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剛 (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淄博 255000)
關于中國畫教學現狀的探討
宋本剛 (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淄博 255000)
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推進,近年來中國畫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該專業的學習人數不斷增多。中國畫在教學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受西畫教學模式及自身發展條件的影響,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依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教學質量及水平受嚴重制約,無法達到新的高度。本文就中國畫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旨在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國畫教學;現狀;發展;思考
在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中國畫教育體制是借鑒西方教育模式而建立起來的。中國畫如何教學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眾多學者及教育家們的極度關注,也曾一度成為百家爭論的焦點問題。徐悲鴻、潘天壽等知名教育家均針對中國畫如何教學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中國畫的教育體制也先后經歷了多次改革。在藝術多元化的環境背景下,中國畫的教學應選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實現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從而處理好中國畫創作中的繼承與借鑒關系、融合與創新關系,實現中國畫教育的真正意義。
早在上個世紀初,我國教學體系中就出現高等美術專業。該專業最初的教育模式是在借鑒西畫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美術專業的不斷壯大,西畫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體制在中國畫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步形成了藝術學院的教學格局。這種教學格局最大的弊端在于嚴重忽視了中國畫的獨特性。中國畫教學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割裂式教學導致中國畫專業學生基礎薄弱。讓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學習相應的西畫基礎,有利于其自身發展的多樣化,但如果將西畫基礎與中國畫基礎割裂開教學,就容易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還會嚴重影響學生的中國畫基礎1。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西畫注重對象的明暗、體感、透視的表達方式,而中國畫注重平面效果及線條表現力;其次,西畫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鍛煉筆墨的機會,導致學生出現書法技藝不精、對中國畫色彩理解不夠、對中國畫材料陌生等現象;最后,中國畫基礎教學學時過少,學生對筆墨價值及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深入,導致創作缺乏韻味和深度。這種割裂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實現將中西方知識融會貫通,并運用自如,導致學生無法將知識有機轉化為自身的繪畫語言和技能,創作新意無法得到激發。
第二,中國畫教學的專業理論及研究薄弱。中國畫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以技法課程為主,理論課程過少,且專業理論課主要為藝術概論、藝術美學等為主,缺乏如中國畫論、古典文學、款識裝裱等中國畫專業方面及傳統文化知識的課程。專業理論研究在教學中也相對匱乏2。雖然,在美術學院會安排部分教師進行中國畫學研究工作,但未形成真正的研究氛圍,無法帶動學生參與研究工作。因此,在中國畫教學中,理論教學及科研均處于滯后的狀態和局面。
第三,教學中未形成良好的引導氛圍。受藝術市場和批評機制的影響,中國畫未能受到畫家、學者們的足夠重視,導致其市場價格出現不容樂觀的局面,中國畫的市場價格低于其價值的情況時有出現。在美術學院中,油畫、雕塑等專業的展覽、講座等活動均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中國畫專業此類的活動卻開展較少,沒有形成局面,導致該專業越來越受人們冷落。由于對中國畫傳統認識的局限,導致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僅停留于技法和表象上,認為其技法及表現手法單一落后,視覺效果沖擊力微弱,從而摒棄中國畫。這種現狀導致多數有潛力的學生未敢報考中國畫專業,造成該專業人才嚴重流失。
第一,培養學生的觀察方式,通過教學訓練將學生的觀察方式由西畫式轉為中國畫式。中國畫觀察方式主要強調自然為本,追求的是一種“畫為之說,亦心畫也”“澄懷味像”的物我融合境界,是一種側重以心觀景的主觀觀察方式。在具體的訓練教學中,需注重指導學生進行觀察,觀察活動需有取舍,分主次,并強調觀察視角及重點應放在事物的氣質、神態及特征等方面。
第二,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畫的藝術魅力,融入文化語境,樹立創作信心。首先,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中國畫材料的機會,提高學生對筆、墨、紙等材料的了解和掌握,充分領悟筆墨紙的講究和魅力。筆分中鋒、側鋒、逆鋒及順峰,各種筆的創作效果均獨具其藝術魅力。墨分焦、濃、重、淡、清等種類,運用不同的筆墨紙進行創作均能取得不同效果的藝術魅力。因此,中國畫創作材料的選擇需根據自身的創作需要進行精心挑選。其次,感受名畫的藝術魅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名畫觀摩、欣賞機會,并向學生詳細講解名畫的內涵及藝術價值和意義。讓學生從名畫中感受到中國獨特文化內涵,從文化內涵中感受畫作的藝術魅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創造自信心。
第三,讓學生系統學習中國畫繪畫語言。繪畫語言學習的重點在線條、造型的藝術規律及筆墨寫意的技巧。中國畫繪畫語言主要包含筆墨、賦色、構圖等諸多方面內容。筆墨、賦色技法學習和提高可通過臨摹、寫生訓練來實現。學會運用線條的穿插、轉折等來表現事物的形狀特征,學會運用線條的重組來表現特定含義的韻律感、節奏感等。通過筆墨技法的學習和運用,使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筆墨,并將中國畫筆墨與西畫色彩相互融合,增強國畫色彩的表現力,激發作畫創新靈感3。在構圖的學習上,注重對虛實、疏密、高低等關系的感受和學習,結合筆墨增強畫作的藝術魅力及視覺沖擊,使創作畫面活靈活現的展現出動感及韻律。在領悟方面,注重學習領會空白畫面的魅力,對畫面進行精心布置,力爭達到計白當黑、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此外,還有加強對題款、鈐印等中國文化標識的學習和運用。最后,還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感受中國畫文化內涵及民族精神。
中國畫教學應堅持筆墨為基礎,堅持國畫藝術筆墨精髓,豐富中國畫色彩表現力,增強色彩與筆墨的完美融合,讓中國畫向多樣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需不斷開闊學生視野,注重引導教學,不斷開啟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注釋:
1.高倩.中國傳統文化在國畫教育中的缺失[J].美術之友,2012,11(5):8 6-8 7.
2.李鴻照.對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思考[J].藝術探索,2011,8(6):102-103.
3.王華新.高師美術教育的反思與策略[J].美術,2012,10(2):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