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怡 (江西財經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 330013)
上世紀80年代舞蹈普查列入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個舞種遺產,目前僅保留下來1389個,短短20多年間消失近37%。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瀕臨消亡的嚴峻威脅。為此,中國政府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3年文化部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具體要求,并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文化遺產日”。在學術研究領域,有學者從法律制度方面、非物質文化原真性和原生態保護理念、人文主義視角、生產性保護理念等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儺舞起源于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是上古原始宗教的產物,是宗教學、民俗學、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及藝術等多學科交叉的文化積層,被稱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至今仍流傳于廣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農村。婺源儺舞是江西儺文化的一條重要支脈,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外出表演的記載,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解放前呈“三十六儺舞,七十二獅班”的繁盛景象,目前只剩秋口鎮長徑村一個儺班,只在每年正月初二表演,其他各鄉已失傳。
調查小組在婺源縣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率97%,Cronbachα系數為0.945,各個維度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均在0.9以上,因而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借助統計分析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知:當地居民對婺源儺舞寄予情感依戀,并有強烈發展婺源儺舞的愿望。細分可知:女性情感依戀大于男性;年紀越大,情感依戀越強;居住時間越長,情感依戀越深;文化程度對儺舞的情感依戀程度不明顯;不同職業間差異較顯著,學生的感知項得分最高;收入情況對情感依戀程度關系不顯著。分析原因如下:
(一)傳承力量薄弱
目前,登記在冊的儺舞神班僅有長徑“驅儺神班”,有演員19人,可演節目24個。傳承主要集中在長徑村,由師傅帶徒弟,一代代口耳相傳,極度缺乏文字與影像資料的記載。隨著老一輩藝人年歲漸長,婺源儺舞技藝的傳承令人擔憂。在調研過程中,問及被訪者“是否參與儺舞表演”時,回答“否”的占96.67%,僅有4%的調查者表示參與過儺舞表演。可見,婺源儺舞表演的群眾參與度不高。
(二)傳播受眾有限
一方面,儺班減少,儺舞淡出婺源人的視野;另一方面,外地人甚至是外國人企圖竊取儺舞文物器具和文化,村民們在外絕口不提長徑婺儺。多重原因影響下,知道婺源儺舞的人漸少,甚至土生土長的婺源居民也有沒聽說過的。當被問及“您所知道的婺源儺舞表演所用到的道具”時,當地居民回答“不知道”的就占到27.58%,知道有斧頭的占55.18%,占10.34%的居民知道有羽毛,知道有弓、劍的都只占3.45%,而儺舞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一般有羽毛、斧頭、弓、劍和木棍。
(三)打造旅游特色愿望強烈。
保護和發展婺源儺舞不僅是對婺源民間文化的保護,也是一筆旅游資源財富。當地居民“對儺舞打造成旅游特色的看法”,86.2%表示支持。同時當地居民比較希望政府能介入到婺源儺舞的保護行動中,對于“當地政府在保護儺舞中的作用”,回答“領導者”“參與但不主導”“不干涉”和“其他”的分別占24.2%、34.5%、17.3%和24%。
(一)加大婺源儺舞保護力度和原真性維護。政府文化部門要把其保護工作放在一個重要地位,積極組織專家到基層進行儺舞文化收集整理,匯編成冊;同時重點扶持,加大投入,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完善保護法規,防止濫用、歪曲婺儺文化等損害其知識產權的現象發生。
(二)加強儺舞知識普及和宣傳。政府組織居民尤其是女性居民成立儺舞知識學習小組,邀請儺舞傳承人和表演者講學,普及和宣傳儺舞文化。其次,儺舞進課堂。儺舞民俗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從小培養當地民眾儺文化的地方認同感和自豪感,能引導民眾形成良好風氣。
(三)將儺舞改編成儺操、廣場舞等,提高群眾參與度。儺舞以走、跳為主,配合各種音樂或節奏進行,動作緩急有序,是一種全身性的有效健身形式。將儺舞改編成儺操、廣場舞等,既能健身健心提高公眾參與度,又能間接擴大儺文化影響力。
(四)將打造“儺文化旅游中心”和婺源旅游開發相結合。儺舞的新、奇、特具有突出的娛樂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往往使得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從而實現其旅游表演價值。政府可以借鑒江西南豐儺舞的開發經驗,打造婺源特色的“儺文化旅游中心”,開發儺面具、儺面折扇等工藝品,建立一批儺舞民俗村及觀光基地,提升旅游經濟軟實力。
[1]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M].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2003.
[3]陳江鴻,吳殊嵐.婺源儺舞藝術特色芻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