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加油站的級別一直是按照加油站單站銷量大小來定的,一般分為5個級別,以月人均勞效10噸為一個級別(另加非油品銷售指標)。月人均勞效在50噸以上為1級站。也就是單站銷量越大的站級別越高,反之級別越低。于是形成了在大站里拿高工資、在小站里拿低工資的慣例。
但是這種老皇歷已不適應現在的管理體制了。大站銷量多用的人也更多,人均勞效不一定高。在小站里雖然銷量比不上大站那么高,但用的人少,人均勞效不一定會比大站低。因此,按人均勞效定級別目前已成為一種趨勢,現在很多地方的銷售企業都已采用了這種薪酬分配機制。
在最近銷售事業部召開的年度視頻工作會議上,張海潮副總裁講到:“今年在中國石化銷售系統內添站不增人,再減3萬人。”這就要求銷售企業必須提高人均勞效,所以加油站按人均勞效定級別已勢在必行。
湖北襄陽隆中加油站原有員工4人,年銷量在1000噸左右,按人均勞效定為4級站,站長和員工只能套4級站的工資標準。因銷量小工資低,沒人愿意在那里干。公司機關有一名女大學畢業生主動提出去當站長,要求把用工量降至2人,并把自己的丈夫調到了這個站,一家人吃住在站里,把年銷量提升到2500噸以上,超過了1級站的標準,成為整個襄陽石油人均勞效最高的站。再加上賣非油品收入,該站成了全公司收入最高的站。
隆中加油站的成功經驗就是少用人、多賣油,才能拿高工資。從今年1月起,襄陽石油就把隆中站的經驗作為典范,在全公司范圍內大力開展以人均勞效為中心的薪酬分配方案改革,尤其是將一批地處偏遠的小站改成夫妻站。同時利用自助加油的優勢,減少城區大站用人數量,提高人均勞效。此經驗已得到湖北省公司的贊賞,并準備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