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琰
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觀察
劉艷琰
目的探討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特征并研究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5例以及單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 分別稱為合并組及單純組, 收集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綜合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診斷以及治療效果等存在的差異性。結果肺部干濕啰音并存主要見于單純組, 而單純哮鳴音存在主要見于合并組,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組主要以咳喘為首發癥狀, 而單純組則主要以咳嗽為首發癥狀,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功能測定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敏感程度上, 合并組敏感度大于單純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干濕啰音并存為主, 而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常出現單純哮鳴音且變化復雜多變, 這些肺部聽診以及實驗室檢查項目、臨床資料分析等對于鑒別支氣管哮喘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一定的臨床診斷意義。
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觀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發病率高, 病死率高, 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1]。慢阻肺是一種呈進行性發展的慢性氣道阻塞性疾病, 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 不完全可逆, 最終發展成為Ⅱ型呼吸衰竭, 以肺部干濕啰音為主要臨床表現[2]。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高反應性的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 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且受環境影響[3]。支氣管哮喘常出現廣泛多變的氣流受限, 且呈可逆性, 以單純哮鳴音為主要臨床表現, 常引起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及咳嗽癥狀, 夜間發作多見, 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4]。
臨床上慢阻肺常合并支氣管哮喘, 使其癥狀和體征更加復雜及多樣化, 且兩種疾病具有很多相似的臨床表現, 這使得臨床診斷及鑒別慢阻肺合并支氣管哮喘存在很大的難度。探討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特征及其診斷與治療, 本研究小組對本院35例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40例單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間收治的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5例以及單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 分別稱為合并組及單純組。合并組中男21例, 女14例, 年齡48~76歲, 平均年齡(60.5±4.5)歲, 35例患者均符合支氣管哮喘合并慢阻肺的臨床表現, 肺功能表現出氣流受限, 但霧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療后, 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200 ml以上, 而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有明顯改變, 即FEV1%明顯改變, FEV1%明顯改變≥12%。單純組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齡51~80歲, 平均年齡(63.5±3.7)歲, 均符合2013年修訂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關于慢阻肺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其他呼吸系統及合并癥, 且均不存在氣胸、肺空洞、肺結核、近期大咯血等癥狀及體征。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分析, 綜合分析并對比合并組與單純組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首發癥狀、咳嗽、咳喘、哮鳴音、干濕啰音等)、實驗室診斷(FEV1、血常規、生化常規等)以及治療效果(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敏感性)方面存在的差異性。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肺部干濕啰音并存主要見于單純組, 而單純哮鳴音存在主要見于合并組,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組主要以咳喘為首發癥狀, 而單純組則主要以咳嗽為首發癥狀,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功能測定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敏感程度上, 合并組敏感度大于單純組,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支氣管哮喘和慢阻肺在臨床癥狀及體征方面有部分相似的現象, 常常兩種疾病合并存在。支氣管哮喘合并慢阻肺在臨床體征及輔助檢查等方面都與單純慢阻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鑒別起來比較困難。但支氣管哮喘合并慢阻肺者在疾病的嚴重程度、死亡風險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方案上都比單純性慢阻肺要復雜一些。目前, 鑒別支氣管哮喘合并慢阻肺與單純慢阻肺已成為臨床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5]。支氣管哮喘合并慢阻肺都存在氣流受限, 但慢阻肺的氣流受限表現為不完全可逆, 主要以小氣道為主;支氣管哮喘則表現為廣泛的可逆性氣流受限。肺功能檢查是判斷氣流受限的主要監測指標, 尤以FEV1為最重要, 其中支氣管舒張試驗對鑒別慢阻肺與支氣管哮喘有一定價值。在臨床工作中, 常由于患者不配合肺功能檢測, 中重度慢阻肺患者肺順應性較差,造成檢測結果的重復性不足[2]; 同時, 支氣管激發試驗有臨床風險存在, 患者在告知風險后的選擇, 使應用肺功能檢測鑒別兩者無差異或許與上述因素有一定關系。糖皮質激素對兩組治療后改善咳喘癥狀的敏感度不同, 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觀察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對兩者有一定的鑒別作用。
綜上所述, 慢阻肺以干濕啰音并存為主, 而支氣管哮喘合并慢阻肺者常出現單純哮鳴音且變化復雜多變, 這些肺部聽診以及實驗室檢查項目、臨床資料分析等對于鑒別支氣管哮喘是否合并慢阻肺具有一定的臨床診斷意義。
[1] 鐘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國.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1, 31(5):321-322.
[2] 張紅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現狀.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 8(8):206.
[3] 王洪霞, 劉春濤.支氣管哮喘相關基因CHI3L1的研究進展.中華哮喘雜志(電子版), 2012, 6(3):183-186.
[4] 辛曉峰.支氣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進展.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1, 34(2):137-139.
[5]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 年修訂版).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4(2):67-80.
2014-07-28]
471000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