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凱 (吉首大學 湖南吉首 416000)
當下高校校報文藝副刊發展對策
翁 凱 (吉首大學 湖南吉首 416000)
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校報文藝副刊應加強對讀者的文學審美導向,提高讀者審美能力。同時要加強與讀者的關聯互動,立足本土,打造文藝副刊品牌。對讀者而言,則要尤為注重對自我審美心理結構的構建,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透徹的理解力。
校報;文藝副刊
高校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展示高校對外形象和塑造學校品牌的重要窗口,校報副刊則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詩歌、散文、小說等豐富的文學樣式反映校園生活,以其濃郁的文學色彩和文化底蘊來熏陶、感染師生,在引導校園文化和育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社會主義消費思潮的影響下,當下高校校報文藝副刊在高校師生的文學生活中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筆者試從以下五方面探索提升高校校報文藝副刊質量的有效途徑。
校報文藝副刊重視的往往是文藝副刊本身,而將讀者定位為消極被動接受文本的角色,認為讀者是被排斥在文藝副刊傳播活動之外的“他者”。在接受美學中,讀者則是使文本得以成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德國文藝理論家姚斯就說過,“文藝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不是僅僅由作者意圖或作品本身的結構所決定的,而是在讀者的閱讀中才逐步得到實現的。因此,文藝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系統是一個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的主客體交互作用的動態實現模式。”1文藝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只有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獲得存在與生命,離開了讀者,文藝副刊就只是一張堆砌著文字符號的廢紙。
因此,作為傳播者,文藝副刊就不能不考慮讀者的需求。面對眾多的選擇,讀者口味越來越挑剔,無論是電子媒體還是紙質媒體,都在盡力調整策略來適應市場,提高競爭力。校報文藝副刊不能一味“孤芳自賞”,而要正視日益被邊緣化的現實,主動迎接市場化的挑戰,增強讀者意識,正視和尊重讀者的主體性地位,通過調查研究了解不同讀者的閱讀傾向及喜好,尋求副刊趣味與讀者需求的契合點,并積極主動去引導、滿足他們正當合理的閱讀需求。要加強與讀者間的交流和互動,及時獲取并反饋讀者提出的意見等信息,并將讀者感興趣的內容盡可能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提供出來。
此外,校報文藝副刊還應加強對讀者的文學審美導向,提高讀者審美能力。一方面要使作品更具可讀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不能降低文化品位,要選取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的美的題材和內容;版面形式要講究藝術性,注意增強副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組織開展嚴肅高雅、情趣新穎、能夠吸引學生讀者參加的文藝活動,讓他們在文學審美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美的教育,從而提高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
文藝副刊的品牌效應不可忽略。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提出:“品牌的含義就是說,讓你的目標讀者在情感上依賴你,覺得離不開你,你能夠回答他很多問題;在行為上,讀者很黏著你,經常接觸你。”2校報文藝副刊品牌化不僅能促進文學的傳承和繁榮發展,而且對和諧校園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文藝副刊品牌,要注意加強引導,注重人文價值、理性追求和文化品位,對消閑化、庸俗化的文化消費主義傾向應堅決予以抵制;要有精品意識,為副刊的高品位、精品化組織一支優良的作者隊伍。《吉首大學報》副刊“風雨湖”就非常注重向校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約稿,先后策劃發表了“唐生周教授談讀書”“尋夢湘西”系列文章,著名作家彭學明、著名詩人譚五昌的作品也時見于校報副刊;文藝副刊要在保持既有文化品位的基礎上緊貼時代精神,增強對重大文學、文化議題的介入力度,以塑造自身的影響力。2005年是中國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南京大學報》圍繞這一主題,約請校史研究專家撰寫《大學要做“復興民族的參謀本部”》《一切為了抗戰》等十幾篇系列文章先后在文藝副刊上發表,全面介紹了南京大學的“雙源”: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在抗戰期間,堅持教學科研,成就事業,在校內外引起強烈反響。3
在新媒介環境中,文藝副刊要以自身特色為基礎,整合不同的傳播資源,提高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創造嶄新的文化價值。比如,可突破傳統的發行模式,通過與網絡的結合,利用博客、微博、報紙電子版等傳播平臺吸引讀者。例如,《吉首大學報》的文藝副刊“風雨湖”建立了電子版“梧桐樹下”,并將副刊上的一些優秀文章結集出版,形成“風雨湖”個人文萃的專輯;《廣西師范大學報》的文藝副刊“月牙”建立了博客,將母報的版面內容以電子版的形式展現,大大提高了報紙的吸引力和讀者參與度。
本土文化既是副刊的文化個性之所在,也是副刊與受眾之間的文化紐帶之所在。馮驥才認為“本土文化是歷史文化的沉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獨特精神創造和歷史記錄。”4本土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歷史積淀,蘊含著無限豐富的精神特質。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特色,越是本土的就越貼近讀者,也就越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文藝副刊應立足本土,充分發掘、保護、弘揚本土文化,彰顯副刊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個性。具體來講,文藝副刊要充分了解本土的文化特點和審美需求,挖掘本土人文資源,使副刊洋溢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這不僅有利于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與塑造,而且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易于吸引本地的讀者和作者。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文藝副刊要更加注重創新,努力提升本土文化資源的生命力,打造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欄目。要將本土文化與教育、旅游、城市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本土文化的內涵和發展空間。同時,文藝副刊還要注重對本土創作群體的培養和扶持,建立一只穩固的本土文化的創作隊伍,使本土文化能夠更好的發揚傳承下去。
湘西有著醉人的旖旎風光,有著神奇的異習殊俗,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吉首大學報》報在傳播湘西本土文化方面不失為高校中的典范,其為挖掘、弘揚、宣傳和推介湘西本土文化而專設的 “本土文化”副刊曾受到過《中國教育報》的高度關注與評價。“本土文化”設有湘西探秘、民俗風情、史海鉤沉等多個欄目,希望讀者能通過這些欄目較為系統地“窺探”大湘西文化。從創刊至今,時間過了九年,“本土文化”出了百余期,這份頗具特色的文藝副刊今天已成為本校學子了解湘西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成為了對外展示湘西文化的亮麗窗口。
副刊作為報紙的有機組成部分,擔負著對讀者精神塑造、文化熏陶、心靈啟迪的功能。僅靠副刊的單向灌輸,這些功能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直線式、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報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還會使副刊失去讀者。為了贏得讀者親睞,高校文藝副刊必須脫離坐在編輯部內“閉門造車”的做法,積極樹立加強與讀者關聯互動的理念,努力構建與讀者互動的平臺,聽取讀者的心聲、訴求和建議,讓讀者也參與到副刊的策劃、出版等環節,這樣副刊才能越辦越好看,提高對讀者的吸引力。
目前,隨著通訊技術的普及,通過微博、博客、BBS等進行的讀者互動日趨成為主流,得到讀者的積極響應,從而構筑起一個多媒體聯動的互動交流平臺。文藝副刊應順應立體化互動的發展趨勢,深入挖掘不同互動平臺的功能,設計新穎的互動主題,激發讀者的參與積極性。比如,文藝副刊電子版不僅可以發布校報上已發表過的文章,還可以發表囿于版面容量沒發表過的文章,從而推動副刊的良性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其次要在傳統編讀互動的基礎上,利用微博、BBS等新銳媒介,即時獲取讀者對文藝副刊作品的反饋,實現副刊與讀者之間更深入的交流,強化編者與讀者之間的情感紐帶。
與網絡、電視、電臺、廣播等媒體相比,副刊與讀者的互動性先天不足,但它仍有自己獨特的傳播優勢與資源優勢在讀者中擴大影響。開展征文活動就是副刊與讀者互動的一個重要途徑。好的征文選題能抓住讀者的興奮點,讓讀者有抒發和創作的沖動,從而激發其參與的熱情;其次,應不定期展開讀者調查,了解師生對于副刊的評價,聽取他們的好的建議,努力打造品牌副刊形象;同時,可以面向有創作潛力和積極投稿的讀者,舉辦一些寫作知識講座,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將這部分讀者吸納到報社創作隊伍中來;校報文藝副刊還可以在校園內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發動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提升副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要校報提高文藝副刊閱讀質量,對讀者文藝修養的提升不容忽視。文學修養是全面、復雜的,需要讀者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慢慢積累。首先,要培養熱愛文學的思想,只有走進文學、感受文學才能體悟到文學的魅力;其次,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持續、廣泛、深入地閱讀文學作品,通過閱讀文本塑造雅致的趣味與高尚的情操。尤為重要的是,讀者要注重對自我審美心理結構的構建,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透徹的理解力。
此外,文藝副刊是高校中人的精神食糧,它給讀者以種種審美享受和形象、抒情的心靈洗禮。高校讀者因此更富于人文精神的塑造與發揚,更富于一種浪漫、想象心境的營造。反之,讀者自身文藝修養的提升為賦予高校文化以豐富的內涵,高校精神消費領域也因此更活躍、更豐盛,場面更熱鬧。
注釋:
1.朱立元.接受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
2.董盟君.讓社論成為新聞網站的另一只拳頭[J].新聞戰線,2002,(8):23.
3.李鐘梅.高校校報如何辦好副刊[J].傳媒觀察,2010,(3):63.
4.馮驥才.搶救日漸迷失的建筑遺產[J].重慶建筑,2005,(10):28.
[1]孫彥峰.校報文藝副刊應堅持的方向[J].新聞知識,2005.06.
[2]呂霞.加強高校校報副刊建設的若干思考[J].綏化學院學報,2011.03.
吉首大學2012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吉首大學報>傳播湘西本土文化的功能和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d12019)
翁凱(1983.1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