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湖北工程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淺談色彩構成課堂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周 玲 (湖北工程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湖北孝感 432000)
色彩構成是一門集技術與知識于一體的基礎型學科,長期以來,色彩構成重理論研究,輕手工制作,重構成的邏輯性和科學性,輕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旨在研究色彩構成課程中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多樣性、靈活性的教學特點,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達到設計服務生活的目的。
色彩構成;課堂教學;創造性思維能力
本論文為湖北工程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色彩構成課程教學方法初探,編號:2012012
色彩構成是一門研究色彩的產生及人對色彩的感知和運用的一門科學,是現代藝術教育的基礎訓練之一。色彩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語言,在學科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色彩構成課程教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因為設計需要創新,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整個設計的核心和動力源泉。如何在色彩構成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要的是要具有創新的方法,做出深刻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下面就我的一些學習感想和經驗談談如何在色彩構成課堂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藝術的審美與表現是種創意的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青山、綠水、紅的花、綠的草等自然色彩,即自然色,我們在寫生訓練中,不能簡單地照搬自然的色彩,而是要觀察、分析,提煉、再創造。色彩不是純粹的技巧和再現,更不能照搬照抄,應該帶有思想的觀察和提煉。比如,環境色、固有色以及光源色等。自然是人的認識對象,也是人的審美對象,人們能從中發現色彩并獲得美的感受,從自然內在的關聯中找到色彩靈感和頓悟。比如,我們在畫一幅風景水粉畫的時候,一方面要觀察風景本身的色彩,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因為天氣和光線對風景的色彩影響,同時,對色彩進行分解提煉,比如橙色,我們可以通過黃色+紅色來組合得到橙色。在分析色彩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對鄰近色、互補色、對比色等進行分析和研究,達到色彩構成創作的目的。同時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對象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系和意趣,思考它的構圖、空間層次等因素,采用聯想的方式,培養自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聯想思維,從而對已有的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將單調的色彩升華為藝術作品。只有通過反復的對色彩進行觀察、分析、記憶、加工、勾畫,訓練眼、腦、手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能力,才能達到色彩再創造的目的。這是思維的基礎,是基本的技能,也是設計的基礎。
色彩構成是有規律可循的,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是積累藝術設計美的規律,把知識融入設計,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色彩構成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要注重培養學生運載構成規律的把握,同時,還要注重對優秀的色彩案例進行了解與分析,選擇一些形式感好、美感強、有設計意味的作品去感受和領悟色彩的本質,培養獨特的色彩表現能力。好的色彩作品,不僅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他人。比如,2008年奧運會的標志,采用了傳統印章的表現手法,色彩表現為紅色,突出運動會熱烈的氣氛以及運動會積極的體育精神。整個標志形象生動,極象一個熱情奔跑的人,起伏有序,極具節奏與韻律,作品不僅在形象在打動了無數人,在色彩上運用的中國紅也讓人過目不忘。
另外,我們要培養自己獨特的色彩感受。這就要多看名畫名作,不斷吸收百家之長,從大師們的創作中找到自己創作的切入點。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不同的風格,在自己的創造性學習中,要結合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個性創作的靈感與共性。
在藝術教育中,實踐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有效方法。只有不斷地進行各種風格的嘗試,并領悟作品的真諦,才能在藝術領域有所成績和貢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實踐是創作的關鍵階段。在積累了一定素材進行創作時,通常我們需要大量的創作實踐,把一些規律性的準則嘗試著創新性的運用。
首先,我們要學會從大師的創作實踐中獲取靈感,并在實踐中加以吸收和應用。例如“紅、黃、藍”油畫的作者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擯棄了傳統繪畫的形式和內容,以純色塊和幾何形來構成畫面,以此探討繪畫中色彩和形式的現代感。三原色的運用,把我們對色彩構成的認識帶到了另一個高度。純色塊的帶來的視覺效果是讓人震撼的,蒙德里安的作品讓我們對色彩構成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要注重觀察生活,在自然界尋找靈感,尋找自己風格的界入點。自然界的色彩是無奇不有,各種顏色的花,每個季節的顏色,各種味道帶來的色彩的體驗等等。要想有好的色彩感覺,首先要感受生活,把對生活的點滴感覺用色彩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通過分析與重組,根據設計主題的表現需要,就能創作出經典的色彩作品。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色彩構成的學習,我們更需要從傳統色彩中提取精華。同時,在色彩運用上也要個性化發展。在色彩構成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傳統的色彩搭配,根據色彩的地域性特點,引導學生去重新認識與感覺。比如,中國傳統色彩的典范如壁畫、民間年畫、臉譜、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等,這些傳統色彩的運用是我們要認真去學習與研究的,色彩給了我們許多啟迪與靈感,是色彩規律研究的智慧結晶,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對中國傳統色彩進行分析與研究,同時,結合自己的創作需要,加入現代的色彩設計認識,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色彩作品。比如,中國傳統京劇臉譜的色彩運用就極為巧妙。我在色彩構成課堂教學中,常以京劇臉譜為色彩訓練內容。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色彩分析能力和運用能力,同時,了解色彩的運用規律,讓學生從傳統的色彩運用中找出自己需要表達的色彩內容。生、旦面部色彩夸張性明顯,其面頰多涂成粉紅色,眉眼以黑色描畫,嘴唇為深紅色。像《拾玉鐲》里的孫玉姣,大紅色玻璃純凈透亮,絕無氣泡瑕疵。另外,追求色彩的對比是京劇臉譜的鮮明特點。首先是黑白的運用,華素的對——其次是色彩表現偏重對人物人品和性格的象征,這種獨具個性的形式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給我們的色彩構成課帶來全新的獨特見解。因此,對于色彩的把握要立足國際化,提取傳統神韻,最終達到傳統文化與現在設計理念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色彩構成教學不能一成不變,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對色彩、明度、純度等相關理論知識的研究,而是應該在設計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把色彩表現與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只有具備創新的根基,并敢于創新、樂于創新,而且積極地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才能有效地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
[1]黃作林.李育等.《設計素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8.
[2]盧少夫.《圖形創意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9.1
[3]李俊峰.對于傳統色彩學的新認識[J].甘肅教育, 1997.
[4]賈京生.《色彩構成與應用答問》[M].北京: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3.10.
周玲,女,(1981.9—),碩士,湖北荊州人,現任教于湖北工程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目前從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