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濤
(河南省郟縣中醫院,467100)
2012年6月~2013年9月,我科運用中藥內服、外敷配合繃帶固定治療踝關節急性損傷66例,臨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66例,左踝28例,右踝38例;男34例,女32例;年齡7~64歲,平均36歲;均有明確外傷史,受傷原因有下樓梯扭傷36例,車禍傷15例,墜落傷7例,其他8例;合并其他部位損傷45例;X線示踝關節均未見骨折。患者就診時踝關節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皮下淤血、活動受限;受傷至就診時間最短0.5h,最長4h,平均1.6h。
患肢抬高制動,合并其他損傷者同時處理。
1.中藥治療:科室自制消腫止痛散(黃柏15g,側柏葉30g,大黃15g,澤蘭30g,薄荷30g,三七10g,梔子15g,乳香10g,沒藥10g,姜黃15g)打粉,雞蛋清調制,局部外敷,每日1次。同時內服自擬經驗方加味桃紅四物湯(桃仁6g,紅花6g,熟地黃9g,當歸9g,赤芍9g,川芎9g,延胡索10g,郁金10g,三七3g,川牛膝15g,地骨皮10g,澤蘭30g),水煎600ml,每日1劑,早晚各1次溫服。
2.繃帶固定:根據患者損傷機制,采用“8”字繃帶固定法固定患側踝關節于反損傷體位(外翻位損傷固定于內翻位,內翻位損傷固定于外翻位),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情況,皮膚過敏、瘙癢及時處理。
3.輔助治療:指導非制動肢體關節功能鍛煉,下肢主要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采取坐位或仰臥位,雙腿伸直,做膝關節下壓動作,使股四頭肌收縮,堅持3~5s,每組10~20次,每天3~5組。72h后配合局部紅外線治療,每日2次。
療效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療效評定標準:優:踝關節疼痛、壓痛、腫脹、皮膚瘀斑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活動度正常,日常生活無異常;良:踝關節疼痛、壓痛、腫脹、皮膚瘀斑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基本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可:踝關節疼痛、壓痛、腫脹、皮膚瘀斑有減輕,關節功能有所恢復,一般生活功能基本恢復,但劇烈跑跳活動有關節不適。
治療結果:本組病例經5~18d治療,平均治療8d,按照上述標準評定結果,優49例,良12例,可5例,優良率為92.4%。46例患者經6個月隨訪,未出現受傷踝關節特殊不適,負重及活動均正常。
踝關節是人體負重關節,其穩定結構主要有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及下脛腓韌帶。踝關節急性損傷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其發病率在各關節損傷中占首位,多伴有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影響踝關節的穩定。治療不當可遺留關節不穩定,易造成反復扭傷等,久之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等[2]。所以踝關節扭傷早期診斷治療非常重要,使損傷的組織得到充分的修復[3]。是否一期進行手術治療值得商榷[4]。按損傷機制反損傷方向“8”字繃帶固定,使損傷的肌腱韌帶固定于松弛狀態,有利于局部滲出、淤血吸收與損傷組織的粘連修復,促進關節功能恢復,避免了傳統石膏固定笨重、不利于指導功能鍛煉和觀察患肢情況等缺點,操作方便,便于臨床推廣應用。
中醫認為,踝關節損傷屬于踝關節局部的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等損傷的筋傷之證,其病理機制為氣滯血瘀,筋脈受損,瘀血內存,關節不穩。早期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導滯為原則。加味桃紅四物湯以桃紅四物湯為主方活血養血,方中加延胡索、郁金理氣止痛;三七、地骨皮涼血止血;川牛膝、澤蘭利水消腫、引藥下行。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外用自擬消腫止痛散以雙柏散為主方活血解毒、消腫止痛;三七、梔子涼血止血;乳香、沒藥止痛化瘀;姜黃理氣通絡。蛋清調制外敷使局部組織局限,加速淤血吸收,有利于早期損傷修復,以達到盡快消腫止痛、恢復關節功能之效。中藥內服、外敷配合繃帶固定治療踝關節急性損傷優勢明顯,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53.
[2]王亦璁,盂繼懋,郭于恒.骨與關節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65-871.
[3]陳兆軍,唐凡啟,林順福,等 .踝關節韌帶損傷的早期診治[J].中國骨傷,2007,20(5):330-331.
[4]王正義.足踝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