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田 謐
(1.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醫院,136300 2.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
便秘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大便質地干燥、堅硬,秘結不下或艱澀不暢,排出困難,數日間不能排便,或排便間隔時間明顯延長等[1]。本病尤以老年人多見,西醫治療老年性便秘多以瀉下藥或外用開塞露等,副作用大,病情易反復發作,而中醫藥治療本病較西醫優勢明顯。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用治療老年性便秘,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共選擇54例,均為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醫院于2013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性便秘患者。男31例,女23例;年齡61~78歲,平均68.1歲;病程5~9年,平均6.3年。全部患者均排除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西醫診斷標準[2]:①病程在6個月以上,具有排便困難,欲排大便卻排不出,大便呈干球狀,質地堅硬,或有排便不盡感。②排便次數每周不足3次,每日排便量不足35g。③胃腸道或結腸傳輸時間明顯延長。
中醫證候標準[3]:氣虛證:有排便之意,但如廁時努掙乏力,便難排出,伴有面色淡白,汗出,氣短,便后乏力,肢體倦怠,懶于言語等癥,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或細弱。
中藥內服治療,給予黃芪益氣湯,藥物組成如下:炙黃芪15g,陳皮10g,火麻仁10g,玄參9g,炒白術15g,當歸15g,白芍10g,枳殼1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每次100ml,分早晚2次溫服,連續服用2周。
中藥外敷治療:藥物組成:黃芪30g,厚樸30g,炒萊菔子30g,木香20g。將上藥研成細末,以蜂蜜調勻,每次取10g,外敷于神闕穴。每次治療時間為2h,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
療效判定標準[4]:臨床治愈:排便恢復正常,伴隨癥狀均消失。顯效:便秘情況顯著改善,便質接近正常,排便間隔時間明顯縮短,伴隨癥狀明顯好轉。有效:便秘情況有所改善,便質軟化,排便間隔時間縮短,伴隨癥狀有所好轉。無效:便秘狀況及伴隨癥狀均無改善。
結果:本組共54例患者,其中臨床治愈25例(46.29%),顯 效 15例(27.78%),有 效 11例(20.37%),無效3例(5.56%),總有效率為94.44%。
便秘是一種排便習慣改變的疾病,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飲食習慣,如水分及纖維素攝入不足,或排便姿勢不當,或由情緒激動、抑郁,或因不良的生活習慣,上述原因導致結腸運動遲緩及痙攣而引起便秘。而老年性便秘除上述原因外,亦與其年齡較高,臟腑機能減弱有密切關系。
依據老年性便秘的臨床表現,本病當屬中醫學“便秘”“秘結”“大便難”等病證范疇。《景岳全書》云:“秘結一證,凡屬老人,虛人……蓋此非津液之耗,即氣血之虧。”可見老年性便秘多以虛證為主。老年人由于年齡較高,臟腑功能衰退,氣血虧虛,腸胃運化、傳導功能減弱,氣虛無力推動腸道向下傳導糟粕,致糟粕停滯于腸內而發為便秘。有鑒于此,筆者據老年性便秘氣虛之病因病機,自擬黃芪益氣湯一方用于治療本病,方中以炙黃芪為君藥,大補一身之氣,以扶正。以炒白術健脾益氣;陳皮行氣導滯;由于老年人氣血多虛,故再以當歸、白芍養血堅陰,又有潤腸通便之力,共為臣藥。火麻仁潤腸通便;玄參滋陰潤燥;枳殼行氣,促進腸道運行,同為佐藥。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功兼佐使。全方共奏補氣健脾、潤腸通便的功效。在中藥內服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外敷治療,外敷方中仍以黃芪大補元氣;配合厚樸、炒萊菔子、木香等行氣之藥,促進胃腸蠕動、糟粕下行;以蜂蜜為賦形劑,其性平和柔緩,既可調和諸藥、增強潤腸通便的效力,同時又可保護局部皮膚,避免皮膚受損,減輕副作用。將中藥外敷于任脈神闕穴,可促進體內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并可使藥物透過皮膚,直達病所,亦可刺激腸道局部穴位而發揮藥效。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內服聯合中藥外敷法治療老年性便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狀況,同時可調節機體臟腑功能,標本兼治,病情不易復發,副作用較小,值得推廣。
[1]范婷,李守然,張根騰.淺談老年性便秘的中醫治療[J].環球中醫藥,2013,6(4):267.
[2]閆海飛,王莉.穴位埋線治療慢性便秘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3):152.
[3]王永炎 .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3.
[4]李秀榮,李慧杰,楊梅.麻子仁丸加減方治療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