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建筑對民族文化傳播的意義
——以大理喜洲鎮白族民居為例
王璐璐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一個特定的民族建筑代表著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民族氣與生俱來的氣質和文脈,喜洲白族民居的藝術造型,是大理白族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縮影。本文分析大理喜洲鎮白族民居的造型及裝飾,以及其中蘊含的白族文化內涵,闡釋了建筑對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建筑;白族民居;文化傳播
建筑是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和民族風貌的窗口,建筑中的格局、材質、規律、裝飾、雕刻、繪畫等元素,就是傳播學中豐富多樣的非語言符號,在民族的內部和外界進行著信息的傳播與傳遞。其中,大理喜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就是民族文化集聚和傳播的典范。
談到大理喜洲的白族民居建筑,不得不說起這個地方的歷史和經濟文化。喜洲是隸屬大理市的一個歷史文化名鎮。自古以來,這個小鎮里商業發達、人才輩出,是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而至今依舊坐落在喜洲的一幢幢古樸而典雅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曾經見證了大理白族文化的輝煌歷史,它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瑰寶,也是中國少數民族民居建筑的代表。
喜洲自古以來基本上是農業經濟,地理環境背山面海,地勢并不開闊。但是,在這樣并不開闊的土地上,這里的人們卻用勇于開拓的精神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勞動和拼搏,創造出了繁榮的經濟,讓這座小鎮有著“商城”之稱,同時,它還賦有“富甲南滇”的美名。“喜洲自元代到明代就出現過一些著名的商家,到了清光緒年間,其商業到了大規模發展的時期,至民國已進入鼎盛時期,”1民族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喜洲還非常地重視文化教育,史載以來,這個地方就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有“二甲進士八十個,舉人貢生數不清”的俗語,而這樣的文化就凝固到一座座民居建筑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一些封建官宦和商人為了顯示自己祖上門第的地位,千方百計大興土木修牌坊建民居,把自己的家風地位及情趣審美等統統薈萃到民居建筑上。這一切,讓喜洲形成了今天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幢幢青瓦白墻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一進四院”等院落,徜徉于這個民族文化大觀園,仿佛置身于另一個歷史的時空。
作家老舍到了喜洲曾經說了這樣的話,“我想不起,在國內什么偏僻的地方,見過這么體面的市鎮。進到鎮里,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旁到處流著活水:一出門,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濁立即隨流而逝。街道很整齊,商店很多,有圖書館,館前立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貼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宮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畫柱。有許多祠堂,也都金碧輝煌”。大理白族民居是典型的文人式建筑,白族民居的文人式建筑,與傳統宮室建筑的威嚴、華麗,與市民建筑的拘謹、簡單、逼仄,與宗教建筑的莊嚴、肅穆、巍峨相比,白族民居文雅、莊重、疏朗、平易的建筑風格,正是文人精神的寫照。
“在白族民居建筑中,彰顯文人氣質的建筑特色有“三絕”:照壁、木雕和彩繪,它們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符號元素。”2“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代表性建筑樣式,并普遍地用與白族聚居區。它由一棟上下兩層三開間的正房和左右兩側各一棟上下兩層三開間的廂房,以及正房對面與兩廂相接的照壁組成。白色的照壁,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符號,是白族文化中創造的一個隱喻和圣潔境界。照壁通常以素白為底色,上面時常會有昭顯主人家風學識、情趣風格等的書畫題字,也有祈福闔家幸福吉祥的福字,同時還會請一些名家高手在照壁上題詩作畫,將主人風雅之態展現于居室。
木雕工藝是大理白族民居的一絕。大理白族尤其是白族文人非常喜歡用木雕裝飾居室,除了木雕門窗外,屋檐、梁枋等部位也用木雕裝飾。木雕門窗在民居中猶如一幅幅立體畫卷,正房門一般為六扇格子門,每扇分上中下三段,下段以淺浮雕圖案裝飾,上段或中段以上常用鏤雕工藝雕刻,使其透氣。圖案以“雅”取勝,并反映出“ 喜上眉梢”“年年有余”“松鶴延年”等寓意。
彩繪工藝又是白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有畫和圖案兩種。民居的外墻體、屋檐下部、大門門框周圍、正房和廂房接合處的跑馬轉角臺多體現為畫作。而大量的圖案則繪于墻體周邊,門框外部,檐廊梁枋等部位,圖案豐富、色彩明麗,起到較強的裝飾效果。傳統文人寄情山水自然,以琴、棋、書、畫、詩、歌、音律明志怡情,陶冶心靈的文化品性,在白族民居建筑的彩繪空間得到舒放,并成為白族人文精神中恒久的印證。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從明朝始到現在已有數百年歷史,它經歷了明清(1368——1911年)兩代累累戰事,而且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得以幸存了下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在保持繼承本民族建筑風格的同時,積極吸收中原漢族的建筑風格,并且還善于吸收國外的建筑藝術為我所用,去粗取精、用其長處,大理白族民居在主題結構上大量吸收中原文化,而裝飾則是本土文化最純粹的體現,無論是白墻青瓦中的自然風景水墨畫,還是典雅之筆的梅、蘭、竹、菊、松、鶴、雀,或細部精巧的雕刻,相對于漢式建筑的封閉規矩和莊重嚴肅、氣勢磅礴,白族民居始終是靈秀精巧、自由開放的江南氣質。這樣立足于本土又對外來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正是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群所蘊含的文化的真是寫照。可以這樣說, 大理白族民居從歷史走到今天,體現出民族文化在發展中的生生不息,它所走過的發展之路,是一條生命之路,,民族文化發展之路。
今天的喜洲街上,一大批明、清、民國及當代各時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群,深深地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史學家、藝術家、民俗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建筑學家。正是因為它是大理白族社會的縮影,透過這個縮影,人們才真正了解和認識了白族人民的昨天與今天。
注釋:
1.《大理風景名勝大全》,大理白族自治州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48頁.
2.趙勤著.《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