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醫院,467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患者的法制觀念、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醫療保健的要求超前,病人投訴呈上升趨勢。當病人發生病痛時,在就醫和治療過程中,對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技術水平、服務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產生疑問而不能得到及時滿意的解答和溝通,常會導致糾紛。近年來,隨著患者投訴案件的不斷增加,也表明護患關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既影響了醫院工作的正常秩序,又加重了護士的心理負擔,嚴重挫傷了護士工作積極性。同時也直接威脅到患者的合法權益。因此,作者認為探討護患糾紛的原因從而尋找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尤為重要。
醫療糾紛的形成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開始表現為病人或家屬對醫務人員沒有好感,不理解,對他們的做法半信半疑;其次發展為對醫務人員反感,覺得他們肯定做錯了什么,開始找醫院的毛病;最后就是發生醫療糾紛的直接沖突和患者投訴事件。
避免和減少醫療糾紛的根本對策在于預防,而預防的關鍵又在剛開始接觸患者時的護理意識上,貫穿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護理工作,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防范意識,提高醫護質量,采取具體有效的預防措施,多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及時排解病人的困難,減輕病人精神上的壓力,就能盡量避免護患矛盾的發生。
1.服務意識淡薄: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患者對醫院的就醫環境、醫療護理技術水平、服務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護理隊伍中某部分人難于轉變觀念,缺乏“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能換位思考,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服務態度生硬;對病人關心不夠,對病人或家屬提出的問題缺乏耐心細致的解釋;說話不注意技巧,從而造成病人及家屬的不理解,導致患者投訴。
2.護理隊伍年輕化,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由于年輕護士資歷淺,社會及臨床經驗不足,專業知識不扎實,技術水平不高,操作不規范,應變能力差,加上服務態度不到位,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解釋不合理,使患者及家屬對護理人員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而產生不滿。工作主動性差:青年護士中獨生子女比例高,自我意識強、責任心不強、帶著個人情緒上崗、以我為中心者大有人在。沒有徹底轉換從學生到護士的角色,工作缺乏主動,導致患者投訴。
3.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欠缺,或者不能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違反操作規程:隨著病人就醫期望值增高,搶救病人時操作失誤,儀器使用不熟練都會導致差錯事故發生,影響搶救成功率,對病人的安全構成威脅,直接引發護患糾紛。在臨床救護治療操作中,醫院有著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需要護理人員逐項遵守執行,如果規章制度等落實不到位,或工作中違反相關操作規程,都會給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安全隱患,造成醫患糾紛。
4.觀察病情不仔細,缺乏責任心:主要表現為不按規定巡視病房,患者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交接班流于形式,未仔細觀察患者神志、皮膚等;低估病情,對患者的主訴不重視,而延誤了搶救時間;工作缺乏責任心,抱著見多了、無所謂的心態,病情變化時不及時通知醫生;有時急著下班,該交代的問題既沒有給患者交代也未給接班的護士交代。這類差錯極易引起醫療糾紛。
5.護理人員的配置不足:護理人員嚴重缺編,超負荷工作。緊張的工作性質,頻繁的倒班,復雜的人際關系,工作的高風險性等又導致護土產生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激怒,對服務對象不關心,無個人成就感,致使工作不專注,易被干擾,執行醫囑和配藥時極易發生差錯,而且對患者的詢問不耐煩,缺乏同情心,無責任感,該做的不做,該解釋的不解釋,導致患者不滿意。
6.護士的法律知識貧乏,法律知識淡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患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意識在逐漸增強。所以在應用新藥物和新技術時應征得病人及家屬的同意。而部分護士由于法律意識欠缺,忽視患者知情權、隱私權和受尊重的權力,未告知病人,隨意談論、評價、處置病人,從而引發護理糾紛。
7.醫療收費不規范:一方面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引進,新藥不斷應用于臨床,使醫療費用增長同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之間產生矛盾;另一方面,由于過去城鎮職工是公費醫療,現在因醫療體制的改革,患者自身需承擔一部分醫療費用,尤其是重病、慢性病個人付費更多,所以病人對醫療費用問題非常敏感。如果護士對患者醫療費用未提供一日清單、多收費、對所收費用不能圓滿解釋、或催交住院費用時的語氣或方式不妥,都會造成患者的誤解,導致護患糾紛。
8.社會因素:社會輿論對醫院的負面影響;媒體的炒作和不正確的引導,導致患方對醫院的不信任。另外,社會上普遍開展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活動,使病人牢固樹立了“顧客是上帝”的觀念。病人及家屬認為自己花了錢,就該得到滿意的服務和療效,對醫療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理解,就要“討個說法”,甚至經濟賠償。由于護士是醫療活動的“前哨兵”,與病人及家屬接觸時間最長,往往容易誘發病人的不滿情緒。
1.轉變服務觀念: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服務態度是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為病人服務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對護理人員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個人良好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要具有奉獻精神和敬業精神。時刻樹立起“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服務理念。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治療過程中提倡“微笑服務”,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使其在住院期間能夠理解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增進他們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急病人所急,在就診、檢查、搶救等環節上,前后銜接,主動積極,減少因服務意識欠缺而引發的護理糾紛。
2.強化細節服務:強化細節服務理念,牢固樹立安全服務意識。我院在狠抓護理質量的同時,注重培養對護士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護士的安全服務的警惕性,讓護士認識到自身的工作關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工作細節的一時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提高護士的認識水平,使護士自覺把細節服務貫穿于護理工作中,從而杜絕和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從被動受檢到主動參與,強化了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增強了做好護理安全工作的自覺性,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重視安全的良好環境,有力地保證了護理工作的質量。制定了質量檢查標準、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特殊用藥和檢查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安全輸液及輸血制度等,要求嚴格按標準實施。要求每個人認真履行職責,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形成人人參與、個個盡責的工作局面,從而使得護理質量大大提升。
3.合理調配人力資源:首先,護士長排班時注意新老護士合理搭配,以便遇到特殊情況互相配合。其次,根據不同護齡,安排不同的班次和工作任務,如有危重患者或患者較多時,可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實行彈性排班,以科學合理地利用人力資源。
4.熟練掌握護患溝通技能:落實事先告知患者制度,要在護理過程中尊重病人的權利,善于和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病人進行溝通,通過語言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別是病情變化快的病人,要使用病人和家屬易懂的語言。嚴格落實事先告知制度,盡可能向病人和家屬說明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注意事項及處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主動承擔風險義務。這樣才能減少護患矛盾。
5.注重人性化管理,提高其心理素質:青年護士上崗后,護士長要以關心、提醒、疏導、幫助、鼓勵、理解為主導。主動找青年護士談心,了解其心理狀態和需求。根據不同的特點給予幫助和指導,緩解其心理壓力,根據每個新護士不同特點為其配備適合的帶教指導老師,使其能合理安排工作,處理好人際關系,順利度過工作適應期。通過學習優秀護士的先進事例和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訓練自我調節能力,正確面對壓力與競爭,成功與挫折,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6.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增強護士的法律意識:法律不僅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保護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護士必須懂法、守法,才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才能自覺地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服務,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加強護理人員法制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認真學法、守法、用法,規范自己的護理行為,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護患雙方合法權利,降低護患糾紛。
7.規范收費、提供一日清單:為增加醫療服務透明度,對常用藥物及一般項目的收費標準進行公示,嚴格標準收費,實行微機聯網和一日清單制,及時向患者提供當日用藥及各種費用的信息。如病人有疑問,護士要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一旦發現多收費,一定要如實退還,并向病人或家屬道歉,真正做到讓患者明明白白消費,減少因賬目不清而引起的護患糾紛。
總之,護患糾紛的發生,給醫院和當事人造成了消極的影響。護理過失可直接導致病人的痛苦和生命安危。一旦出現事故,造成的損失將是無法挽回和彌補的。護理管理者要正確對待病人的投訴,認清護理投訴的根源所在,采取針對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應找準問題的實質,一方面,使當事人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失誤,從中吸取教訓;另一方面,要努力防止護患糾紛的擴大化、復雜化,化解矛盾,妥善解決,從而使消極影響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