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超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0)
批判的反思
——中國當代動漫繪畫原創性缺失的探究
鄭智超 (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0)
自8 5新潮開始,中國藝術的原創性和本土性已在逐漸孱弱,“西方中心主義”對于我們的精神與物質多方面的侵蝕正在加劇,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和理論家對于“模仿性”一詞視而不見,更多人則認為生長在西方理論體系下的藝術,才能稱之為世界藝術且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許多帶有典型本土性語言的作品便因此“流失”,當代動漫繪畫不免也在其列。隨著黃一瀚在1992年發起的“新人類卡通一代”藝術實踐,再到陸蓉之2007年在上海當代藝術館成功地舉行了第一屆“動漫美學”雙年展,將動漫作為一種審美的態度推出開始,中國當代動漫繪畫已成為業內的焦點。雖然國內對于動漫化的各種否定、批判早已出現,但大都流于形式上的表面化,難見深刻剖析,更無從反思可言。少數學者對“動漫行業”的原創性和民族性,進行了批判論述,但對當代動漫繪畫藝術并未發出過多的聲音,本文則是針對中國當代動漫繪畫原創性的缺失進行批判反思,目的是為了找出導致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以此發出一些聲音和完善自我創作中的探索。
動漫;批判;反思
這里所指的“動漫”主要是相對于繪畫方面而言,不做“動畫”和“漫畫”的細分比較,是將其看作是一種動漫化的語言,之所以不去咬文嚼字,是希望將其籠統地看作是一種繪畫語言符號,將它作為一種藝術現象進行展開討論。批判二字,也不代表著全盤的否定,目的是為了反思,是為正視某些現象??v觀歷史,藝術總是伴隨批判而前進,正是因為批判的反思,才促使新藝術的不斷更新產生。另外,原創性一詞含義的界定,在字典中解譯為:創作或發明出全新的作品,不由復制、改編、剽竊、模仿、抄襲、二次創作,或系列作的衍生作品。在述清以上的名詞解釋和反思目的后,便可展開以下的討論了。
世界動漫中,亞洲動漫發展較晚,時至今日,日本已成為動漫強國,位列世界第一?!皠勇北旧砜勺匪莸?7世紀的歐洲,后由英美兩國推向世界,作為后來居上的日本,正是因其作品自身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創新力。而日本動漫業的蓬勃發展,也促使當代藝術中出現了不少以動漫符號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其中備受70、80后關注的村上隆和奈良美智,都已躍居世界藝術家的舞臺,村上隆更以作品與商業的完美融合,將自己推入世界潮流,為眾多青年藝術家所膜拜,也迎來了蜂擁而至的效仿。村上隆作品中帶有極強的本土色彩,這一點則成為他藝術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作品中他融會貫通了東方審美傳統與西方現代科技文明,高雅藝術與通俗文化之間的對立元素,與此同時保留著可塑性和娛樂性。在他的一些個人著作中,也詳盡闡述了多年來對藝術行業游戲規則、日本當代動漫藝術、美學觀點等的個人看法。(《藝術戰斗論》《藝術創業論》)
國內當代繪畫中動漫語言的普遍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業界對此也主要以兩種形態顯現,一種是批判,將動漫批判到底,這種批判就“現象”而現象,完全不去究其原因,更加不存在反思的概念;另一種是贊揚,“卡通,卡通了,世界就這樣了”,對原創性采取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的行為,以上的兩種聲音都太過于偏激,不利于當代動漫繪畫的多元化及本土化的穩步發展。中國當代動漫繪畫中,以李繼開、高瑀、陳可、韋嘉等人為代表的青年藝術家,“成功”的運用動漫化繪畫語言,將舶來文化入侵的現象進行“完美詮釋”,他們作品畫面的圖像志主要來源于模仿,但對于本土原創性文化語匯的缺失卻顯而易見,論證的最佳載體就是藝術家的作品和藝術家本人。其中以高瑀為例,作為80后首個作品突破百萬大關的青年藝術家,其作品中經典的中國熊貓形象經常出現在服裝、文學、漫畫、畫布上。雖然他將中國的熊貓元素進行改編,打破了常規及改變了視覺和認知的一貫定位,但其作品中的圖像志都還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從色彩、風格、造型、題材,甚至是商業運作手法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村上隆的影響,這點他本人也不予以否認,在一次與高瑀的閑聊之中,談到關于兒時記憶,他對于《森林大地》之類的日產動漫一往情深,這或許也是眾多動漫青年藝術家們的苦惱之處—受動漫生存模式的潛移默化影響。對于藝術地域性的問題他則認為當下不存在藝術地域性,但我認為世界多元化不代表地域性的抹滅,縱觀西方繪畫發展史,作品的個性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到了西方近現代,作品是否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則成為衡量藝術家成就高低的最為重要的標志,因此藝術家是否具有鮮明的“個性”是至關重要的,在西方認可的中國藝術家中,如林風眠、趙無極、吳冠中等,他們作品中都帶有濃厚的地域性和融合性,因此我所理解的藝術家個性之中必定包含地域性等因素。當然這里單以高瑀為例,不免有些以點蓋面的嫌疑,但在我所采訪的另一些動漫青年藝術家中,他們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相近的想法,另外的具體些案例筆者會在《批判的反思——中國當代動漫繪畫原創性缺失的探究》的論文之中詳述,這里便不再多言。
以上僅是對目前中國當代動漫繪畫的簡短概述和堪憂,對于原創性缺失的實質原因,究其原因,我把它總結為以下幾點:
1.個人原因:80后這一代人,本沒有經歷過大的文化波折,趨于穩定的社會和多元文化藝術的開放整合,加之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義,由此引發的隨性和反叛的個體生活感受,帶來標新立異的新銳感覺。另外一點,普遍存在的浮躁、功利和表面化是許多人的通病,在藝術行業急功近利的表現尤其明顯,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文化市場的高度繁榮,由此導致藝術品需求的過盛,引得藝術家們急于創造“個人價值”。當然這當中包含很多現象和問題,這些結癥都源自 “文革后遺癥”。
2.家庭環境:梁漱溟先生,早就對集團生活(中國)和個體生活(西方),進行全面的分析闡述,集團生活架構下的中國,家庭環境,對兒童的成長的導向性是不言而喻的。再者,心里學家和教育學家,對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的密切關系,早已達成共識。
1966年,文化波折帶來的沖擊,直接導致父母一輩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場域的斷層,成年人在極為薄弱的知識、文化、精神場域現象面前,只能毫無防備的去接受了舶來文化,加之老一輩對隔代的疼愛,出于愛屋及烏的思想,自然就不會反對這一文化現象的入侵,動漫化就以名正言順的姿態,運用一種極為幼稚、純真但又頗富成效的手段,入侵到未形成分辨能力的少年兒童思想中,這種文化入侵是帶有計劃性的,由此產生的同化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并最終占據主流,動漫中存在的故事、形象、色彩、精神信仰等,竟成為我們的主流文化意識,本土原創性自然就被排擠并淡出。
3.日新月異的多元化文化:西方衰落的學院派教學模式,走向日益局限化的包豪斯模式(《當形式變成態度—及其他》中蒂埃里?德?迪夫已做詳盡論述),力求創新,造就當代動漫繪畫成為新形勢下的表現,它是基于后現代主義模式衍生與解構出現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出現,追溯其藝術系譜的構建形成,從“傷痕美術”“85新潮”“后89藝術”開始,一切新藝術同時涌現,后現代主義的那些思想在中國迅速蔓延,反傳統、反典型、反真理的“新”思想,就體現在繪畫形式下的動漫化,也由此成為中國市場的著眼與突破點,為動畫的滋長提供了溫床,出于還未弄清動漫文化本身架構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趨于模仿,由此本土原創性自然難見顯現。這一點的考證可通過油畫在中國的發展進行參照比對,這里不過多的闡述。
4.動漫的生存模式:動漫在日本已形成完整的產業架構模式,以各種形式和衍生產品出現,這種現象標志著動漫產業的完整性和成熟性,也就是所謂的產業鏈。這就意味動漫產業早已在各方面被研究的“透徹”,中國藝術家再從這種基礎上去進行創作,其作品的圖像志自然易帶模仿性。
另外,這種生存模式也具有可行性,其在于,它的資本積累模式。由此少年兒童成為最有力的“下手”目標,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導致成年人會因疼惜子女,對動漫產品進行大量消費,不自覺地默認了這種侵襲,伴隨著帶有這些文化、故事、符號和精神環境下生長的青少年,在潛意識中已被不知不覺的同化,待他們為人父母時,就會將這種意識植入到下一代身上,這種積累就成為了固定循環模式。同樣,資本積累對成年人也有其方法,通過和奢侈品、日用品、游戲等產業的“合作”,成年人所喜愛的玩意兒也被其入侵,在被動漫日常化包圍的情況下,想要弄出原創性,實屬難上加難。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原創性的缺失是由個人、家庭、社會、資本積累等(動漫產業鏈)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結果”,當然僅找出原因也只是反思的開始,對于實際創作中的原創性和本土性的融合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驗,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在實際運用的問題上,我個人也有一些粗略的看法,動漫雖然在中國發展較晚,但動漫形式早在國內出現,如連環畫、壁畫、插圖等,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動漫作品也是非常不錯的,如中國畫中動物的筆法,運用在《小蝌蚪找媽媽》當中;連環畫中齊天大圣的神話形象,運用在《大鬧天宮》中,這些動漫作品中都具有強烈的中國韻味,因此在當代繪畫藝術作品中,可否就這些方面進行一些探索和借鑒?當然在現今動漫繪畫中,許多藝術家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融合,這點是非常值得肯定與贊揚,如李繼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高瑀作品中的熊貓元素,但如何擺脫韓式和日式風格的沖擊和影響,也成為眾多動漫青年藝術家的結癥所在。另外,繪畫和藝術理論、哲學、美學是密不可分的,時至今日中國藝術家和理論家,若還是依靠在他者理論體系架構下一味的模仿,便無法進軍世界藝術的行列,所以無論是中國動漫還是各類藝術,中國都急需有自己的現代、當代理論和繪畫體系,走出自己的當代藝術風格。雖然這條路在初期探索時是崎嶇且狹窄的,但我相信一旦走出這條探尋之路,必將會是一片廣闊而清明的天地。
鄭智超,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1級研究生,藝術學專業,專業方向:技法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