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彬 彭 強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0)
廣西民族服飾的色彩設計意識及教學傳承
張海彬 彭 強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0)
色彩除了是一種具體可感的藝術語言之外,也是一種設計符號。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族群區分的標志,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區,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服飾文化。特定的文化語境下將民間美術與設計基礎教學相結合,既能提升教學的效果,更能延伸和創新民族服飾色彩語言的運用。
廣西民族服飾;色彩設計;地域;象征;教學傳承
本文系2013廣西高等教育教改項目(2013JGB159) “基于廣西民間美術與文化生態的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和廣西教育廳2014人文項目“廣西民間美術生產性保護的本真性研究” 的成果。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族群區分的標志,廣西有壯、苗、侗、瑤等十余個世居民族,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服飾文化。廣西民族服飾在用料、款式、色彩、圖案、配飾、工藝上千姿百態,其中色彩以五彩斑斕的表征傳遞著民族的存在和思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審美取向和生活情趣。
廣西民族服飾以其獨特的設計與款式、豐富的色彩及富有意味的紋飾著稱于世,尤其是色彩的搭配,無論是鮮艷奪目還是素凈自然,獨立性和穩定性都很強。廣西民族服飾用單純表現豐富,直觀而整體,善于用有限來表展示無限,這一特色體現在色彩上就是突出色彩單純明快,講究的色塊對比與調和以及裝飾趣味。色相、明度和純度的對比都較強烈,為達到整體的協調,常使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彩相調節,洋溢著一種自然而又充沛的生命活力。如壯族服飾以黑、藍兩色作為主色,女裝一般穿黑色鑲邊衣褲,上穿黑色布褂,下著黑色寬腳褲,戴黑布頭巾包頭,富有簡潔的樸素美。但在鞋、帽、胸兜上則運用五色絲線繡上人物、鳥獸、花卉,等五花八門花紋,色彩斑斕,絢麗奪目。與整體素雅深沉的色調形成“統一中求對比,對比中求統一”的視覺效果。可以說,無論怎樣選擇和搭配色彩,最終都會依照均衡、和諧的審美標準進行,達到視覺上的協調。再如龍勝地區的瑤族常穿紅色繡花衣,被稱之為“紅瑤” 和生活在“桃花林中的民族”。成為瑤族中的一個特有的以色彩命名的支系。在所有的色系中,紅色最能激起人的情感,也最能表現人類最早的生命本能,紅瑤服飾以藍靛染織的黑色土布加刺繡紅色上衣為特點,紅色花邊沿頸口至前襟,雙側開衩,前面稍短后背略長,以大紅色為基調,淺紅、綠、紫、黃各色參與其間進行搭配。瑤家紅衣制作工序十分復雜,瑤族姑娘十二三歲就開始學習針線,到出嫁時針法、繡法都達到極為精湛的水平,一件精致的紅繡花衣作為嫁妝,往往需要一年的時間方能完成。廣西各民族在長期的服飾設計衍變中,逐步掌握了各種色彩的搭配與組合,進而發現了色彩借助于服飾這個載體的對比、變化與調和之美。
每一個民族的服飾色彩都是在本族群生活的具體環境中生成和發展的,從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來解析民族服飾色彩的設計,能夠更為清晰地看到其中所蘊藏的空間性和時間性內涵。北京服裝學院王蘊強教授曾專門從地理環境的視角分析過民族服飾色彩的成因,認為陽光照射、地理位置、溫度濕度、雨水雨量等因素都對民族服飾色彩造成深刻影響。而天津師范大學華梅教授則從地理、地形的角度來探討民族服飾色彩的設計,如高山、平地、海洋、江河等地理條件。人類在自然條件所提供的物質基礎中生存和發展,必然會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服飾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也必然彰顯地域環境的特質。廣西位于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與粵、滇、湘、黔等省相鄰,西北有大苗山、鳳凰山、貓兒山等,東北有越城嶺、海洋山、都龐嶺等,高山環繞。據統計境內海拔高于1500米的山峰有數十座,大多山體險峻,氣勢磅礴。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中,廣西少數民族生存環境惡劣,食物短缺,生活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少數民族的求生意愿極其強烈,服飾色彩與山地環境、農耕文化聯系緊密,自然界的生命循環體現在色彩的變幻之上,這已經不是視覺層面簡單的感受,而已成為民族心理的觀念所在。如廣西苗族的服飾色彩的設計就與祖先的遷徙路線相關,裙子下擺的條紋表現的是遷徒中經過的山川與河流,藍色代表水浪,紅色象征紅河,白色象征黑河,以“人—地—天—道—自然”五位一體的觀念來進行色彩的搭配。再如廣西山高嶺幽,在傳統山地生活的影響下,人的心境與大地自然本色相契合,逐步形成了廣西侗族服飾獨特的清冷色調。無論是大襟長褲,還是短衣短裙,多以單色布料為底布,再以彩色絲線作為點綴裝飾,或黑或青或藍,色彩淡雅明快,忌大紅大綠,注重原色和復色的互補,協調而統一,與大自然相融相依。在這里所說的地域環境,不僅包含地理狀況,還包括了的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廣西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區域,氣候溫熱,雨量充沛,因此廣西民族服飾多以以藍黑色短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充盈著自然的氣息,生動展現了各族人民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同時據調查,廣西民族服飾色彩的染料也絕大多數取材于自然,如植物有藍靛、茜草、薯良、紫藤、梔子、五倍子、野山柳、野杜鵑、板栗殼、稻稈、油麻稈、煙葉稈、綠條刺等,其他自然物有黃石、蜂蠟、牛血、鍋灰、石灰、土堿、皂礬、蛋清、皮膠等,染色工序繁多,過程極為復雜。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要讓這些抽象的元素外化需要借助于象征的表現手法,色彩天生就具有“表情”的特征,屬于有著象征內涵的事物。換言之,色彩能夠成為世間萬物的相關聯的紐帶,引發人們與現實物之間產生不同的聯想,民族服飾就是運用隱喻、暗示、烘托等手法, 借助色彩來激發人們的感受與想象,來表達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觀念。當色彩被賦予象征意義之后,它就不再單單是一種設計表達,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建立在對色彩直覺領悟的層面上,逐漸培養出一種約定俗成的的思維定勢。民族服飾的色彩象征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民眾長期的歷史生活中,由各種民俗思維堆積、重合及沉淀而成的。所謂“象征”是用有形事物表現抽象理念的一種設計方法,德國文化哲學創始人卡西爾說過:“人是象征的動物”,意即沒有象征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色彩作為一種激發機制,直接引起服飾設計的表現,通過象征讓人們進入主客互滲、物我合一的體驗狀態,讓色彩成為少數民族的第一外在標志和外人眼中的第一印象。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等三要素可以視為服飾設計的形式要素,而色彩所象征的神話、人事、傳說、圖騰、靈異等包含了少數民族的愿望祈求和情感宣泄。如廣西瑤族服飾常用紅、綠、黃、白、黑等五色,即所謂“好五色衣裳”,這“五色”作為一種設計符號,賦予了特殊的文化觀念與民族情感,形式之下是一個民族頑強而不屈的意識,以及瑤族先民對祖先、土地、自然、生存空間的膜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