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太
摘 要:學生差異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到均衡的發展,是當前信息技術教學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差異性分析;差異教學;教學策略
一、差異教學的定義
對于差異教學的定義,華國棟教授認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差異教學”實質謅議》中指出“差異教學”是在班集體教學中利用和照顧學生個體差異,建立在教育測查和診斷基礎上“保底不封頂”,促進學生最大發展為教學目標,多元化彈性組織管理的教學。差異教學就是關注某個學生或某組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教學,不是常見的班級授課形式,教師要針對學習者的需要做出響應性的反映。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的教師還應該了解學生的各種需要:開展團隊協作的需要;在某些技能上額外教學的需要;深入討論或了解某些問題的需要等,教師應積極地響應這些需要。實施差異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改變教學的速度、水平或方法以適應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興趣和
需要。
二、學生差異性分析
在一般的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如下一幕:任課教師布置一項任務,一部分同學按部就班認真作業;一部分同學很早就完成任務,有的玩游戲,有的瀏覽網頁,有的網上聊天。另一部分同學則經常犯簡單操作錯誤,任務一般一節課都完不成,有的同學甚至在任務沒完成的情況下玩些其他東西。這種場景是大多數信息技術教師頭疼的事情,雖然所有學科都會產生好、中、差的現象,這也是一種必然規律,但信息技術學科產生的差異似乎比其他學科更大一些、更明顯一些,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差異究竟在哪些地方呢?經過調查(以我學校為例),我發現學生的這種差異一般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操作技能的差異
我校高中學生來自不同的鄉鎮,對于來自貧困家庭并且在小學、初中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的學生來講,他們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電腦,相應的這類學生的基礎就很差,動手能力就會比其他學生弱。平時動手操作多一些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學習中就占有一定的優勢。
2.學習興趣的差異
信息技術是一門比較強調動手操作的課程,一般來說男生對信息技術課會比較感興趣,而興趣的不同就會產生學習動機以及方式的不同,一般學生碰到感興趣的,就會認真地去聽講,積極鉆研;而不感興趣的內容他就會很隨便,比如老師在講課他卻在偷偷玩游戲等。
3.學習態度的差異
學習態度的差異一般來自三個方面:(1)家庭經濟條件不同
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態度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態度要明顯比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好;(2)從總體調查結果看,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態度明顯比父母學歷水平低的學生好;(3)認知水平
以及價值觀的差異:比如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認為在高中階段沒必要在信息技術課上浪費時間,努力上好也對高考沒有任何價值,因此,這一部分同學來上信息技術課的目的只是為了學習之余消遣玩游戲。
三、差異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一方面要照顧大多數中等生,另一方面又不能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上有學不到東西的感覺,還要讓后進生有所進步,能夠完成一些課堂上的練習,這就是擺在大多數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那么,該如何開展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采取怎樣的教學手段來完成以上的教學目標?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做法:
1.通過表揚和鼓勵,激發學習積極性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謂良言就是鼓勵、表揚以及關心的話,而表揚和鼓勵就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這種激勵方法對于信息技術的教學尤為重要。因為信息技術課的知識抽象,操作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因此,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生活中盡力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哪怕這困難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往往能大大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高一入學的時候,我以幾十個計算機能力不同的學生為對象進行試驗,第一類學生,以前有接觸過信息技術而且基礎能力較強。這些學生我對他們的表揚激勵比較少;第二類學生,雖然入學測試摸底的時候信息技術能力比較弱,但我在平時教學以及日常生活中一般會給他們鼓勵和表揚,并對其寄予積極的期望。一個學期后,第二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進步的幅度明顯大于第一類,甚至有的學生到了高二的時候,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超過了第一類學生,可見表揚和鼓勵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有重要作用的。
2.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發展上都達到符合他最近發展區域內實際的學習可能性的水平
對于學生之間信息技能和基礎的差異,采用任務驅動式組織課堂教學,將課堂教學的過程分為基本技能學習階段以及作品設計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我一般會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實施任務分層,讓學生分層達標。一般是將一個總目標分成若干個小目標,讓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多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完成這些小任務來達到完成總的學習目標的目的。例如,高一的信息技術基礎課中,在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小節就涉及素材的采集、圖片與文本的加工、動畫的構思與設計、聲音的處理與加工、視頻的處理、作品的集成與發布等教學內容。我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制作好的多媒體作品《革命先驅——孫中山》并提出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先考慮多媒體制作所涉及的理論知識、操作方法與技能以及相關的擴展知識的連接。然后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多個比較小的任務:圖片的處理與合成;文本的處理與加工;動畫的構思與制作;聲音視頻的處理與加工;作品集成等多個小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地去完成。進一步為那些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獨立設計、創作奠定一定的基礎。其結果便是同時兼顧了不同操作技能的同學,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一定提高。
3.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同學生之間的互動
互動可以表現為小組協作,也可以表現為優生和后進生之間的互助。盡量不定時地安排一些二人合作(特別是基礎較好和基礎較差的混合),多人學習小組協作的學習任務,盡量把基礎水平不同的學生分在一個組中,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從而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全班的共同提高。小組協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基礎能力較強的可以充分發揮其特長,施展其才能,基礎沒那么好的也能夠盡其所能。這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是一種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基礎好的學生動作快,完成任務早,教師可以及時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幫助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協助他們完成任務,實踐證明同學間的“教學”效果要明顯優于師生間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同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明顯改善前面所提場景中的現象,可以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而不致造成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基礎好的學生在玩、基礎不好的學生也在玩的窘境。
4.利用課外興趣小組縮小差距
這也是彌補差異、縮短差距的有效方法之一。僅靠一周一節的信息技術課,很難縮短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我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課余活動時間,開設電腦興趣小組,讓基礎不好的學生基礎更扎實,讓基礎較好的同學興趣更濃。
5.個別輔導,特別是培養基礎較差學生的自學能力
由于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特別是基礎非常好的學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僅靠課堂教學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對于基礎特別差的學生,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查找原因、對癥下藥,從最基礎的操作開始,手把手教學,盡量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計算機基礎操作,并在這基礎上逐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好基礎較差學生的自學能力尤為重要,這是使他們跟上基礎好的學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總而言之,面對以上學生之間諸多的差異,在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采取差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要充分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立足學生的差異,滿足學生的個別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能得到充分發展,這也是改善目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現狀、全面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Heacox.D.差異教學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M].楊希潔,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3]姜智,華國棟.“差異教學”實質謅議.中國教育學刊,2004.
(作者單位 廣東省汕頭市棉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