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剛 (安慶市文化館 安徽安慶 246000)
新時期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
姚 剛 (安慶市文化館 安徽安慶 246000)
群眾文化是一項群眾自主參與、自我開發,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和知識需求為目的而開展的文化娛樂活動,具有培養現代人、教化現代人的功能與作用。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們就要從加強思想認識,切實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地位;多輪驅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群文隊伍;多方面保證資金投入,共建文化事業;針對不同受眾,不斷豐富群眾文化工作的內涵;挖掘特色傳統文化資源,建設安慶傳統文化特色;因地制宜、以城帶鄉,構建城鄉文化發展新格局六方面做起,,從而促使群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新時期,群眾文化;思想認識;群文隊伍;傳統文化特色;以城帶鄉
群眾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做好群眾文化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有利于陶冶群眾情操,提高全民素質,還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然而,當前群眾文化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認識不到位,隊伍素質不高等,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科技的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廣大群眾的精神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和明顯增強。這就對我們所從事的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群眾文化工作要想適應新時期的群眾要求,就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為了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群眾文化工作,各級政府應先從思想上對其加以重視,改變往日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態度,將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研究群眾的文化需要,從建設先進文化的高度來重新認識群眾文化工作。具體說來,需要做到“四個納入”,即要把群眾文化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管理責任制,并將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經費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此外,文化部門也應積極主動地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與支持,認真探索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注意運用各種工作機制和管理手段,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促進群眾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人才是關鍵。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將文化發展成果惠澤于民。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群文隊伍,我們可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強學習,定期培訓,打造一支專業文化隊伍。當前,群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服務意識參差不齊,影響了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打造一支專業的文化隊伍,一方面文化工作者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文化部門、文化館(站)也要對文化工作者定期進行業務培訓,邀請群文方面的專家學者授課,進而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定期對文化工作者進行必要的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納入年終考評。
2.挖掘各種人才資源,為群眾文化隊伍輸送新鮮“血液”。近年來,各地的民間文藝團隊越來越多,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人才保證。文化部門、文化館(站)應廣泛吸收社會各界人才,并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因勢利導,幫助群眾組建各類業余藝術團,從而充分發揮民間文藝團體、民間藝人和非職業文藝骨干的作用,增加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擴大社會影響面。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館(站)等專業文化機構要建立業余文藝指導組,以加強對民間文藝團隊和文化示范戶的業務指導,提高他們的活動質量。
群眾文化自身要生存和發展,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積累。政府除了要逐年加大資金投入外,也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社會各界人士、企事業單位捐款捐物,以共建文化事業。此外,文化館(站)也可開展一些有償活動,發展一些文化產業,如舉辦各種群眾文化藝術培訓班、開辦各種文化娛樂項目、舉辦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社團劇場演出等,根據群眾的接受能力收取一定的費用,從而在市場經濟規律下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雙豐收,繁榮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的受眾,雖然可以定義為普遍群眾,但是實際上又可以細分為很多不同類型,要想做好群眾文化工作,必須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不同的工作,不斷豐富群眾文化工作的內涵。主要措施包括:發揮群眾文化的和諧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予人以情緒上的激動、感覺上的快適以及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以達到心境平和,人際和睦;發揮群眾文化的精神調劑功能,調控參與者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方面所產生的效能;發揮群眾文化的宣泄情感功能,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為人們宣泄情感提供表現方式和途徑,體現人的自我價值;發揮群眾文化的娛樂功能,即通過人們參與群眾娛樂活動,在娛樂中得到積極的休息并調劑精神。
一是要嚴格保護文化遺址。文化遺產是財富,是名片,更是根基。要切實落實措施,加大投入,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水平。二是充分挖掘民間文化傳統,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認真搞好各類文化資源的普查和發掘,使這些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弘揚,延續歷史文化的文脈。三是整合我市人文資源,依托歷史人文優勢,提升我市知名度。重視發揮名人效應,樹立名人資源意識,實施名人帶動戰略,以名人提升我市品位。
1.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為城鄉群眾文化培育創造合適土壤。根據群眾居住特點,結合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創建“學習型”“科技型”“娛樂型”“信息型”等特色文化社區和示范戶,并以基層特色文化社區和示范戶為點,以點帶面,大膽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
2.以城帶鄉,以“團”帶“戶”,推進城鄉群眾文化聯動。在搞好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幾種文化形態建設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城市文化的導向、輻射作用。以城鎮文藝團體為依托, 充分利用農閑、集市、傳統節日和地方特色文化節日,舉辦城鄉群眾共同參與的歌詠、戲曲、舞龍、燈會、健身、游藝等深受群眾歡迎的文化活動。既要定期組織城鎮的文化團體送戲下鄉,又要讓農村的文化隊伍經常到城里來參加演出,讓城鄉文藝隊伍同臺獻藝,展現不同形態的文化魅力,滿足城鄉群眾的需求,豐富文化生活。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我們更需要從發展的高度認識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探索、研究,尋求更多有效的方法,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葛敏.新時期如何進一步繁榮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大陸橋視野,2008(05).
2.于曉梅.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工作[J].黑龍江史志,2008(13).
3.張艷娜.關于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12(18).
4.湯雨涵.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J].劇影月報,2012(02).
5.吳玉平.加強群眾文化建設 促進和諧社會構建[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