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鋒
招商引資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作用探析
●薛鋒
招商引資被認為是推動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經濟發展能夠有效帶動財政收入的增加,因此招商引資被認為是提高財政收入的關鍵著力點。那么招商引資是否真的能提高財政收入?帶著這個問題,黑龍江省財政廳監督檢查局對XX縣、YY市招商引資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的結果不容樂觀。
招商引資是當地政府憑借其提供的土地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勞動力資源等吸引投資者在當地進行投資,通過雙方討價還價,達成利益交換的過程。
財政收入通常是指政府在一個財政年度內,為了推行國家政策、實現其職能、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而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籌集的無償貨幣資金總和。財政收入按照政府取得的形式不同進行分類,通常分為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國有資產收益、國債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招商引資主要是當地政府以優惠政策吸引外部或本區域內的企業在本地投資或再投資,企業在建設過程中主要向當地政府繳納土地出讓金等非稅收入,建成后,向當地政府繳納稅金等收入。由此可見,招商引資主要是通過增加稅收入和非稅收入等來影響財政收入。
現階段,各地都在抓招商引資,在招商引資的方式上,各地形成了類似的套路,如區域協作招商、主體招商、專業招商、駐點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委托招商、資源招商。關于獎勵與處罰政策,各地基本上貫徹了完成任務物質獎勵,完不成任務一票否決的方針。招商引資的政策,各地也都差不多,減免稅收、減免土地出讓金、幫助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等。
XX縣2010年至2012年收取招商引資企業增值稅5780萬元,其中本級1445萬元,中央級4335萬元;收取營業稅1449萬元,其中本級724.5萬元,省級724.5萬元;收取企業所得稅1820萬元,其中本級728萬元,中省級1092萬元;其它稅費7063萬元;土地出讓金8047萬元,其中本級6379.4萬元,省級1667.6萬元;本級收入合計16339.9萬元,中省級收入合計7819.1萬元。
XX縣2010年至2012年對招商企業返稅583.5萬元,實際返土地出讓金1703萬元,待返土地出讓金829萬元,三年投入工業園區建設約8000萬元,合計11115.5萬元,返還的財政收入占招商引資產生的本級財政總收入的68%。
XX縣2010年至2012年通過招商引資實際增加本級收入5224.4萬元,平均每年1741.5萬元。占三年本級稅收和基金收入的5.79%。
YY市2010年至2012年收取招商引資企業增值稅24072萬元,其中本級6018萬元,中央級18054萬元;收取營業稅615萬元,其中本級307.5萬元,省級307.5萬元;收取企業所得稅14516萬元,其中本級5806.4萬元,中省級8709.6萬元;其它稅費3062萬元;土地出讓金7345萬元,其中本級5839.3萬元,省級1505.7萬元;本級合計收入21033.17萬元,中省級收入28576.8萬元。
YY市2010年至2012年對招商企業返稅9925.94萬元,實際返土地出讓金1863萬元,三年投入工業園區建設約2363萬元,地方扶持企業資金2673萬元,合計16824.94萬元,返還的財政收入占招商引資產生的本級財政總收入的58.9%。
YY市2010年至2012年通過招商引資實際增加本級收入4208.23萬元,平均每年1402.7萬元。占三年本級稅收和基金收入的5%。
1、能夠增加中央和省級收入。從上述兩個實例看出XX縣完成中省級收入7819.1萬元,YY市完成中省級收入28576.8萬元,也就是說上一級收入可以保障。
2、地方也能有一定的財政收入。例如XX縣2010年至2012年通過招商引資實際增加本級財政收入5224.4萬元,YY市2010年至2012年通過招商引資實際增加本級財政收入4208.23萬元。
3、可以帶動地方就業。招商引資通過引進新的企業和新的項目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崗位,保持了社會穩定。
1、違反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招商引資作為政府行為,關鍵要看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具體內容。目前,各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多以減免稅收和減免土地出讓金為代價,這與國家有關政策相背離。2012年國家審計署在對18個省區市的54個縣財政性資金進行審計調查后,在審計報告中提到“審計調查的54個縣中,有53個縣2008年至2011年出臺了221份與國家政策明顯相悖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文件,以財政支出方式變相減免應征繳的財政性收入70.43億元,其中2011年變相免征33.36億元,相當于其當年一般預算收入的5.81%”。
2、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不大。招商引資產生的財政收入占比較低,此次調研的兩個市縣招商引資產生的財政收入占本級稅收和基金收入總額都在5%左右。
3、虛增財政收入。返回給企業的收入基本可以認定為虛增收入,應占本級收入的50%以上。虛增收入的不良后果是收入增長了,實際可支配財力卻沒有很大的增加,長期下去就像滾雪球,虛增越來越大,支付能力越來越弱。
4、惡性競爭導致財政收入進一步減少。現在全國范圍的招商引資熱潮仍在繼續,就像房地產市場一樣,基本上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而賣方是各地的地方政府,而買方就是有投資需求和有投資能力的企業和個人,賣方賣的“東西”都一樣,就是地方讓利,各地方政府拼地價,比稅收減免,拼誰更優惠等等,為了爭奪優質的企業資源,在許多縣市還活躍著一些來自各地的“招商游擊隊”。他們懷揣著更加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行蹤隱蔽,盡量避開當地政府的視線,時常到當地優質企業“敲門招商”。不同縣市招商引資的競爭壓低了土地價格,爭取到了稅收優惠,而由此產生的缺口只能由地方財政補貼。惡性競爭的結果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經濟社會發展也深受影響。例如某市龍頭企業已過政策優惠期,但當地政府還不得不繼續讓該企業享受優惠政策,否則,企業有可能被其它市縣挖走,即使是這樣,該企業總部也已經被鄰近的某市挖走。
5、招商引資中的環境污染或將成為未來財政買單的又一重要支出。某些地方官員為了完成GDP指標,競相降低環保門檻,致使那些在環保要求比較嚴格的地方存在不下去的企業,轉移到了黑龍江,使得個別地方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對群眾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和危害。黑龍江目前是全國僅有的未受污染的綠色糧食種植區,有著千頃耕地、萬畝良田,如果一旦遭受污染,可能是招商引資的收入百倍、千倍都無法彌補的。
6、招商引資中的土地浪費間接的造成財政收入降低。調研中發現兩個市縣中都存在一些招商引資企業由于種種原因,在工業園區中大量占地,未投入生產經營,造成了大量園區土地浪費,不僅導致了財政投入園區成本無法收回,還使得園區土地不能產生其應有的效益。例如,某食品有限公司項目建設期為2008年至2009年,在園區內占用大量土地,至今未對地方財政做出貢獻。再如某市中鐵集裝箱有限責任公司的集裝箱中心站建設項目,其建設期為2010年至2011年,但項目至今仍未完成,未向當地財政繳納任何稅收,該項目占用工業園區資源,未對當地財政未產生任何貢獻。
從上述分析看出招商引資有利有弊,我們應客觀、全面地認識招商引資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既不能認為招商引資弊大于利,而將其一棍子打死,全面停止執行,也不能認為招商引資利大于弊,而忽略了其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弊端。
現行的考核體制中,由于要完成GDP增長指標,各地將招商引資項目投資規模作為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一項,是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從而造成一些地方不顧項目質量,盲目上項目、求規模、求數量。依據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中“政績考核要突出科學發展導向,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加大環境保護指標權重,對限制開發區域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的規定精神,建議盡快落實,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不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科學分析GDP增長指標及招商引資項目在地方領導政績考核中所占比重,允許一些糧食主產區等地方GDP零增長或負增長,做大做強主業,以避免短期行為對地方長遠發展造成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于各地政府將招商引資項目投資規模作為政績考核的硬性指標,導致一些地方為完成指標互挖墻腳,相互拆臺,形成惡性競爭。一些不法企業鉆了空子,利用地方領導急于引資的心態,取得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優惠,看似通過招商引資,財政收入增幅較大,實際上經濟數據失真,虛增了財政收入。建議由省級人民政府收回招商引資政策制定權力,不允許各地方政府自行出臺招商引資政策,避免惡性競爭,增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
由于農業主產區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但繳納的各方面稅收卻很有限,不能形成較高的財政收入,但具有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也能成為稅收的重要來源,可以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積極引進農業培育為特色的創稅企業。例如,建設一批上規模、高標準的農業龍頭和種養殖基地企業,投入資金及資源發展如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農家樂等,提高農產品的多重增值創稅能力,培育新的農業稅收財源增長點。

在一些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應當大力發展無污染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把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作為財政增收的突破口。
黑龍江省財政廳監督檢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