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欣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00)
文化產業下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價值
——觀大型水上實景演出《蒙分山沂析水》有感
周義欣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00)
文化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是一種介于文化創造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綜合性產業門類。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發展理念開始逐步涉及到各個地方以及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大型水上實景歌舞演出《蒙山沂水》的創編正是順應這一趨勢而呈現的最佳典范作品之一,其中所涉及的種種藝術表現形式值得我們去回味和思考。
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價值
文化與藝術有著相互包涵的內容與淵源,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體現了藝術在文化塑造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和地位,而藝術又能反映出人類文化的變化與發展,成為人類文明進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5月,我有幸來到臨沂觀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演出盛宴——《蒙山沂水》(以下簡稱“蒙”),這讓我在領略這一富于地域色彩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這一別樣藝術表現形式所帶來的獨特的藝術魅力,使人回味、留戀。
在藝術領域,既然文化上升為一種產業,那必然這一概念就要包含兩層意味,即一方面這種文化需要以盈利為基礎,另一方面又要賦予極為豐富的教育意義與傳播導向。自然,這種文化產業下所帶來的種種藝術表現形式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具體而言,它有以下這么幾種表現形式:
文化產業的形成通常與一個地區的歷史發展和人文特色緊密相連。一般而言,發展歷史悠久、民族氣息濃郁、人文景致獨特的地區更易于這一產業的形成,如革命老區、少數民族、文化歷史名(古)城以及各種區域性的地理要塞等等。水上實景演出《蒙》的創編和展現正是在我國歷史著名的革命老區——臨沂(屬于沂蒙老區或叫沂蒙山區范圍)予以形成。因此整場演出無論從表演形式還是從文化內涵來看都可以說極具地方傳奇色彩和歷史教育意義,使人在感受、銘記歷史的同時,也能讓人原汁原味的領略沂蒙精神所帶給人的那份真實與樸素。可以說這樣的影響和傳播力量是潛移默化的,觀眾在這種環境中不經意間獲得熏陶,并且將這種熏陶轉化為內心的認同感,如此循環往復,這種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便得到廣泛傳播也就成為可能。
在各種大型文化演出活動過程中,場地的選擇和舞美的布置通常是保障演出能否真正創造價值效益的關鍵要素之一。有時為了實現特定的演出需要和烘托文化氛圍,場地的利用通常又與普通舞臺表演似的文藝演出顯得與眾不同,比如以自然景觀為背景的露天廣場或空地、以特定歷史建筑為依托的庭院或劇場、以富于民族或鄉村氣息的山寨、人家等等。這種特定場地的優化與布局往往最容易吸引觀眾并使其置身于其中,在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審美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產業建設和經濟增長。我們通過觀看《蒙》的宏大演出不難發現,其演出場地不乏借助了名稱中的“沂水”為襯托,整場演出各種“水幕”千姿百態的變化可謂其一大亮點;且整個露天表演場地通過人工假山的修建顯得極其寬廣而又不失“蒙山”之雄偉,觀眾猶如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藝術洗禮,可以說值得留念與回味。
如果說場地、平臺是基礎,那么如何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與改造可以說又顯得格外關鍵。當今,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常常與現代科技運用緊密相連,如聲、像、光三位一體的結合,靈活多變的機械舞臺,虛擬3D空間的營造以及借助道具實現觀眾與舞臺的互動等等。這些科技手段的運用一方面可以突破舞臺場地局限,更加有效地提升演出的觀賞和傳播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全面調動觀眾感官觸動,在欣賞絢麗多彩的舞美效果同時,也使其即刻產生一種文化觀念上的認同感,易于接受和理解。當然,科技成本的投入也可增加演出所獲得的額外利潤,這是一種實現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在《蒙》的演出現場我們可以看到,整場演出中各種光效、聲效、電子大屏的利用以及升降舞臺的配合可以說幾乎在所有節目的表演形式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當然實際帶來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也是令人驚嘆和震撼的,觀眾可以完全被其所折服、所打動。
文化產業經濟下帶來的成效可以說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規模的文化產出不免也會引起人們對藝術價值存在問題的深思和探討。筆者認為,在如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下,各種文化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往往受市場環境的驅使,通常使用各種手段盡可能的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樣就使其文化所包含的本身藝術成分大大降低,如程式化的演出流程、大規模的舞臺道具配合等等,這樣不僅給觀眾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審美疲勞,同時這種如同“快餐”式的文化形象表演將難以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蒙》的演出不免也暴露了以下幾個令人思考的小問題:
首先,舞臺焦點并不突出,視覺呈現過于分散。舞臺焦點是什么?是燈光、水幕、大屏幕還是演員表演?但我想可以說前大半部分占了整場演出的主要部分,況且從視覺效果來看,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舞臺場地下演員又是顯得如此得渺小,觀眾往往被更具搶眼的、凌亂的舞臺燈光、聲像所吸引,傳統意義上舞臺表演成分被不同程度上的削弱和淡化。
其次,人員調動過于籠統,演員隊伍不夠專業。一場晚會或演出,演員可以說是核心。《蒙》的演員陣容雖然龐大,但看得出非專業演員成分居多。此外,由于演出頻率的增加以及急于完成演出任務的需要,各種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如跑場子、走隊形、跳場舞等僅僅以烘托、渲染舞臺氣氛為主,各個動作設計所要傳達的內涵和情感幾乎無法很好的展現;況且部分群眾演員因缺乏必要的專業訓練在演出中消極狀態、應付情景表演的現象時常發生,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節目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成分大大減低,即我們無法確切分析它的表現形式,無法定位它所屬的藝術風格以及無法領悟到作品所要體現的本質特征又是什么。簡言之,這樣的表演僅僅取悅于觀眾外在,而非真正打動于觀眾內心。
最后,演出模式固定不變,藝術影響有待提高。文化演出既然與商業相掛鉤,那它就不可避免帶來一些商業模式下的運營弊端,其中突出表現就是演出模式的固定不變性。《蒙》在演出過程中所有的安排設計(如主題音樂、視頻、燈光、水幕、布景等等)似乎是一次性定形,雖然前期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和資金投入但后期只需按照這一固定的演出模式、順序進行串聯、表演即可。當然頻繁的演出過程中也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節目調整或刪減但我們說其整體框架和思想可以說是固定不變的。這樣以來觀眾往往會形成一種審美疲勞感,自然,演出的時效性和藝術影響力也會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這種帶有商業性質的文化演出在以盈利為目的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對整體演出策劃和節目質量的不斷提高,可在一段時間循環演出結束后利用現有條件、環境進行各方面的大調整、大變化,如重新改造的舞美、重新編排的舞蹈(劇情)、重新設計的服裝道具等等。只有這樣,其演出帶來的藝術價值才能形成廣泛而又持久的認可。
綜全文所述,文化產業下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積極意義和作用,雖然有的方面還不算太完善,但它總體給觀眾帶來的影響是有益的、潛移默化的。我們也可以很樂觀的認為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將來也會有巨大的升值和改造潛力,在豐富和改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也會是一種無價的精神財富,使人更加向上、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