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貴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金峰鄉綜合文化站 浙江淳安 311701)
淳安古建筑保護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王柏貴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金峰鄉綜合文化站 浙江淳安 311701)
淳安歷史悠久,文化繁榮,先民們創造了燦爛的地域文明,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自1982年開始,我縣開展過三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1982、1985、2001年),加上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數據統計,全縣共有各類文物2000多處,單就保存下來的明、清時期的宗祠、民居、牌坊、戲臺、橋梁等古建筑,就達400多座之多,而目前大量沒有列為文保單位的古建筑,我們初步統計了一下有幾百幢之多
古建筑;保護;調查
分布在淳安鄉村的古祠堂、古民居都屬于徽派建筑,這些徽派古建筑的門樓、梁架上,大多刻有代表吉祥的三羊開泰,代表長壽的松鶴延年,代表富貴的鳳穿牡丹,此外還有獅子、麒麟、大象、孔雀、仙鶴、鯉魚、蝙蝠、鴛鴦等寓意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雕刻,以及代表儒家思想的二十四孝、耕讀漁樵和忠孝節義等經典故事。這些融磚、木、石雕為一體的“三雕”藝術,是淳安古民居建筑藝術的一個鮮明特征,形成了一種技藝獨特,氣韻生動,自成一體的建筑雕刻藝術風格。這些精美的雕刻所展示的是我們傳統的文化,我們的父輩、祖輩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耳濡目染,積習日久,儼然成為他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淳安歷史發展的見證,記錄了世事變遷的珍貴線索,不但是淳安歷史人文的一筆寶貴財富,同時對淳安縣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旅游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由于受諸多條件的限制,縣境內古建筑的保護工作沒有跟上,這些文物古跡的現狀令人擔憂,一方面破損程度嚴重,另一方面,周邊環境極差,亟需整治。絕大多數目前仍然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特別是近年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拆古建新的愿望非常強烈,這直接導致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古老建筑“大難臨頭”。再則江南汛期長,洪澇災害頻繁,而古建筑大多又年久失修,導致了1999年7月,縣級文保單位“瑯琯塔”就在風雨侵襲中倒塌;2002年3月縣級文保單位汾口鎮畹市“節烈坊”上半部構件又在風雨中倒塌(2004年4月已修復)。除此之外,像汾口鎮的“余氏家廳”“汪氏家廳”“松林廟”,魯村“節孝坊”,爐形村的“節孝坊”,楓樹嶺鎮唐代“銅山銅礦遺址摩崖石刻題記”,金峰鄉朱家村的“朱氏宗祠”,威坪鎮琴溪村的“王氏家廟”,屏門鄉的“鄭氏宗祠”等其他文保單位,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建筑或受潮腐爛,或坍塌廢棄,加上它們都零星散布在各個村莊,村里沒有能力修繕。
文物是歷史最可靠的見證,保護這些無言的歷史“見證人”,對于當今社會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意義,每損失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便留給我們一次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必須把搶救工作放在首位”的指導思想和對淳安古建筑、古民居的調查研究,我們設想對周圍環境破壞嚴重的單幢古建筑,且本身保存完好的,選擇部分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搬遷到一處實行異地集中保護,而對于古建筑保存較多,相聯成片的古村落,我們不提倡這樣的做法。
按照有關文物異地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文物保護單位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從文物保護真實性理念的角度來說,既不主張,也不鼓勵把古建筑異地遷移。因為,古建筑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本身,還在于建筑群周圍環境所形成的整體風貌,它周邊的環境也是構成文化價值的重要部分。但試想一下,如果政府要求非文保單位的業主負責保護,修繕又必須“不改變文物的原狀”,在沒有政府經費投入的前提下,這樣的要求可以說既無法律依據,也是不現實的。異地保護古建筑是就其本體而言,其他諸如地形、地貌、環境以及“堪輿”(陰陽風水),是無法復原的,無疑會丟失一部分與原生環境緊密相聯的信息,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承載這些信息的古建筑本體都將面臨消亡時,還有什么比異地集中保護更有意義的呢?
1.注重史實性,保護古建筑實體及歷史原貌。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歷史,有著自身的發展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當地的風俗習慣、建筑風格等各個方面,即人文環境。我們在修繕古建筑、改造古建筑以及遷建古建筑過程中,要尊重歷史事實,無論在設計風格還是在工藝材質上都要與原有建筑相吻合。
2.注重完整性,保護古建筑周邊的生態環境。與保護自然環境一樣,古建筑及相關文物資源的存續也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它是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的一部分。
3.注重科學性,將古建筑保護工作納入城鄉發展規劃。這與文物保護工作的“五納入”工作是相吻合的。其中主要體現在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在制定地方發展規劃和旅游發展規劃時,納入文物管理部門的意見。在古建筑保護區域改造工作中,在規劃方案編制時,先要聽取相關部門的文物保護意見。
1.建章立制,加強古建筑保護的制度建設。組建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文化文物統管,規劃、建設、土管、旅游、鄉鎮等單位參與的古建筑保護管理機構,在文物普查的基礎上,將一些保存完整,具有較高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筑,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文物保護法》的保護范圍,對未能納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實施掛牌保護。
2.加強宣傳、營造聲勢 ,增強全民保護意識。借助報刊、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意義,培養全民保護古建筑的意識,營造良好氛圍,使之形成一種社會風尚。
3.明確鄉鎮和村保護古建筑的職責。我縣古建筑大多數分布在鄉鎮,作為一級政府的鄉鎮,應切實重視古建筑的保護,成立專門的古建筑保護辦公室,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及時反映和聽取有關古建筑保護與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掌握古建筑的各種動態。
總之,保護我們的古建筑,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必然要求,我縣古建筑的數量位居杭州地區之首,它也是我縣文明史的歷史見證,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來看待我們的保護工作,使之在鄉村旅游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