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池占友 (河北省話劇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1)
淺析話劇舞臺美術的民族化
張學軍 池占友 (河北省話劇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1)
話劇的舞臺美術設計如何繼承傳統,更確切地說,那種原來是寫實的舞臺物質形象,如何和具有戲曲形式的表演手法統一起來,也就是說劇中人物所生活的物質環境更好的表現出來。
話劇的舞臺美術設計,在演出的整體里,都擔任著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就是它必須首先把人物所生活著的物質環境形象出來,給演員的表演準備合理的依據,并且要盡力給表演和導演的處理增添變現力和感染力。通常有這種情況:一臺戲的演出,成功或失敗,舞臺美術幾乎是起著一半的決定作用的。話劇的舞臺美術設計,有幾項基本任務:一是要表現劇情發生在什么時代,什么季節,什么時間和什么氣候里;二是要表現劇情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城市或鄉村,什么人家,是戶外還是室內;三是表現劇中人物生活的社會階層以及生活特色;四是要表現生活在這個特定情境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五是要創造生活氣氛和情調;六是要突出全劇的貫穿行為線,主要的行為和主題思想;七是要說明戲劇的體裁;八是要從一開幕就把演出的風格鮮明地表現出來。總之,話劇舞臺美術的總的意圖,就是要努力讓舞臺生活的物質環境真實、可信。
話劇要借鑒戲曲的傳統舞臺美術,首先是布景怎樣突出人物,其次是,怎樣激發觀眾的活躍想象。一般地說,話劇的舞臺美術是要參加表演的。原則上這種表演是以演員的表演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它要為演員的表演準備好一切有利的條件,使演員生活在真實的客觀環境里,產生真實的人物自我感覺;舞臺美術要盡到幫助演員表演的職責。演員的真實感,一部分要從布景的感受上產生。而戲曲演員的舞臺美術本身都要盡量減少表演,盡量把表演讓給演員,不是從布景里產生表演,而是從表演里產生布景。話劇舞臺美術在理論上雖然也有“舞臺美術恰如一個老仆,不該多事的時候,絕不多事”這一類的戒條,但是它的職責畢竟是“幫助”表演的,既然是幫助,自然減輕了演員的表演,實際上的確也代替了一部分表演。而戲曲舞臺美術都是“襯托”演員的表演的,它只是背景,只是“底子”,它把表演幾乎完全退讓給了演員。
戲曲所要表現的真實,在于盡量揭示與主要矛盾有關的事物真實。凡是與主要矛盾和貫穿行動無關的東西都不去表現。但只要是與主要矛盾有關的,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點,也要細致的去刻劃,去表演,甚至一點細節也要表演到十幾分鐘。用這種方法表演,卻又用真實瑣細的布景,那就必然會造成布景和表演的矛盾,破壞舞臺上的真實感。話劇舞臺設計如果要繼承傳統形式就得首先掌握戲曲演出形象的這種精神。有人將這種精神概括為簡練。但是簡練到什么程度才算適當呢?這不外乎為:一是只用一兩樣東西來表現整體,因此,這一兩樣東西就必須是所要表現的這個環境里所特有的和最有特征的;二是這一兩樣東西能夠喚起觀眾豐富的想象,把其它不存在的東西補充上去,要叫觀眾即承認這一兩樣東西是真實的,又承認這一個整體環境是真實的。不必要的東西,在舞臺上不許它存在;凡是被準存在的,就必須最有暗示的力量。
在今天我們的戲曲也在長足的發展,戲曲也要求著更多地采用相應的舞臺美術;他已經不能滿足于僅僅是一座空臺了。在戲曲演出里加進布景去,會遭遇到一系列的困難。其中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是,表演時地點和時間在時時變化著,而布景卻不能隨著它去變化。舞臺上雖然有了實物,空間和時間的變化就總會有些受到限制。在戲曲表演中,常是時而門里時而門外的,寫實的布景,就不能為這樣的表演服務。所以戲曲的舞臺美術設計,一定更要在自己傳統的基礎上去求發展,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不能搬用話劇的布景,正如話劇不能搬用戲曲傳統的空舞臺一樣。傳統的戲曲舞臺美術,有一個很好的精神,給我們極大地啟發;他不和演員同時表演一種行為,比如,演員要表現江水,舞臺上就不出現江水。戲曲舞臺美術只是一種伴奏,一種極簡單配器,一種突然以表演為主調的“效果”,正如戲曲音樂那樣。但戲曲是可以充分利用燈光的,既然戲曲主要是強調地表現人物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態度,那么燈光比寫實的布景更能幫助戲曲完成這個任務。戲曲應當多運用燈光,而且還應當大膽運用光色,盡量用光和光色來代替寫實化的布景。反而之對于話劇演出的民族形式化和民族風格化,舞臺燈光應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舞臺燈光是完成優秀的演出形象的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因為現在的話劇舞臺燈光,力求逼真,力求光源有現實的根據。它在幫助演出表現人物,表現感覺這方面,尤為重要。
現在無論在話劇的演出里或戲曲的演出里,總有一些舞臺美術設計表現的把“風格化”的意義給簡單化了。有些設計者認為,我國傳統的舞臺藝術風格產生于集中和夸張,但他們忽略了真實和主要矛盾是集合和夸張的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很難談到什么藝術風格了。所以說為了是虛實相結合的舞臺美術設計達到極為完善的境界,就必須正確的發揮其表現舞臺空間的造型效果,這樣有助于人物的情緒感染,觀眾的聯想。
藝術要有意境才可以發人深思,產生想象,擴大藝術境界,達到創作者和觀賞者的精神交流。而意境往往為表達手法上的虛實結合所引起,在創作實踐中用舞臺美術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從生活出發,結合劇本的思想內容,使簡單的布景形象在虛實、明暗、隱顯之間,引起觀眾的想象,以達到暗示,寓意的作用,以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的生活圖景。
筆者通過觀賞一些話劇作品,尤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小井胡同》《李白》《曹操》等劇目,為話劇舞臺美術民族化與多樣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筆者從中感悟到有兩點體會,其一,話劇舞臺美術的民族化,需要從民族藝術的優秀傳統中吸收營養,但這是一種借鑒,不能代替自己的創造,吸收了一定要“化”,比如,話劇舞臺美術如果能夠吸收一些戲曲舞臺美術的優秀經驗,對于民族化是有好處的,但絕非形式上的模仿,更不是把話劇“戲曲化”。而是學習戲曲通過表演,通過觀眾的想象來表現景的精神,而非離開話劇的基礎。其二,話劇舞臺美術的民族化,是和多樣化相統一的,不是單調劃一,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知道舞臺美術風格的形成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它是依存于劇本的文學風格的,也依存于導演的舞臺風格。因此,不應當從一種抽象不變的“民族風格”出發,千篇一律,而必須因戲制宜,不拘一格。
總之,話劇舞臺美術民族化的途徑是寬廣的,這是一個百川歸海的局面,不是涓涓細流,只是一徑可通。話劇舞臺美術要標民族之新,立民族之異,就必須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生活之中,植根在民族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之中,讓它得到最好的養料,才能開出最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