本消失及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為顯效;HP轉陰或弱陽性、臨床癥狀輕微改善、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2/3以上者為有效;HP及胃黏膜病變無變化、臨床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者為無效。
結果:治療組55例,臨床治愈12例,顯效15例,有效24例,無效4例,治愈率21.82%,總有效率92.73%。對照組55例,臨床治愈10例,顯效13例,有效19例,無效13例,治愈率18.18%,總有效率76.36%。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常見病,以HP感染引起胃細胞損傷和炎性反應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根除HP是治療的關鍵。
慢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胃痞”“痞滿”范疇,多因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或素體脾虛等因素所致,脾胃氣虛、胃氣阻滯和胃失和降是基本病機。HP具“毒”的性質,屬于“邪氣”范疇。桃園胃病丸主藥黑礬具有燥濕化痰、消積殺蟲、止血補血、祛毒斂瘡等作用;核桃仁、栗子、大棗、黨參、白術健脾益氣;煉蜜為丸,可保護胃黏膜;木香具有理氣調中和燥濕化痰之功;砂仁具有溫脾化濕之效;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理氣止痛、祛毒和中之功。故桃園胃病丸加味治療HP相關性胃炎療效頗佳,值得臨床推廣。
[1]王寧,汪龍德.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4):121-1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