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210000)
大學設計專業中平面設計是以基礎課程,同樣平面設計也是最早的設計學科,在我國經歷了從“商業美術”到“裝潢設計”再到“視覺傳達設計”的過程。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專業細分,體系成熟,“平面設計”正式成為國際設計界通用的術語,平面設計因新興媒體的介入而更加豐富,此概念的屬性范疇因此而得以擴展。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直接關系到平面設計人才的培養,教學模式能夠適應市場崗位的素質需求、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否達到教學效果、平面設計改革能否提高學生創作能力,是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與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平面設計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時間較早,由最早的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逐漸擴展到各類綜合院校的藝術學院,覆蓋高校廣,社會影響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媒體的日新月異,平面設計已不單單是平面廣告和印刷工藝,而是涉及到商品包裝、品牌LOGO設計、網站封面、產品展示、視頻制作等多個方面,并不斷延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我國高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并不能滿足社會對平面設計人才的需求,平面設計專業教學存在一些棘手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平面設計產業對高校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并不是很了解,過于強調精英教育觀念,不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而這些問題同時困擾著教學工作人員,使專業教學不能很好適應社會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專業課程傳授知識接受效果差,平面設計專業同學一般通過美術聯考進入大學,設計專業的課程安排的不合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程度并不理想;其次,專業畢業生能力良莠不齊,各院校對平面設計專業同學的畢業要求高低不同,很大一部分同學在讀完大學四年課程后甚至讀完研究生課程后并沒有取得學校要求的畢業能力要求,專業技能掌握不好,只是獲得一張畢業文憑;再次,畢業后的學生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能夠在畢業后從事本科專業工作的大學生寥寥無幾,專業與崗位的不對口已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通病。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平面設計作為視覺藝術形式,在人們生活的應用中越來越顯得十分廣泛和重要。為了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形勢的需要,高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高校平面設計專業課程一般包括:①設計構成相關課程;②廣告設計;③計算機平面設計軟件掌握;④書籍裝幀;⑤包裝設計;⑥企業品牌VI設計等。專業課程的安排合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課程講授的效果更離不開課堂教學質量,要創新課堂形式,提高課程質量。在專業知識講授中,要設立課堂教授、實訓制作、創意設計、課外自學等多個環節考試,通過各個環節檢查課堂教學質量。在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注重平面設計藝術素養的提升,注重計算機應用軟件如Photoshop、Coreldaw、PageMaker等操作能力的提升。
平面設計專業課堂要注重“課堂文化”建設,所謂“課堂文化”是指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專業知識的強烈渴求意愿,課堂文化在知識傳授中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老師可以組織同學親自動手打造魅力教室,讓課堂平面作業布置教師墻壁,創意設計工藝品裝飾學生的工作室,增強學生的專業幸福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通過創造學、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美術等相關課程的設立豐富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作品的人文修養。
針對平面設計專業的特點進行“分段式教學”模式改革。以我國量大美院為例,他們都進行了“分段式教學”的改革,“分段式教學”是指學習一年的設計基礎后,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愛好特長選擇專業,在設計基礎學習階段中,學生需要掌握藝術及設計的規律方法,理解藝術與設計知識之間的互通性。然后進入“分段式教學”的第二個階段,又稱之為教研室教學,教研室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整合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美學理論及各種互動媒體進行設計學習,使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實踐中,體會美學設計理論,發揮自身的潛力,以形成學生本專業學習的風格和特色。
除此之外,課堂教學要與市場實戰相結合,建設實踐教學體系,成立平面設計工作室,例如中央美術學院的導師負責工作室制,學生在大三開始工作室學習,研究領域多為視覺傳達及城市公共形象的設計等。在工作室設計學習期間,注重設計的人文精神體現、設計的創新價值體現、藝術與設計的互通作用、設計的功能性,前沿性等。學生可從其中了解藝術設計的本質特征及屬性,增強設計概念,明晰人性化的設計思路,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活與設計、設計與藝術的交融。
參考文獻:
[1](英)巴尼特著,藍勁松 主譯.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
[2]法國巴黎瑪拉蓋國立高等建筑學院,法國諾曼底國立高等建筑學院,中國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表面的深度——繪畫?空間?設計 中法聯合教學教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