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蓉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網絡融資平臺、眾籌股權融資、以電商平臺為基礎的大數據金融、金融搜索和網絡金融超市等模式。互聯網金融實現了時間和資金的碎片化管理,中間成本低、操作方便、且無交易門檻,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作為直接融資方式,互聯網金融改善了資本配置效率,但也加劇了銀行同業競爭,使資本流動空前加速,促進了金融“去中介化"和利率市場化,給銀行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改革與創新
一、互聯網金融對我國銀行業的挑戰
互聯網與利率市場化被認為是推動我國金融體系戰略性改革的重要力量,互聯網金融在發揮多數金融功能方面較傳統金融更加有效率,交易成本和風險成本都會更低,其發展壯大,會有助于直接融資占比的提高和金融結構的優化。互聯網金融是普惠金融,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作為直接融資平臺會部分替代銀行融資功能,加速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與銀行爭奪存款、融資客戶和中間渠成道業務,產生的“鯨魚效應”加劇了同業競爭和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沖擊了銀行的盈利模式。
1、促進金融脫媒,掙奪銀行資產 ,聯網金融的發展迫使傳統銀行面對金融加速脫媒的局面.即近年來由于信托貸款、委托貸款以及互聯網金融等形式的“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使得社會融資結構中人民幣貸款占比持續下降,直接金融和金融去中介化趨勢非常明顯。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影子銀行”體系和規模,加速了金融去中介化。
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機向各類支付業務的總體交易規模達到 17.9萬億元,同比增長 43.2%。而《中國 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 2013}則顯示,2013年 P2P貸款規模已達千億元。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雖然 P2P行業規模尚不大,但年增長速度超過 300%。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正在蠶食銀行的市場。正因為動了銀行的奶酶,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便受到傳統金融機構的指責和反擊。
互聯網金融引起資金脫媒和渠道脫媒,切斷了銀行與客戶的直接聯系,進一步造成客戶關系和信息脫媒。第三方支付對銀行結算業務有替代性,因為第三方支付比傳統銀行支付手段更加快捷和高效,大量資金在銀行體外循環,形成資金脫媒。依托互聯網平臺銷售理財產品,比銀行渠道更加便捷和高效,并使客戶獲得更加良好的體驗,侵蝕了銀行中間業務,形成渠道脫媒和客戶黠性下降,致使存款搬家。如 2014年一季度我國銀行業存款搬家規模達 9400億元,同期余額寶規模達 5000億元,業內普遍認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是存款搬家的幕后推手。存款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存款搬家限制了銀行的貨幣創造功能和資產擴張規模,從而加大了流動性和期限錯配風險。渠道和資金脫媒附帶著客戶關系和信息脫媒,因為互聯網平臺掌握了大量本應由銀行掌握的客戶身份、賬戶和交易信息,使得銀行更加難以突破信息不對稱的束縛,難以保證資本和風險定價的準確性。
2、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沖擊銀行盈利模式。“影子銀行”游離于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基本不受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和利率限制,因此在利率管制的金融體系中“影子銀行”利率被認為是能夠反映資金借貸真實成本的市場利率。作為“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并基于透明、充分且對稱的信息,互聯網金融的借貸利率以市場機制形成互聯網金融是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推手。
2013年類余額寶互聯網金融產品引起了存款搬家,顛覆了銀行低息攬儲高息轉貸靠存貸利率差實現低成本信用擴張的生存環境,銀行被迫上調存款利率,使銀行的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以余額寶為例,上市之初 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 7%,現維持在 5%,是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 14-20倍和一年期定存利率的1. 66-2.33倍(活期和一年定存央行指導利率分別為 0.35%、3%)。互聯網金融產品一般實行 T+O的贖回模式,在高通脹形成銀行存款負利率條件下,居民自然會選擇互聯網金融產品而不是銀行存款。余額寶作為貨幣市場基金已累計分配收益 75億元,如果沒有余額寶這些收益仍將歸屬銀行,同期 16家上市銀行人民幣活期存款增速顯著下滑,利潤增速與 2013年相比下滑 2.5個百分點?;ヂ摼W金融的高收益和期限利益以及普惠性引起了存款搬家,存款搬家產生的“給魚效應”加劇了銀行同業競爭。貨幣市場對存款的爭奪提高了存款利率,資本市場對融資客戶的競爭使優質客戶貸款利率趨于下降,以市場供求為誘因的利率雙向波動有力推動了利率市場化,提升了資金配置效率,減少了金融扭曲。由于以銀行為中心的間接金融和貨幣流通存在貨幣乘數效應,因而銀行資產規模擴張出現數倍于存款負債的增加。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不再作為信用擴張的中介,資金流動脫離銀行在體外循環。金融脫媒和存款搬家造成負債減少。而負債減少會導致資產增速和規模相應下降,銀行盈利能力下降。傳統金融體系的結構性扭曲造成銀行對資金價格信號反應遲鈍和融資成本高,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客戶可以“用腳投票”,銀行“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二、目前現行銀行業稅制改革的研究
現行銀行稅制顯然已不能適應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的沖擊,具體表現為:銀行業稅制不合理,稅負偏重,銀行業的稅收負擔能力過度依賴利率管制政策。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大力進行銀行業稅制改革。
1、現行銀行業稅制不合理。目前,銀行業涉及的稅種多達十幾項(包括代扣代繳),即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車輛購置稅、契稅、土地增值稅,教育費附加,其中主要稅種是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見下表)。根據稅收中性理論,對銀行業征收流轉稅會扭曲貨幣資金配置效率。一直以來,我國社會融資高度依賴銀行貸款,過多過重的流轉稅負擔會促使銀行提高貸款利率,并通過資金流動轉嫁給存款人和貸款人等銀行客戶。加之營業稅不可扣除,其包含在融資成本中,從而干擾資本價格,不利于資本流動,扭曲資金配置效率,并從游、頭上加重宏觀稅負,違背稅收經濟效率和稅收中性原則。因此,大多數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士、荷蘭、波蘭、保加利亞、日本、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阿根廷等不對銀行業征收營業稅或者類似的稅收,一些國家則對銀行征增值稅,但僅對非主營金融業務征稅且稅率較低,對于主營金融業務則免征增值稅。如歐盟各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對銀行信貸、保險、證券、共同基金等主營金融業務免征增值稅(同時不能抵扣進項稅額)。我國對銀行征收高達 5%的營業稅,而且將所有利息收入(而不是存貸利息差額)和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全額作為稅基,稅基明顯過寬,不符合稅收中性原則和國際稅收慣例,削弱了我國銀行業在國際銀行業中的競爭力和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的生存能力。銀行業稅制不合理還表現在企業所得稅上,銀行一般風險準備金扣除比例過低,計提范圍過窄,核銷審批手續過繁。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金融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 [2012]5號)的規定,銀行一般風險準備金稅前扣除比例為 1%,且允許計提一般風險準備的資產僅限于貸款、抵押資產、貼現等債權和股權,不包括中間業務形成的表外資產,但保函、信用證等表外資產也是有潛在風險的銀行資產。一般風險準備金稅前扣除比例過低、計提資產范圍窄,不能完全覆蓋風險,導致銀行利潤虛增、所得稅多繳、資本充足率不真實和放大資產風險。
2、銀行業稅負偏高。目前,銀行業綜合稅負高于國內其他行業。從行業比較看, 2005~2012年間,金融業的營業稅與企業所得稅累計年均增長 33.5%,比工業、建筑業的主要稅種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超出了 17.8和 10 . 2個百分利率管制政策使實際利率偏低,表明對我國的儲蓄行為存在較高的隱性稅收,銀行獲得的隱性稅收收入提高了其盈利能力,對融資的結構性壟斷也使銀行稅收容易轉嫁,二者共同提高了銀行的稅收負擔能力。不合理的稅制和高稅負給銀行帶來的巨大成本可依靠政策紅利和稅收轉嫁來對沖,但銀行過度依賴利率管制政策和壟斷型社會融資結構,一旦政策紅利消失,稅收負擔會嚴重制約銀行的生存和盈利能力?;ヂ摼W金融的“鯨魚效應”加劇了銀行同業競爭,推動了利率市場化和融資渠道多元化,存貸差大幅縮小且波動幅度和頻率擴大。
與此同時,民營銀行的快速發展更使銀行同業競爭趨于白熱化。這都促使存貸款利率管制形成的歸屬銀行的隱性稅收紅利將逐漸消失,不折不扣的稅收收入效應會加重銀行的稅收負擔?;ヂ摼W金融推動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資本市場的自由競爭使稅收替代效應得以顯現。對銀行貸款利息收入開征營業稅引起的稅收轉嫁會提高貸款利息率,使部分企業選擇直接融資方式而不是從銀行貸款,銀行業所得稅也會提高貸款利率,減少貸款需求量。互聯網金融使銀行無法有效實現稅負轉嫁,不合理的稅制和過高稅負將嚴重侵蝕銀行利潤,銀行業稅制如不變革將成為其應對挑戰的稅法制度障礙。
參考文獻:
[1]尹龍,謝平,網絡銀行與電子貨幣·網絡會融理論初探.西南財經大學
[2]萬建華. 點伴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與未來金融業交局,新金融評論 (2012)
[3]張進,姚志國,網絡金融學.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