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強 嚴 玉 (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重慶 404100)
“以意成象”理念對國產動畫造型的影響與啟發
白 強 嚴 玉 (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重慶 404100)
藝術形式的手法通常是植根于某個特定的民族或國家且具有深厚的地域和地方特色,一個民族的藝術形態的確立與形成更是與其所在的地理環境、生存狀態、密不可分。“以意成象”理念作為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體現,強調樸素的哲理,整體的觀念,把人作為客體融化于自然之中。體現在造型過程中便形成了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特性。這種獨特而鮮明的地域特性對于國產動畫造型具有特別的影響和啟發意義。
意識;造型;應物;線型;著彩
“以意成象”中的意,就是意識。所謂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物質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心理過程的總和,這其中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書畫尤其強調意識的作用,“胸有成竹”的佳話,就是在強烈的主觀意識指導下,借助材料的表現,最終凝結成客觀之象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作品。
動畫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形式,深受世界各國人們的喜愛。動畫也是一種想象和夸張性極強的藝術,不同的國家風貌、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反映在動畫影片之中。因此人們看到的動畫影片就具有各種濃郁的風格和多樣的形式特點,中國動畫電影更是充滿濃郁民族風格的獨特形式,在世界動畫史上創造出了享譽國際的“中國學派”的美譽,究其原因不難看出首先在造型風格方面侵潤了飽滿而鮮明的民族傳統藝術的特點。“以意成象”觀念在中國傳統繪畫和雕塑領域中起到過積極的指導作用,對于動畫角色的塑造同樣具有可資借鑒的理念。在具體造型方面,表現在三個方面:應物造型,以線構型,著彩輔型。本文試從這三個方面加以論述其對動畫角色造型的影響。
應物造型中的“應”可以理解為處于一種面對和伴隨的狀態,含有一定的方法和舉措,其最為核心的思想就是順應和適應的特性。中國古代人在生活和藝術實踐中,追求自然與人合二為一的理想境界,將自身的行為、品質和情感賦予其中,熱愛順應并依附自然,成為自身感情力量的自然流落。
順應在造型方面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融通性。古人認為整個宇宙具有無影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主宰著人的命運,操縱著世間萬物的變更。因而面對自然的強大與人類渺小的對比過程,形成了順應天勢,才能產生神似的作品的理念。
在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剪紙藝術片。中國剪紙藝術發軔于11世紀左右,它結合了古代圖案和民間圖案的精華,具有很強的裝飾風格。因其材料簡單、成本低廉,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很早就成為婦女閑暇時的一項活動。國產剪紙動畫就是在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造型簡潔、色彩鮮艷、紋理樸實、裝飾性強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的特點。剪紙片受平面造型的限制,通常采用側面形式來增加其藝術表現力,根據角色的性格和身份等特征加以夸張。剪紙片《張飛審瓜》一片借助剪紙形式很好的體現了順應自然的理念,充分表達了質樸的情感。
應物造型中強調的另一因素便是著意追求形體與材質的相互適應性。適應的特性曾造就了中國古代藝術家造型的靈性方式。美術史上魏晉時期東吳畫家曹不興因將墨跡誤落于屏風之上,他隨機隨形將之繪為一蠅,致使吳王孫權誤為真蠅,竟以手去彈的美譽。
從國產動畫的另一表現手法剪紙“拉毛”片可以得到適應手法的充分映證,眾所周知,剪紙藝術在工藝上追求的是造型上的刀剪刻鏤和邊緣硬朗的外部輪廓效果,而“拉毛”工藝是借助水墨的特性與剪紙藝術相結合的一種新穎的表現手法,將剪紙邊緣硬直的輪廓制作出毛茸茸的效果,讓人感覺到一層如淡墨暈染的效果,在虛實之間得到一種類似水墨的獨特效果。這一手法巧妙地將剪紙與水墨效果進行了結合,充分運用了紙張的特性,在造型和材質融合方面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線作為造型基本元素之一,具有伸縮性強,斷續凝聚自由排列,擴散組合成面多樣性的特點。線在造型語言中最具有抽象概括力。意向觀物,本質造型的古代中國人自然而然的熟練運用了這一語言。
中國畫中以線造型這一特性與動畫造型的手法一致性極高。著名工藝大師曾參與《大鬧天宮》總造型設計的張光宇先生在其文章《試談美術片的美術》一文中講到:“美術片的任務的確是不小的。首先是美術片里的演員,一定是全部依靠美術家的畫筆產生出來的,而且大部分是小動物,需要美術家刻畫出美術片所需要的一種特定的形象,并且在動筆的同時還要運用戲劇的手法為演員創造出性格”。
享譽國際的中國動畫扛鼎之作《大鬧天宮》中人物造型在采用極強而濃郁的裝飾風格基礎上,造型設計師充分運用二維空間造型的線條勾勒人物形象,具有極高審美價值。如影片中在描繪天宮仙女飛舞的彩帶時運用了連綿不斷地富有柔性的線條加以表現,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水墨畫是中國繪畫藝術中的主要畫種,歷來講究暈墨造型的技法,墨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色,也就是常說的墨分五彩,借助水與墨之間不同的比例,加之紙張和用筆的不同,墨與墨之間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的融合,能夠產生豐富的層次和變化效果,具有較強的表現效果。
我國的動畫藝術家在探索動畫民族化基礎上進行過多次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其中最可貴最大膽的一次技術革新。就是發生在60年代初敢于打破傳統動畫制作“單線平涂”手法,采用傳統水墨來加以造型的手法,這種用色彩和塊面造型的嘗試,最終獲得了成功,這一革新的直接結果便是誕生了享譽國際富含中國風格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成為了水墨動畫的代表作,也充分印證了“著彩輔型”理念在動畫造型中的成功。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造就了無數璀璨奪目的藝術瑰寶,這些作品誕生的背后不僅有眾多精湛技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以“以意成象”為代表的藝術理念作為指導,國產動畫未來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藝術深厚土壤的滋潤和養育,眾多的中國動畫藝術家應該在充分吸收別國豐富經驗和技術手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傳統文化理念,吸取其中的精華,制作出更多符合中國傳統美學風格的國產動畫電影。
[1]《豐子愷論藝術》.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2]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3]陳志椿.候富儒.《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特偉.錢家駿導演.《小蝌蚪找媽媽》.上海美影廠,1958年.
[5]萬籟鳴.唐澄導演.《大鬧天宮》上海美影廠,1961-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