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磊明 吳雨亭 祝 軍 (紅河學院 美術學院 云南蒙自 650011)
建水紫陶裝飾工藝技法研究
聶磊明 吳雨亭 祝 軍 (紅河學院 美術學院 云南蒙自 650011)
“工藝”是成就建水紫陶裝飾形態的基礎,在建水紫陶裝飾藝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通過泥料與裝飾、建水紫陶裝飾內容表現技法和材質特征表現技法等環節介紹了建水紫陶裝飾的主要工藝技法。
建水紫陶;裝飾工藝;技法研究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云南建水紫陶裝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課題論文
建水紫陶是云南較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之一,早在1953年,它就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列中國“四大名陶”之列。一件完美的紫陶工藝品必須由一個完美的創作構思、合理的原料配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細的制作技藝等共同打造,而其制作工藝中的裝飾工藝則是成就紫陶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
泥料是建水紫陶工藝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決定陶器裝飾藝術質量的關鍵性的第一步。建水紫陶陶土來自于碗窯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五彩山分布有七種顏色的泥土,這些彩泥土質細膩,呈膠泥狀,奇怪的是,這些泥土一量離開山體就會變得堅硬如石。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彩泥都是上好的陶土,只有那些顏色純正自然,土質細膩,純凈無雜質的優質、純正的彩泥,才能適應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藝流程,制作出精美絕倫的建水紫陶。
工匠們在取回的五彩陶土后,需要將泥土分顏色堆放曬干,將沙粒雜質挑揀干凈,然后敲碎,碎粒要顆粒均勻,最大不超過蠶豆大小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再經過篩,篩棄粗砂雜質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制成漿狀。經過攪拌淘洗,待含砂泥漿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只缸內作再次淘洗,濾去砂質。如此反復五、六次之后,讓已經是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的泥漿靜置于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干成泥。每次制陶之前,工匠們都要很仔細地配制不同顏色的陶土,因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顏色配制而成的,而不同顏色的陶土配制則決定了紫陶工藝品最后所呈現出來的色澤特征。如果選料的環節都沒有嚴謹的做到,就根本做不成真正的紫陶。
在將泥土進行靜置之后,工匠們需要用一種獨特的手法來揉搓陶泥,以便于把整塊陶泥中的氣泡趕出來,使泥料中的水分進一步均勻。根據師傅介紹,這種揉泥的方式類似揉面,雙手用力由內向外一層層地順序搓壓,每搓揉完一遍,都重新折卷成團后進行搓壓。揉泥的目的是為了使陶器在制作過程中保持適當的濕度與硬度,避免在坯胎上出現氣泡或雜質。
建水紫陶的裝飾內容集中國傳統書畫、陶印、民間吉祥圖案、民族元素圖案于一身,其表現技法也結合了書法、繪畫、篆刻、浮雕、鏤空、填刻等多種技藝,手法多樣,精彩紛呈,還常常利用泥料的色澤對比,表現出作品的形、神、氣、態。
建水紫陶裝飾藝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傳統的書畫藝術,在紫陶作品的裝飾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的以形寫意、借物言志,品味傳統藝術的意境美、內涵美。要將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再現于陶體之上,書法繪畫技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表現建水紫陶裝飾內容的基礎。可以說,任何一種裝飾題材都需要通過純熟的書畫技法來表現。中國傳統書畫技法中,筆法、章法、墨法缺一不可。書畫過程中既要考慮到作品的布局,又要考慮到運筆的輕重、快慢、偏正,墨色的濃淡相宜,更要考慮到的是書畫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氣質、情趣、學素、人品和意境。
由于建水紫陶的刻填要求在陶胚濕潤狀態下完成才能保證填泥于胚體充分吻合。因此,陶器表面的書畫墨稿亦必須在濕潤狀態下手繪完成。到目前為止,建水紫陶的裝飾技法中,尚無可替代書法繪畫技法的辦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獨特的人文語式,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質及所表現物象的神形具備,又要兼顧陶胚的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下的柔糯特性。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沖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其魅力在于更多的體現在與陶器渾為一體而又獨具唯一性的文化氣息方面所以,在建水紫陶裝飾內容的表現過程中,書畫繪制的步驟通常需要由具有一定技法功底的藝術家來完成,否則繪制出來的作品有形而無神,失去了其精髓之所在。
一般來說,建水紫陶的裝飾不宜太多太繁,塊面不能太大太多太繁,筆刻線條的質量在刻填時不容易保證,塊面太大在作刻處理時則容易損傷坯體。
對陶胚落墨后,藝人即將按照濕胚上的墨跡雕刻成模,隨形賦色填敷各種色泥。這一技法稱為填刻。填刻技法是繼書畫之后,表現紫陶裝飾內容的第二個步驟。
在刻模的過程中,工匠通常將傘骨的一端打磨為長約1.5厘米的斜狀刃口,刻坯時首先沿著坯體上墨跡兩側的邊緣作垂直刻劃,然后逐點切挑,直至將有墨跡的部分全部去除。較細的墨線則用對折的刻刀直接將泥挑出。刻坯需要考慮填泥時的多少以及燒成后打磨時造成的損失,因而,刻坯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照葫蘆畫瓢”的過程,而是整個裝飾工藝的重要創作過程1。
傳統上填泥的泥土是利用天然陶土中的紅、白二色泥料,而隨著紫陶裝飾藝術內容多樣化的發展,現在的紫陶裝飾中,藝人們利用多種色劑與泥土混合搭配,制作出了更多色彩豐富的泥料。在填泥過程中,工匠們需要用鐵片將色泥拍嵌凹槽內,并將色泥抹平、壓緊。填泥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由于填泥的濕度與胚體濕度不同,干燥過程中的收縮性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經過多次填壓,使填泥與刻模充分粘合、渾為一體。由于填泥的泥料成分和陶料不一樣,所以要注意泥料的比例,濕度,以免在燒制過程中導致填泥膨脹突出或凹陷陶面。
值得一提的是,刻模經過填泥、修胚、風干、焙燒、打磨拋光后,因泥料縮水的細微變異和填壓、修胚、打磨過程中無意識的對線條邊沿的磕碰,線條會呈現好似千年銹蝕風化的肌理變化,使線條變的高古而蒼茫,顯露出一種金石之氣的自然古拙。同時,填泥在經過后期無意識的填壓工序和不同燒成氣氛高溫焙燒,會呈現出一些非人為的色調和圖案的奇妙變化,幻化出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藝術效果。只有熟悉泥料性能的人,才能熟練掌握填泥的工藝技能。
建水紫陶裝飾藝術中最具特色的“殘貼”裝飾及“淡艷”裝飾都是通過填刻工藝來完成的。泥料色彩的調制,填泥色彩的搭配、填刻泥土的深淺及力度直接決定了作品的層次感及色彩感。
除了最具特色的填刻技法,建水紫陶裝飾圖案的表現方法還有鏤空、浮雕、圓雕、鑲嵌幾種。
鏤空是較為華麗的一種裝飾技法,它是要刻掉裝飾圖案中形象以外的虛體部分,形成透空的紋樣,使得裝飾內容通透、靈動、更具空間感。紫陶工藝品由于要保證其使用功能,需要有內外兩層才能使用鏤空圖案裝飾,這更加考驗工匠的技術功底。
浮雕及圓雕則是為了表現紫陶工藝品當中的立體裝飾圖案。一般來說,浮雕的工序要較為簡單,它只需刻畫出作品正面和側面的形態特征,用泥捏出大體形態后,修修補補就能成型。與浮雕相比,圓雕就顯得困難得多,工匠需要用手和工具一起來塑造形體。由于圓雕是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適合于多角度欣賞的、完全表現作品三維立體形態的雕塑,在雕刻成型過程中,作者還需要全面了解塑造物各個面的形態特征及整體結構,這樣才能精確如實地塑造出立體圖案各個面的形態特征。
鑲嵌工藝指的是把裝飾材料嵌入陶體內的一種方法,在紫陶的鑲嵌裝飾中,最常見的就是玉石的鑲嵌。紫陶工藝品中的玉石鑲嵌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裝飾布局,在陶體表面需要鑲嵌的部位留下一個凹槽,將玉石鑲嵌于其中,另一種是將陶體鏤空,用絲線將玉石固定在需要鑲嵌的鏤空部分。玉石的鑲嵌賦予了紫陶工藝品更加豐富的材質美感及觀賞價值。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紫陶工藝品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開始出現了將個舊錫工藝與建水紫陶相結合的裝飾技法,錫陶結合主要有鑲錫與嵌錫兩種工藝。鑲錫工藝主要是在紫陶的瓶口、把手、壺底等部位鑲上錫工藝的裝飾部件,將紫陶的樸素與錫工藝的精巧形成視覺上的對比;嵌錫工藝主要是在器形的表面裝飾區域刻出凹槽,經過燒制以后再把錫融化后嵌入凹槽,最后打磨成型。紫陶文化與錫文化的結合,既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又具有鮮明的地域代表性,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藝術美感。
“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是對建水紫陶材質特征的描述,從建水紫陶的材質表現來看,其材質特征除了如膏如脂、光潔明亮之外,還在于其能夠表現出暗紅、白、灰、棕、褐、黑等不同的色澤。而這些材質特征的表現,則是通過燒制、打磨等工藝來完成的。
建水紫陶的燒成溫度要求在1200℃左右,傳統燒制建水紫陶的爐窯稱為龍窯。龍窯呈豎臥狀依山勢由低向高逐臺而建,窯內點火燃燒后,窯膛內形成了一個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燒成氣氛。紫陶陶胚內所含的各種成分在不同的火溫和窯氣下會呈現不同的還原結構和還原色彩。憑經驗推算,龍窯的成品率只在70%以下,比不上現代化的氣化窯,但龍窯有它的魅力。當龍窯窯膛溫度達到1200度的時候,紫陶呈色就會出現奇異的窯變,或黑或絳或紅紫相間,出現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窯變后的建水陶色彩像云彩一樣神秘而又捉摸不定。一代一代的建水工匠,一次次點燃窯火,一次次夢想著神秘的窯變,將這種獨特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則土氣”是建水紫陶的燒制火候的形容,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陶土的獨特性,要求的窯火溫度需要在1000到1150攝氏度之間,所以陶器在窯里擺放的位置致關重要關鍵,因為窯內的溫度并不是均勻的,為充分利用窯溫,工藝師們需要根據器形大小及對溫度的不同要求擺放陶器,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窯溫。每個工匠在窯內擺放陶器時都有自己的訣竅,并且從不輕易告訴別人。
陶器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藝師對火候的把握與調控,故有七分人工三分火成之說。現在的建水紫陶生產中,窯工們不僅能根據器物的需要,通過控制溫度等手段,燒制出紅、紫、黑、白四種不同質感的陶器。由于建水紫陶是不施釉的,胎體在烈火中發生了性質的改變和顏色的變化,從而產生出色彩斑斕的變化,這種特殊的色彩被稱為窯變。產生窯變的建水陶是建水窯燒制過程中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重要特色,也是整個建水紫陶制作工藝中最為耗時耗工的部分。建水陶泥質細膩無砂,通過磨制工藝即可獲得器物表面啞光、亮光和鏡面光等不同的質感效果。傳統建水陶的磨制工藝分為去火皮、去絲和拋光三個部分。
(1)去火皮
陶器燒制完成后,表面粗糙、質堅如鐵,并有一層金屬光澤,此即是“火皮”。要去除這一道光澤,工匠們首先要將陶器置于慢輪之上,再用河砂將陶器填充壓實,最后轉動輪車盤打磨,去調陶器外面燒結的痕跡,這道工藝看似簡單,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劃傷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為泡影。
(2)去絲
去絲指的是將去火皮之后器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跡進一步打磨干凈的過程。去絲需要用厚布蘸水,加上村邊河里的細沙來打磨。經過打磨之后,紫陶陶體的本色以及裝飾圖案會逐漸清晰起來,顯現出溫潤的質感,去絲后的紫陶工藝品即可呈現出啞光的質感效果,一般來看,黑色、白色的紫陶工藝品通常以啞光居多。
(3)拋光
去絲之后的紫陶工藝品如果要得到更加光亮的表面效果,就需要在經過拋光處理。拋光材料是產自建水的白色細膩的鵝卵石,工匠們需要將鵝卵石緊壓制在堅硬的陶體表面,靠手工一點點打磨出光潔如鏡的效果。而出現這樣的效果,在中國其他陶瓷產地是用釉料來實現的,所以建水紫陶的這一打磨工藝又被稱為“無釉磨光”。整個打磨拋光工藝費時費力,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超過前面所有工序。特別是在磨制茶壺、三角形筆筒等異型器物時,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要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工藝品,需要藝師們付出“鐵棒磨成針”的意志和耐力,使用不同的工具,經過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經過這些細致繁褥的加工過程,黯啞的陶器表面才會顯露出誘人的綽約豐姿,閃爍著金玉之光芒。
建水紫陶裝飾藝術是用藝師的智慧和雙手,加上時間和汗水,點化出來的神奇。一百多年來,在建水碗窯村靜靜的夜空,到處都飄蕩著磨陶器的“嘰嘰”聲,這種聲音一直伴隨著神秘的建水紫陶一起成長。
注釋:
1.孔明.論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與“藝”[J].紅河學院學報,2012:5.
[1]孔明.論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工”與“藝”[J].紅河學院學報,2012:5.
[2]段瑜.云南建水紫陶的文人書畫裝飾藝術[J].藝術之窗,2013,4:177.
[2]中共建水縣委宣傳部.建水陶瓷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聶磊明(19 78—),男,漢族,云南紅河洲紅河學院美術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