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北美掀起頁巖油革命以來,美國原油產量激增,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下滑,全球石油格局也隨之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截至2014年2月,頁巖油在美國原油總產量中比重已超過50%,美國國內原油總產量也超過800萬桶/天。特別是蒙特利頁巖油區,一直以來被產業游說者們大肆宣揚,被稱作美國石油及天然氣產量的“力挽狂瀾者”。
然而近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稱,EIA將此前對蒙特利頁巖油基地可采儲量預測值從154億桶“狂砍”96%至6億桶,這意味著334億桶的全美原油總儲量將下調至203億桶,降幅達40%。這一最新儲量預測數據也讓夢想在蒙特利新增的280萬個就業崗位縮水到了11.2萬個,而預計中的246億美元的稅收也縮水至9.84億美元。
蒙特利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覆蓋了加州南部到中部的1750平方公里的區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頁巖油基地之一。2011年,EIA的一份調查顯示,蒙特利頁巖油基地儲量占全美頁巖油總儲量的64%,為北達科他州巴肯頁巖區儲量的兩倍多、德克薩斯州南部鷹灘頁巖區儲量的五倍多。事實上,對蒙特利頁巖油的開采此前已有爭議。曾有地質專家認為蒙特利頁巖層位于南加州活動地帶的地質結構有太多的斷裂和碎片,將影響水平井鉆井的開發。
美國頁巖油是否真的只是個“美麗的神話”?就筆者看來,現在下此定論為之尚早。第一,不管是頁巖油開采技術最為先進的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頁巖油的前景本來就存在風險。第二,目前來看,下調可采儲量只是基于技術瓶頸的考慮,實際儲量并不會就此改變。可采儲量并非一個定值,隨著后期勘探開發技術的不斷提升,全球包括美國在內將有大量頁巖油探明儲量被發現。正如20世紀中葉,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提出石油峰值論,認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自20世紀70年代達到峰值后,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滑。然而,隨著石油勘探開采技術的提升,大規模常規及非常規石油資源被大量發掘,石油產量非但未見下滑,反而出現越采越多的奇特景象。第三,單就這一事件而言,EIA下調的也僅僅是蒙特利這一個地區的探明儲量,并未對其他地區產生任何實質影響。此外,美國的整體原油產量仍在持續增長。2014年5月中旬,美國原油日產量為843.4萬桶,創1986年11月以來最高值,頁巖油氣革命似乎仍在推動美國朝能源獨立的目標繼續大步邁進。
目前來看,美國頁巖油的問題包括存量油井的產量快速衰減、待開發基地的地質條件差異等。雖然現今新開油井產量高于存量油井的產量衰減,但兩者綜合考量的結果是,頁巖油產量增速已經放緩。根據EIA的預測,在中性情景下,2016年致密油的產量將面臨拐點。2010年以來,美國頁巖油的開發是制約油價上漲的核心因素之一,由于美國原油出口的限制,導致布倫特與WTI的價差拉大,而今頁巖油產量增速回落,美國原油供給對于油價的拖累將減輕。
總而言之,蒙特利可采儲量下調一事對于現階段供需格局并沒有直接影響——該地區并不在美國當前六大頁巖油產區之列。目前巴肯和鷹灘兩大頁巖油主產區的儲量分別為36億桶和34億桶。這些儲備按照目前的頁巖油產量及24%的同比增速,約能維持11年;在零增長的情況下,可維持44.5年。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完全有可能實現開采蒙特利基地的技術突破,不過其潛在影響不容忽視。市場對于美國2035年實現能源獨立的樂觀預期,大都建立在對現有資源儲量預估的基礎上,若美國其他產區再度發生“蒙特利事件”的話,其能源獨立大業可能就會被無限推遲。