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放+孫洪海+何丹鳳
摘 要:當前高校教學普遍存在人文缺失現象,導致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發展失衡。文章從人文視域審視工科化學教學,提出基于人文之道的“三性合一”理念構建工科化學教學模式;秉承“一承認、三尊重”原則,以“抓不變應變化”的方法運行教學模式,并指出該模式在課堂內外教學中的操作方法和程序。
關鍵詞:人文視域;工科化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35-02
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瓶頸問題不是知識和能力的欠缺,而是人文素質的缺失。有調查發現:73.53%的大學生價值觀趨于功利;72.29% 的大學生組織紀律觀念淡漠;60.08%的大學生陶醉網絡文化、漠視中國傳統文化;65.77% 的大學生思想消極、缺乏人生目標[1]。對此,溫家寶在2007 年5 月14 日視察同濟大學時,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觀點:“大學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教育是為了育人,教育應定位在文化領域內[2]。目前基于人文視域下研究大學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還不多見。為此,以工科化學教學為例進行探討,旨在補高校教學人文缺失之偏,探索“大學生命日新之德”的實踐路徑,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一、人文視域下工科化學教學的實質
《辭海》中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集中體現在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由此可理解人文包含“人化”和“化人”兩方面的含義。前者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后者是指通過教化使人成為之所以為人的活動。“人化”和“化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人化”是體,“化人”是用,用是通過體與外界的聯系而得以體現的。“人化”處在形而上“道”的層面,“化人”對應在形而下具體操作“器”的層面,正所謂道器不二,體用不二。
工科化學作為工科教學,在長期過分強調理性的科學主義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導致在形而下器的層面強調“去情感”、“去人化”、“去價值”的學科知識,使科學在人類發展中的雙刃性日益突出。在人文視域下考察工科化學教學,如前輩所述“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3]。“教育的過程是知識的交流過程,是心靈溝通的過程,更是生命對話的過程[4]。這就告誡我們要重視根植崇高道德的厚土,本著對人的終極關懷之心,在“道”的層面指導工科化學教學這一“器”的運用,“化人”與“人化”同步,促進師生身心和諧、社會和諧,使大學真正成為“培養完人”的園地[5]。
二、人文視域下“三性合一”工科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工科化學教學以知識、能力培養為器,實現培養“完人之道”,是人文視域下教學的崇高境界。實現這一境界離不開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有效的教學模式是發揮主渠道作用的關鍵。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工科化學教學由科學的教育觀轉向人文的教育觀,必然帶來教學模式的新構。作為新構的模式,尤其要注意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二是從微觀操作上要注意程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保證教學模式的順利運行。下面就構建原則和構建方法進行探討。
(一)教學模式構建的“一承認,三尊重”原則
1.“一承認”就是承認高等教育規律。高校教育規律是高校教育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本質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從根本上看,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與人的身心發展之間的矛盾是貫穿教育活動的基本矛盾、基本規律,高等教育中的矛盾都是由此派生出來,最終又復歸到這兩個基本規律中的。因此,承認高校教育教學規律,按規律辦事是新構教學模式的基礎。
2.“三尊重”是指尊重高校教育教學原則、尊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尊重教學大綱。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準則。因此,違背教學原則來構建教學模式無有是處。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藍圖,是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各課程的地位、作用。工科化學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課程,無論教學模式如何變化,其支持人才培養方案的本質是不變的,只有在尊重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下,新構教學模式才有意義。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一旦確定,圍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制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時數。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是支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具體課程內容的凝練,教學大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隨著人才培養方案變化而變動,是與時俱進靈活優選教學內容的依據。只有依據教學大綱優選教學內容,才能使課堂教學直指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目標。
(二)“三性合一”工科化學教學模式的構建方法
教學模式的本質是在一定教育觀指導下,大量教學實踐活動的理論概括,是將具體學科教學實踐的普遍規律升華為一般概念。具有依賴于具體學科而生,而又不涉及具體學科的特點。教學模式的形成離不開在具體學科中的實踐。工科化學 “三性合一”教學模式的構建,為尋求在具體學科教學中將普遍規律升華為一般概念提供可借鑒的方法。
“三性合一”工科化學教學模式指的是集工科化學的知識性、人文性和應用性為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本質在于科學處理變化中的不變與不變中的變化這對矛盾。抓住不變應對變化是構建該教學模式根本而簡潔的方法。構成教學模式不可或缺的要素有時間、空間、教學過程設計和實施,每個要素中都包含變與不變兩方面,不變的部分構成教學模式的框架,變化的部分構成活動程序。工科化學教學中不變的部分就是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和應用性的有機融合,即“三性合一”。課程的與時俱進性,是設計不同活動程序的依據,授課對象不同使得同一時間內不同空間的活動程序要有所調整,這就是模式的普適性。變化中的不變體現在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指向“三性合一”這一目標,不變中的變化體現在使授課對象達成“三性合一”的過程,因時空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三性合一”工科化學教學模式的實踐路徑
“三性合一”工科化學教學模式既是模式的框架,又是模式作用的預期結果,具有指導活動程序設計、導向和調節功能。活動程序設計是該模式行之有效的關鍵。
(一)“三性合一”課堂教學外程序設計
成功的課堂教學源于課堂之外的充分準備。因此,深入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關的環節至關重要。從時間的軸向上看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有四個時間點,課首、課前、課間和課后,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不涉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此時間點學生的興趣和無意注意占據主導地位,是人文性教育的最佳時間,是將化學與生活、與環境、與食品健康、與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及化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等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的最佳時機,可采用課首一寄語、課前一啟示、課間一視頻、課后一光盤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一模式行之有效。
(二)“三性合一”課堂教學程序設計
“三性合一”教學模式的原則,規定了課堂教學的知識性與應用性的特殊目標指向。模式中的知識性層面是教師的優勢部分,教學實踐中考慮的重點在于從“教會”到“會教”再到“善導”,這方面有成功的教學模式和諸多的教學方法可以借鑒,不多冗述。
應用層面是教師相對薄弱的環節,彌補的重點在于吃透人才培養方案,深入了解專業、行業人才需求走向,特別是針對本地區就業急需人才培養,在設計有效的問題教學法、解決企業面臨困境的調研法等教育方法時,充分考慮與身邊人文元素的融合,是 “三性合一”教學模式生命力的保證。
工科化學課堂教學中人文性的實現,是教師急需彌補的部分。教師人文觀念淡漠和人文素質缺失,是高校教育教學普遍存在人文缺失現象的要因。這是化人的根本,是必須要補的根本課程,有效的方法是,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根,正如楊叔子院士所言:“要尋根,要背靠五千多年,否則,勢必自我埋葬;要開放,要堅持三個方向,否則,必遭時代淘汰。”只有這樣才能長養教師的大愛之心,才能從具體的學科教學中,讓師生同感共悟人文的情懷,進而達到教學 先“化己”后“化人”,使學生80%的非智力因素發揮正能量,實現大學的完人教育。
綜上所述,人文視域下工科化學教學,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是前提,構建并有效運行“三性合一”教學模式是關鍵,“兩個抓住”即抓住形而上之道指導形而下之器,抓住變化中的不變是“三性合一”工科化學教學模式有效運行的根本,在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訓練中提高人文素質,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國陽.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策略[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楊叔子,余東升.大學的生命:日新之德[J].高等教育研
究,2008,(5).
[3]楊叔子.人文與科學交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J].
中國三峽,2011,(8).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96.
[5]吳立崗.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M].南寧:廣西教育出
版社,199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