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秀娟
摘 要:面對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的種種難題,學術沙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學平臺,在研究生教學實踐中已有大量的成功范例。學術沙龍具有開辟學術交流平臺、提升研究生綜合學術素養、營造良好學風等教育功能。為使學術沙龍活動高效進行,應保證活動前的精心準備,活動中的科學操控,活動后的全面總結。
關鍵詞:學術沙龍;研究生教學;學術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77-02
當前,研究生招生、教學正趨向于“本科化”,大量學生,大班授課,而且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這勢必違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更嚴重的是,有些院系每個導師一年要收十個左右的新生,算上往屆學生,同時指導學生就有二三十個之多。面對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沒有良好的教學方法很難完成。“學術沙龍”活動就是較好的教學方式之一[1],可引入研究生教學、指導工作中,為培養優秀的研究生助力。
一、學術沙龍與研究生教學實踐
沙龍初為國外的一種社交形式,后被科學家用于學術研討平臺,此為學術沙龍。學術沙龍具有互動性、平等性、創新性、開放性、多元性、經濟性、科學性等特性,它便于小群體交流,有利于學科、學派的孕育,推進科學的發展,促進科研人才的培養。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學術沙龍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里,組織有相關知識背景且有一定學緣關系的師生、學者,圍繞一定的主題展開討論,平等交流,從而創生新思想、新方法,構建學術能力的教學互動活動。學術沙龍豐富多樣,可為學術論壇、學術讀書會、學術茶話會等多種形式。沙龍活動組織簡單易行,活動時間可根據參與者靈活安排,課余、晚上、周末均可考慮,活動場所也要求不高,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室、普通會議室、多媒體會議室皆可,室外廣場、公園空地也可進行。學術沙龍可作為研究生培養的長效機制。
國內研究生教學實踐中不乏學術沙龍式的優秀范例,首當其沖應屬教育家潘懋元先生的周六家庭學術沙龍[2],這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學者,沙龍活動讓他們終身受益。在潘先生的引領下,廈門大學的劉海峰教授、鄔大光教授、謝作栩教授等紛紛開起了自己的周末學術沙龍,且各具特色,成為廈門大學高教所一種寶貴的學術傳統。華中理工大學科技哲學專業科技編輯方向的研究生教學中采用學術沙龍這種教學形式,達到了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目標,且學術成果頗豐,兩年的實踐證明,這是研究生培養的一種好形式[3]。暨南大學文學院古籍所、歷史系的湯開建、馬明達和王顴三位教授創辦的“史學沙龍”、中南財政政法大學的“曉南縱橫”學術沙龍也是沙龍教學的良好例證。此外,黑龍江大學黃忠廉教授創辦的翻譯沙龍也是學術沙龍教學的成功范例,2009年創辦至今已開辦了34期,為研究生學術能力構建提供了平臺,培養了8名博士研究生和30多名碩士研究生,多名學生申得國家級、省級及其他課題,幾乎每名學生都有論文發表,其中多篇為核心、重要期刊。上述多種形式、風格各異的沙龍活動不僅限于研究生范圍,下涉本科,上及青年教師、研究人員,甚至中老年教師和學者。可見,學術沙龍是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學方式。
二、學術沙龍的研究生教育功能
學術沙龍是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錘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術沙龍具有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功能,是達到研究生教育智能目標——創造性能力的有效平臺。
(一)開辟學術交流平臺
研究生自學能力強,專業知識豐富,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知識的輸入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觀點與思想的交換和輸出逐漸成為他們的主要需求。學術沙龍正可滿足他們的交流欲望,從而升華他們現有的知識。學術沙龍是導師與學生面授的重要平臺,這里學生可直接得到導師對自己的教誨,同時也可借鑒導師對其他學生的指點,這種集體培養方式效率極高。另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樣可形成知識互補,促進新觀點的產生。學生之間會逐漸形成競爭意識,相互帶動,努力向前。
(二)提升綜合學術素養
學術沙龍可全方位構建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敏銳的現象觀察能力,邏輯的問題分析能力,科學的難題解決能力,全面的成果呈現能力。沙龍前、沙龍進行時、沙龍后,學生都要保持敏銳的現象觀察心理,從材料中、他人演講中、與他人交流中發現問題,時刻為新的交流作準備。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借助沙龍活動逐漸形成和提升,可比較師友分析問題的思路,為我所用。研究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重要環節,沙龍中師友解決問題的思路,探討中的不同見解,都為研究生解決問題提供了方法借鑒。沙龍對研究生成果呈現能力的培養功能尤為突出。為準備沙龍,學生要將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形成大綱或文章,這是思想的書面呈現;為沙龍演講,學生需將上述思想用現代設備呈現,同時練習口頭表達和辯論;為沙龍總結,學生又需海納百川,在匯入他人建議的基礎上升華自己的觀點,并與師友共享。
(三)營造良好學風
學術沙龍是導師為首的小群體活動,師生之間存在一種交流、互學、互補、互助、滲透的關系,因有導師、學長的言傳身教和正確引導,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師生團隊中可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
三、學術沙龍的教學實踐策略
教學實踐中,學術沙龍活動為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應做好組織工作,調動主持人、發言人、點評人及聽眾的積極性,保證活動前的精心準備,活動中的科學操控,活動后的全面總結。
(一)學術沙龍的精心準備
參與者的精心準備是學術沙龍成果的前提。1.主持人的準備。主持人是沙龍的舵手,沙龍前兩周主持人就應在沙龍負責人(一般為導師)的協助下開始精心籌劃,使沙龍運行具有計劃性和組織性。主持人可以是導師自己,也可以是其他教師或學生。當然,為全方位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沙龍主持人最好由學生來擔任,而且是輪流制。主持人的準備工作涉及時間、地點、人員等多方面。沙龍時間應根據參加者的時間靈活安排,但最好在學期初經大家商議初定一個時間,如每月月初的第一個星期五晚六點,這樣參加者會有個心理預期。主持人在征求師友意見后將確定的沙龍時間提前一周通過短信、電子郵件、海報和校園網通知給有意參會者。學術沙龍場地依主題而定,最好采用圓桌會議室,并設置多媒體設備,便于參與者選擇多樣的表達形式,使沙龍的內容更豐富。主持人還應提前踩點,安排桌椅,調試設備,保證沙龍順利進行。沙龍前主持人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招募發言人,篩選主題發言內容,與沙龍負責人商議確定后同時間、地點一起通知大家。主持人本人還應準備開場發言、中間串詞、互動發言等內容,使沙龍運行流暢,氣氛輕松,主題鮮明。endprint
2.發言人的準備。發言人是沙龍的靈魂。發言人應針對某問題有獨特的觀點和清晰的思路,最好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或提綱,并制作可觀性強的PPT,以便于沙龍運行時與師友交流。發言人可以向師友提出求助的問題,也要作好回答師友疑問的準備。沙龍一般設2—3個主題發言人,每人30分鐘,包括與師友交流時間。發言人應精心準備沙龍發言,注意活動前自己演練,以便在規定時間內精彩展示全部內容。
3.點評人的準備。點評人大多為沙龍參與者中有觀點的師生。主持人提前將主題發言題目通知大家的目的就是為沙龍點評提供條件,使聽者有問可提,使參加者能真正討論問題,撞擊出火花。當然,為提高沙龍的學術水平,也可邀請某領域的專家或高水平的碩博研究生。他們自然會根據主題有些許準備,但沙龍參加者也期待他們的即興點評,給大家的研究工作提出寶貴意見。
(二)學術沙龍的科學操控
參與者的科學操控是學術沙龍有序運行的關鍵。
1.主持人的操控。主持人操控沙龍的運行。主持人開場發言后要介紹嘉賓和參與者,告知發言人的發言順序,以便參加者重點關注感興趣的內容。發言人發言時主持人嚴格控制時間,避免發言超時影響下一位發言。發言人與師生互動時,主持人還要把握討論主題寬窄適度。主持人應有意識地調控沙龍氣氛,使大家輕松愉快地討論。串詞是主持人水平的體現,主持人承上啟下的串詞會使沙龍運行流暢。
2.發言人的操控。發言人經過沙龍前的精心準備,現場發言會做到張弛有度。發言人應提前到會場,將PPT拷入電腦中,并試運行無異常。發言時重點突出,多媒體使用熟練,語速適中,表情自然,為與師生互動預留合理的時間。互動時面對他人的質疑態度端正,認真回應,記錄師友的意見和建議。
3.點評人的操控。點評人認真聆聽發言人的演講,并針對發言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路,應暢所欲言,但不能偏離主題,也不能人身攻擊。點評人發言要適時、適度,避免重復,不能搶話。點評人還應做好筆記,記錄他人的好觀點和自己受到的啟發。
(三)學術沙龍的全面總結
總結是沙龍成果的初步體現。主持人總結整個沙龍的情況,發言人提升發言稿,點評人記錄心得。1.主持人的總結。主持人一方面要總結沙龍組織工作的成敗,為自己以后相關工作積累經驗,也為其他師友留下可借鑒之處。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主持人要總結出沙龍紀要,把發言人和互動者的主要觀點加以提煉,形成文字,通過電子郵箱發給與會者,并發布在校園網上。
2.發言人的總結。發言人一定從形式到內容認真總結自己的發言。從節奏把握到演講效果都應深刻總結,為日后參加更大的學術活動總結經驗。深刻的內容總結是發言人思想升華的重要環節。發言人通過與大家的互動一定會修正之前的一些觀點,而且會產生新的思路,之前的演講提綱會變成一篇文章,以前的文章會更進一步充實。
3.點評人的總結。點評人,特別是學生,不只是聽眾或觀眾,看看熱鬧,沙龍結束,一切過去。點評人在沙龍后應整理筆記,深入思考沙龍上的亮點,查閱資料深入研究受啟發之處。
綜上,在研究生培養“大班化”的環境下,學術沙龍是一種良好的研究生教學方式,可為優秀研究生培養創建平臺。國內不同形式的學術沙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應針對本校、本院系學生的特點,認真組織、精心策劃學術沙龍活動,主持人、發言人和點評人都積極參與,沙龍前準備充分、沙龍中討論充分、沙龍后總結充分。運行效率高的沙龍能夠明顯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忠華.論提高研究生學術沙龍活動學習效率的策略
[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
[2]肖海濤.試論師生學術共同體的構建——以潘懋元先生
的家庭學術沙龍為例[J].江蘇高教,2007,(5).
[3]楊志鋒,楊小復.學術沙龍——研究生培養的一種好形
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